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飲食養生法
春天,百病易發,均衡飲食對養肝很重要。
春季是人體新陳代謝最活躍的時候,俗話說“百草起死回生,百病易發”,日常工作和精神調節都要特別註意。關鍵是要符合春天陽光明媚、萬物發芽的特點,讓自己的精神、情緒、氣血都能像春天的氣候壹樣順暢、旺盛。
春天的溫度更舒適,也適合睡覺。另外,春天的夜晚比冬天短,所以會有春天的睡意,可以讓妳“我在春天的這個早晨輕快地醒來”。
春天宜早睡早起,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午飯後半小時,要適當午睡,壹般半小時或四十分鐘;註意室內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堅持鍛煉,根據自己的年齡和體質選擇合適的鍛煉項目,如慢跑、散步、健美操等。
春天養生的秘訣就是把陽氣藏在體內。
中醫認為補陽對養肝很重要。春天保護肝臟很重要。飲食均衡,多吃新鮮蔬菜,少吃酸、辣和油炸、烤、炸食物,勤喝水,少喝酒。平時調整心情,每天保持好心情。
春季飲食,要點是以補為原則。初春仍有冬寒,應順應春升,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如韭菜、大蒜、蔥、魔芋、大頭菜、香菜、姜、蔥等。暮春時節,驟熱襲人,易致熱郁於體內,導致津液外泄。可以適當搭配壹些食物,如蕎麥、薺菜、菠菜、芹菜、生菜、茄子、黃瓜、香菇等,可以清熱體內,養肝潤肝,明目。春季上市的鮮果大多是酸的,春天不宜多吃。如果需要緩解內熱,最好吃甘爽的香蕉、生梨、甘蔗或柿餅。
夏季飲食養生方法
暑熱傷身,適量運動,清淡飲食重在清心。
夏天很熱,也是我們身體消耗最大的季節。這個時候,如果在高溫下工作,我們的生理和營養代謝都會受到壹定的影響。
夏季以清淡爽口、能* * *食欲的飲食為主。具有清熱消暑作用的食物有茄子、鮮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西瓜、番茄等。夏天多吃西瓜和西紅柿可以解渴。老年人應少吃油膩食物,體弱者應避免吃冷飲和涼性水果,以免消化功能障礙。
中醫認為,飲食不僅可以補充大量出汗造成的營養損失,還可以有效避免腸道疾病的發生,同時有利於調節體溫,消除疲勞。
夏季睡眠健康要符合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規律。
《黃帝內經》說:“夏三月...夜臥早起,貪得無厭於太陽”,意思是夏天早起以順應陽氣的充盈;晚睡以適應陰虛。夏天天氣晴朗,但是不要討厭長日炎炎,還是要適當運動。
午睡時不要睡在有穿流經過的地方,也不要趴在桌子上睡,以免壓迫胸部影響呼吸,同時避免腹部受涼;晚上不宜睡在外面,因為夏天的熱氣在外面冒著熱氣,汗液滲出,毛孔張開,人體最易受風寒侵襲,嚴重時會引起手腳麻木,面癱。睡前不宜在水閣、樹蔭下、過道、陽臺長時間乘涼。
* * *三穴清熱解暑。
夏季心火旺盛,加上氣候濕熱,容易引起中暑,降火清心,需要心包經的相關穴位。勞宮穴和內關穴是心包經的兩個重要穴位。勞宮穴能清熱、醒神、安神,是中暑急救穴位之壹。內關穴可以寧心安神,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穴位。
這兩個穴位* * *每天早晚兩次,每次5分鐘,可以起到很好的清熱解暑的作用。
第三點是鐘山穴,它是任脈的重要穴位,可以幫助疏通心包經,有除煩止悸的作用。* * *鐘山穴也是夏季清心火的有效穴位,作用時間和頻率與前兩穴相同。
秋季飲食養生方法
秋季易發舊病,應調和陰陽,滋養津液,潤肺。
秋季始於立秋,經歷各種節氣,如暑、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等。其中,秋季分為季節氣候的轉換。
秋季氣候處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立秋為夏,天氣特點是潮濕多雨,故稱“秋老虎”。千禧年後雨水少,天氣幹燥,晝熱夜涼,氣候忽冷忽熱,容易感冒,許多舊病容易復發,故稱“多事之秋”。
秋分後,由於雨水較少,秋燥成為中秋至深秋的主要氣候。這個季節容易消耗津液,導致口幹、咽痛、肺熱咳嗽等。因此,秋季宜吃清熱生津、滋陰潤肺的食物,如泥鰍、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鮮山藥、梨、紅棗、蓮子等滋補潤燥之品。
秋季養生要講究壹個“和”字,包括精神意誌、飲食起居的調整。
中醫認為人體的生理活動要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所以秋季養生要講究“和”字,包括精神意誌、飲食起居的調整。另外,秋季要註意適應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物。
秋季,腸胃虛弱的中老年人早餐吃粥,可以和胃、益胃、生津。中醫醫書上說:“晨食粥,推陳出新,益膈養胃,生津止渴,使人神清氣爽,補了不少。”建議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不同種類的粥來吃,如百合紅棗、滋陰養胃的糯米粥、健脾和中的豆粥、防寒止嘔的姜粥、潤肺防燥的核桃粥、明目養神的菊花粥、化痰消食的山楂粥、健脾強腸的山藥粥、滋補肝腎的洋甘菊枸杞粥。
冬季飲食養生方法
冬季寒氣襲人,斂陰護陽,補氣血對補腎很重要。
從立冬開始,經歷了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和嚴寒,直到立春的前壹天才是冬天。
冬天“冷”,寒意襲人,這是氣候變化的特點。人體新陳代謝慢,可以儲存體力,但也降低了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相關統計顯示,世界大部分地區的死亡率在冬季最高,這個季節也是心腦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高發期。
中醫認為“冬則天地閉”,也就是說,冬天萬物閉,自然界充滿了陰陽,各種動植物都在為下壹個春天藏陽。因此,冬季保健要註意斂陰護陽:盡量早睡晚起,保持較長的休息時間,使意誌安靜,人體的潛陽不受幹擾;堅持適當運動,但註意充分的準備活動,運動後及時擦幹汗水;註意背部保暖。背部是“陽中之陽”,風寒很容易侵入妳的背部,引發疾病。老人、小孩和體弱者要特別註意避寒保暖。
冬季是進補的好季節,進補要順應自然,註意補陽。
根據中醫“虛則補,寒則溫”的原理,冬季要多吃溫熱的食物,提高身體的耐寒能力。狗肉羊肉是老年人冬季最好的滋補佳品。另外,每天早上喝壹小杯人參酒,可以防風禦寒,促進血液循環。將牛肉切成小塊,加入黃酒、蔥、姜,放入砂鍋中燉,吃肉喝湯,可益氣止渴,滋養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