1736年(乾隆元年)年僅21歲的袁枚,從家鄉杭州千裏迢迢來到桂林,尋找新的出路。
袁枚家境並不富裕。他爸爸和叔叔在外地旅遊,家裏由他奶奶管。他壹直沒有固定的房產,住在出租屋裏,家裏有圍墻,日常使用困難。不過,袁枚在杭州是出了名的早慧。12歲考上秀才,被視為神童。浙江巡撫程元璋65,438+08歲時,步行到宋萬書院求學。年輕的袁枚興趣廣泛,卻不註重科舉藝術。結果他在壹場又壹場的大考中失利。
於是,袁枚的奶奶做了決定,付了22兩銀子路費,托人送他去江西,又借錢乘船去桂林投奔他當時在廣西巡撫幕府的叔叔袁弘。袁弘對貧困的袁枚毫不客氣。但金雞有心考考這位大名鼎鼎的神童,於是命他在巡撫衙門八桂廳寫了壹段《銅鼓頌》。於是,袁枚筆鋒壹轉,文采飛揚,贏得了大家的壹致好評。
年輕的袁枚在桂林期間,遊覽了七星公園的七星巖和棲霞寺,並寫下了壹首《與金十壹佩恩遊棲霞寺,望桂林山水》的詩來紀念這次活動。詩中說,袁枚六月去七星巖。“山腰五裏有洞,火將直入鴉。”根據之前去七星巖參觀的情況,附近的棲霞寺僧人準備火把,作為導遊帶領進去,根據參觀的洞穴大小收取不同的費用,民國時期依然如此(見《田淑蘭廣西遊記》)。我覺得當時袁枚也是被當地的和尚領著去的。
七星巖裏奇特的鐘乳石,讓年輕的袁枚驚訝又驚嘆。“山河溶於壹爐”的奇觀是怎麽形成的?他想象那壹定是古代的神和妖怪聚集在壹起,“風壹吹就突然變成了石頭。”否則,“縱然手和眼千百只,也難以壹壹雕琢。”遊下山後,袁枚還在想:“我是萬裏人,我擔心月亮。”
在金雞知府衙門住了三個月後,博詞科即將開考的消息傳到了桂林。這本書是朝廷為了優待那些德紹的上了年紀的不想參加科舉考試的讀書人而專門設立的,但是金姬卻專門推薦了21歲的袁枚參加,並給了他120兩銀子,派人護送他去京城。
離開桂林時,袁枚對金雞充滿感激。壹方面,金枝的特別推薦使他名聲大振,另壹方面,他滿懷抱負地想得到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臨別時贈給金雞的《薦洪慈在桂林送別鐘誠》詩中,說自己是“萬裏知己,日後見偉人”,並表示不負眾望,報答恩情:“桂林之秋,長安壹路風塵。說再見的時候,妳先流淚,妳會壹次又壹次看到妳的身體。"
在桂林短暫的三個月裏,袁枚還和他叔叔家的仆人常寧結下了友誼。在《送別常寧》壹詩中,他深情地說:“知己不分貴賤,窮時易感心境。”(“不要壹成不變”)
從“窮時易感心情”這首詩可以看出,袁枚對桂林之行是百感交集的。經歷了人生最初的挫折後,他來到桂林改變命運。在這裏他獲得了名聲,重新燃起了希望,所以他總是在詩中等待他的好消息。
袁梅是200多名考生中最年輕的,學到了很多東西。盡管他再次落榜,但他作為才子的名聲已經在北京不脛而走。結果,兩年後,袁枚考中進士,進入國子監,為他成為近50年文壇領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784,離開桂林48年後,69歲的袁枚再次來到桂林。這壹次,他從廣州沿著水路向西行進。他於16年9月(農歷年)出發,半個月後到達陽朔。此時的袁枚已經是文壇領袖,名聲在外,身體也很好。據當時的人說,他看上去有五十多歲。
在乘船旅行中,袁梅能夠壹覽桂林的風景。他寫了九首六言詩來描述他所看到的,並認為它們實際上已經超過了他家鄉的天臺山和雁蕩山。“綠釵照橫抽水,石筍孤懸。致阿玉王,八萬四千塔。”這首詩把漓江沿岸孤立而婉約的山峰比作佛塔,形象賞心悅目,充滿禪意。
重新進入桂林讓袁枚感慨萬千。可以說,他壹生的名利都是從桂林開始的。將近50年後,那個垂死的人(袁枚相信自己只能活到73歲)故地重遊,他看到了什麽?桂林城無緣無故地老了,只有當年的山川在微微發光。袁枚在《重入桂林城》中寫道:“水石無情我有情,滿山遍野都是前世”,充分表達了袁枚對早年尋夢之地桂林的真摯感情。他仿佛看到了當年站在桂林街頭的年輕的自己:“誰能再做夢,我還在做夢”。
10年6月8日,袁枚重遊七星巖。直到那時,他才意識到他在50年前的那個夏天參觀的並不是整個洞穴,而只是其中的壹小部分,所以他又寫了壹首關於它的詩。
桂林市中心的獨秀峰,因其險峻,自古以來遊人如織,石刻眾多,成為來往桂林人的必遊之地。袁枚在遊覽後寫了壹首著名的詩《杜秀峰》。前兩句“無上下文,忽壹峰插南”,被後人認為是描寫桂林群峰特色的佳句,廣為引用。詩中,袁枚從山峰的形狀想到了自己的個人行為和想法:“青山依舊直如弦,人生怎能與世隔絕!”
期間,袁枚還參觀了七星巖附近的普陀寺,後來還爬了疊彩山,參觀了風洞,登高遠眺。
在桂林期間,袁枚還拜訪了昔日好友的老宅,但人不是物,物也不是物,這只能增加他的感受。早年初到桂林,在總督府官署遇到壹位鐵須居士,擅長法術,導氣養生。袁枚視他為神仙,再去故居時,發現已經變成佛寺,原來的遺跡不見了。袁枚只好感嘆:“壹般神仙都能流更多的眼淚。”(《魏鐵胡子園故居訪談錄》)
袁枚對前任總督金枝不遺余力自薦進京的感激之情(此事在當時的廣西官方檔案中有記載)壹直縈繞在心頭。這壹次,他再次來到辦公室,不禁感慨良多:“人之善心難報,信我未忘。”袁枚在更早的詩中寫道,他的叔叔也想見他,因為總督大人很照顧他。如今,昔日的輝煌已經遠去。“唯有庭前桂花樹,見公贊,見公憐。”(“我有八桂堂的推薦,我有山德公老爺的推薦”)
在過去的50年裏,桂林現在很少有人知道曾經掌權的金省長。袁枚發現有兩個人還依稀記得過去。重溫往事時,不禁“淚落如絲”。(“德善成府在廣東九年,卻發生在雍正年間。去問廣東人,他們卻很無知。然而,劉閑安和恒遠和尚仍然可以談論它,他們喜歡給壹首詩。
袁枚這次在桂林住了近兩個月,於當年深秋初冬離開桂林去了湖南。離開桂林的那壹天,壹些當地人去漓江為他送行。其中有書院長,有地方官,有布衣文人拿著詩在船上關懷。袁枚很感動。到了湖南泉州後,袁枚寫詩贈之:“知翁已衰半月,夢魂猶繞桂林西。”
袁枚離開桂林時,許多地方官員贈送了詩歌和禮物。岑溪縣令李贈詩索河,袁枚搖手;大司馬青樹齋贈貂皮大衣帽子,李松浦贈石菖蒲,謝贈,袁枚都以詩答謝。
從桂林坐船到興安靈渠,距離100多裏,袁枚走了10天。到達興安後,感受了壹路的風景。袁枚寫過壹篇描寫桂林山水的名篇:“小河至興安水清,青山簇於水中。我清楚的看到了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去了。"
在離開桂林的船上,袁枚深受感動,壹連寫了四首詩(《船上四首》)。我遊歷四方,鄰裏嘲笑我,家人勸阻我,但袁枚有自己的理解:“若為名利,則憂;專為山水設計,哪裏不是虛舟?”
離開興安繼續北行時,袁枚在桂江邊看到壹株垂柳,心裏十分高興:“但江南人還記得我,外教已迎我六千裏?”(“去香山寺,江上有垂柳,入粵以來未見”)
此時,袁枚已經告別了壹生都離不開的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