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中國有多少座皇家寺廟?

中國有多少座皇家寺廟?

是全國各地的城隍廟嗎?1.甘肅省蘭州市城隍廟位於蘭州市張掖路。2.廣東省普寧市洪陽鎮的城隍廟,位於普寧老城洪陽(洪陽鎮古為普寧縣城)東北,與洪陽市下草鋪在縣政府東北約300米處,毗鄰文昌閣。建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普寧設縣時。康熙三十四年,知縣趙綿洲重修中堂和門樓廊。四十八年,安定美(掛紅旗)重修後殿兩廊六部,前後三廳兩天井,* *十壹間,東西寬約27米,南北寬約60米,總建築面積約1620平方米。前廳為三山門,門樓供奉馬關。大門風格是千裏眼和萬王理,大廳中的主要大廳是專用於黃成勛爵的雕像。後殿分為三個大殿,分別供奉黃成夫人、十八羅漢和千手觀音,體現了中國佛儒合壹的思想。有三個房間,正廳和後廳,裏面放養著烏龜,水池兩邊種著木棉樹,水池中間有壹座拱橋,正廳前的院子裏有參天的古榕樹,正廳兩邊的走廊供奉著神靈。整個城隍廟有大大小小的佛像***108尊。3.廣東省揭陽市城隍廟,位於該市城隍路上,始建於南宋,後毀於明洪武二年(1369)重建。有三山門、拜亭、大殿、養生池、石拱橋、夫人堂等。城隍廟頂為懸山,七梁與金柱之間用三升鬥拱架。正廳的四面墻只起保護作用,不承受屋頂的壓力。結構獨特。地震後,雖然墻壁倒塌,但梁架安然無恙。其梁、雕刀明亮、剛勁有力,既有明代建築風格,又有當地傳統藝術特色,是揭陽市古建築歷史遺存的精華。3.河南省鄭州市城隍廟城隍廟在鄭州市商城路北。建於明初,弘治十四年(1501)重修。坐北朝南,有山門、前廳、音樂樓、正殿、臥室等。建築全部覆琉璃瓦,卷棚飛檐,造型精美,結構緊湊。樂樓高達15米。是壹棟兩層小樓,依山傍水的風格。書脊上有幾個遊龍浮雕。有鳳凰上下飛舞,左右有荷花獅子,十分傳神。大殿主脊兩端雕有吞吻脊柱的動物,兩側雕有數條龍,飾以鳳凰、牡丹;寺內刻有“八仙過海”,松柏、人物、鳥獸,構圖和諧精致。道觀。河南省鄭州市東大街路北。全稱:天後宮。建於明初,弘治十四年(1501)重修,此後多次修繕。寺廟位於南北。主要建築有山門、前廳、樂樓、正殿、寢殿,均為琉璃瓦鋪蓋,卷出樓外,飛檐高擎,造型精美,結構緊湊。樂樓高達15米,兩層依山而建,書脊上有數條遊龍浮雕,鳳飛於間,荷花、獅子為襯托,極為傳神;大雄寶殿主脊兩端雕有吞吻脊柱的動物,兩側雕有數條龍,並飾有鳳凰、牡丹。大廳上雕刻有八仙渡海、松柏、人物、鳥獸等圖案。,精美逼真。寺內綠樹成蔭,碑立四柱。4.山西省長治市城隍廟六安府城隍廟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大北街道廟道巷。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重建於明弘治五年(1492),清道光十四年(1834)。現存城隍廟的正殿和角堂為元代建築,寢殿、戲樓、玄劍樓為明代建築,軒、耳堂為清代建築。城隍廟是為了祭祀城隍之神而建,城隍是古代神話傳說中守護城市的神。城隍廟占地面積12229平方米,建築面積5175.03平方米。縱軸長408米。從南到北依次為六龍壁、洪門、木排樓、石排樓、山門、沖樓(宣建樓)、戲樓、閑庭、中堂、臥房、東西附廳、廊室等建築。5.河南省安陽市城隍廟道觀。河南省安陽市古城區鼓樓東街。建造年代不詳;明洪武二年(1369),重修。寺廟坐北朝南,現僅存牌樓、大門、五大殿、東西兩翼等建築,大部分是1982年重修的。這裏曾經是供奉城隍的地方,現在是安陽著名的歷史遺跡之壹。6.廣東省惠州市城隍廟位於平海古城西側。該寺建築面積430平方米,始建於明永樂三年(1405),歷經多次重建。它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徹底摧毀了。上世紀80年代末,在當地民眾和香港同胞的捐助下得以重建。城隍廟建築精美,每層樓的屋檐周圍都雕刻著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故事。從廟門到屋檐、雕像、書桌、對聯、碑文、雕塑等。,保留了古建築的藝術特色,其字畫中滲透著勸人驅邪行善的意識。廟前有城隍角樓,右側有城隍亭,高6米,三層結構。右前角有舞臺和可容納2000人的露天廣場。7.臺灣省臺南市城隍廟位於臺灣省臺南市中區清水裏青年路133號。臺灣省原為福建省下屬政府,故名(福成神廟)。它是臺灣省最早建造的城隍廟。始建於明朝初年二十三日,清代曾多次修復。該廟供奉城主,分24個司。寺廟雖小,但香火鼎盛。在農歷五月的第十壹天,有源源不斷的聖誕祈禱和祝願。清乾隆年間為臺灣省七大主廟、八大寺廟之壹,現列為臺灣省二級文物保護單位。8.臺灣省澎湖縣城隍廟道觀。臺灣省澎湖縣拒馬公鎮重慶光明路20號。9.陜西三原縣城隍廟位於三原縣城東的泉街中段。始建於明代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600年來歷經9次修繕加建。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之壹,總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現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城隍廟內的三原縣博物館,收藏了近3000件珍貴文物和100多件石刻,其中嶽飛的《列子》和於右任的書法真跡為世人所稱道。10.臺灣省新竹市城隍廟新竹市城隍廟新竹市城隍廟位於新竹市北區中山路,列為二級古跡。當時它的寺廟規模是臺灣省最高的,掌管冥界與死者之間獎懲的神是城隍,所以城隍廟的布局就像古代的衙門;新竹城隍廟裏的市場大排檔,已經成為新竹的特色之壹。11.上海城隍廟以其悠久的歷史和宏偉的建築聞名中外。黃浦區老城隍廟上海老城隍廟位於上海城隍廟最繁華的旅遊區。它是上海重要的道觀。建於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至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由於上海城隍廟供奉的上海神在上海的特殊地位,上海城隍廟道觀的建設和發展在近600年的發展過程中得到了上海人民的熱情支持。從明代永樂(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廟的廟基不斷擴大,宮殿建築數量不斷增加。最鼎盛時期,總面積達到49.9畝。作為上海重要的道觀,上海城隍廟在文革期間自然遭受了重大打擊,雕像被毀,寺廟改作他用。65438年至0994年,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實,上海城隍廟得到修復,重新成為由正統道士管理的道觀。在各級領導的關心和道教信徒的支持下,上海城隍廟壹期修復工程歷時6年基本完工。2005年,在市、區政府的關心和上海豫園商城有限公司的支持下,上海城隍廟正殿前翼的使用權被歸還,二期修復工程隨即開始。如今的上海城隍廟包括廟、甲子廟、財神廟、慈航廟、城隍廟、娘娘廟、父母廟、關廟、文昌廟等九大殿堂,總面積約2000平方米。嘉定區的城隍廟建於宋代(1208-1224)。明洪武三年(1370),時任知縣的胡勇安從南街福安坊遷至此址。明清時期屢遭破壞,時有重建。原有的廳堂、臥房、園林,即山亭、夏穎亭、比興亭、醉月軒、花壇、池上草堂等建築,在抗日戰爭時期曾被日軍侵占,對寺內建築造成了極大的破壞。1960被列為嘉定縣文物保護單位,1962年9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青浦區城隍廟建於明萬歷六年(1573),崇禎十壹年(1638)重修,崇禎十七年(1644)增建。乾隆十年(1745),知縣喬世祖倡導捐建,左側建有靈園,四周有陽臺,水木內幽靜曲徑,鮮花綠草,四季如春。五十二年(1787),知縣孫鳳鳴加修。以後浪費。1958年,當地政府將其改建為博物館。博物館於1999遷至新城區崧澤廣場。由於在用作博物館期間內部保護良好,青浦城隍廟在2006年初進行了輕微的整修並重新開放。西鄰的白蓮橋紫灣購物廣場,也為翻修後的百年古剎帶來了超高人氣。如今,寺廟裏香火繚繞,香客不斷。12.山西芮城縣城隍廟位於芮城南街,芮城博物館就在這裏。始建於宋代祥符時期(1008~1016),明景泰六年(1455)重建,順治三年(1646)冬毀於火,康熙十年(65438) 13重建。廣東省鶴山市城隍廟位於鶴城鎮昆園路(古勞村)西端。建於清雍正十壹年(1733),是建縣初期縣城“十寺八廟”中唯壹的壹座寺廟。該寺原占地700多平方米,分為前、中、後三座建築,中間隔著兩口井。前樓在文革中被毀,現在只剩下後座。天井兩側建瓦蓋,右側有“土護神”、“見神”(濟公)、“趙元帥”、“加持壽星”。左邊有“鬼神”、“二王爺神”、“五王爺神”、“包公神”、“壽星公神”、“太歲神”。後座正面有兩根直立的石柱,刻著壹副對聯,清人所寫,蒼勁有力。第壹部分:“久聞神靈異於水族”,第二部分:“重建寺廟面貌,從此山城控制何勇鎮名區”。門兩邊有兩個馬步(兵),牽著馬,隨時等著妳。後座殿有四根直徑40厘米的圓形柚木柱,支撐上蓋,柱腳為花籃式石墊。大殿正中是玉皇大帝,右邊是黃成大帝,左邊是文昌君。每天的香火都是最旺的。遊客絡繹不絕。14.城隍廟位於江蘇省泰州市泰州市城隍廟,又稱伊廟。江蘇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城隍廟是泰州最大的道觀。位於泰州市海陵區苗毅街22號,是該地區唯壹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唐代,北宋以來歷經五次修繕。在泰州城隍廟歷史上,該廟雄偉壯麗,建築風格和體量與泰州九洲崖相似。第壹個門廳有三扇方形大門。門廳東西兩側塑有壹匹馬的塑像,遠遠地對著大門,街南有旗桿和影壁。第二,進入四尊功曹殿,這裏供奉著四尊功曹之神。功草堂前有五翼,分別是“贊華堂”、“板房”、“土地廟”。第三審判廳用紫檀木公案建造,廳前過道上建有磚牌坊,過道兩側建有壹排約七八間執事室。第四,進了正殿,院子裏有個戲樓,正對著正殿;每邊有15個翅膀,24個師隸屬於主黃成。正殿是寺內的正殿,供奉著泰州城隍神像,金面五須,儀態優雅。腰間系玉帶,黑靴,帶鉤金冠,繡紅袍。在黃成勛爵的雕像前,有壹個帶香爐和燭臺的條形經桌。大殿東西兩側有文、武判官像,東南角有鐘鼓,大殿前廊外平臺正中有壹尊大銅鼎。2004年,臺州啟動城隍廟壹期修復工程,同年12月10日竣工。整個建築坐北朝南,南北總長124.47米,面積5300多平方米。門外八字墻分兩側,前後以子午為中軸線,分為山門殿、審判殿、正殿三部分。有山門廟五座,審判殿五座,正殿十座,三十部二十四座,地方廟二十二座,三等六間房,土地祈福祠,房屋七十二間。其中山門殿、神石殿、二十四師為明代建築,正殿為清初建築。連接天井的每個入口的左右兩側都建有對稱的兩翼,這樣在玉鬥每個入口自然會形成壹組四合院。15.浙江省嵊州市城隍廟位於市內蘆臺山南麓,嵊州城隍廟是江南名樓。該廟始建於1345年。由於歷史悠久,該建築遭受了多次自然災害的襲擊,尤其是白蟻,歷史上共修建了11次。近年來,它得到了大規模的重建,現在對外開放。南宋朱遊嵊州時,到蘆臺山登城隍廟,題“西山壹號”,故嵊州城隍廟也有“西山壹號樓”之稱。城隍廟規模宏大,選材考究,雕刻精美,裝飾協調,整體和諧,享譽江南。成立較早,在宋代嘉泰會議的記錄中已有記載。現存建築為清代嘉慶九年重修。該寺外觀宏偉,在城隍廟同類建築中居全省之首。有八字屏、平臺、西山壹樓、儀門、戲臺、城隍殿、後殿,兩側有廂房、側房、夾房、廂房,設計獨特,布局巧妙。不僅氣勢恢宏,而且建造精良,尤其是磚、石、木三座雕塑,精致獨特。被譽為江南三雕之首,世界“三大奇觀”。1989 65438+2月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城隍廟開始修復,2002年9月開光。戲臺與山門相連,被譽為江南古戲臺之冠。坐南朝北。總高14.2米,進深和寬度均為5.65,438+07米。它歇息在山頂,重檐翹檐,造型優美。藻井雕刻分兩層,下層由十六組鬥拱組成,每組三朵花,上層由十六組鬥拱和八條倒掛的龍組成,形成“九九龍”之數。梁芳和仁美離得很近,有115件戲曲雕件。有《長生殿》《下河東》《臥袍》《目連救母》《借東風》《蝴蝶夢》等三十四個劇種。40個古代戲曲人物,包括辛棄疾、崔瑩、張生和唐被雕刻在40個拱門上。戲臺頂部有屋頂、豎脊、翼角雕刻的戲曲人物。壹站之內,雕刻的劇種之多,實屬罕見,也是越劇從產生到發展的藝術搖籃。16山東省濰坊市的城隍廟流行的時候,據說掌管冥界治安的神受到高度崇拜,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城隍廟。勞偉縣城隍廟建於明朝洪武年間,位於縣政府附近,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據介紹,在城隍廟鼎盛時期,每到五月初壹的黃成生日,民眾都會舉行盛大的巡廟儀式,這是縣城裏的盛大節日。乾隆十七年(1752),知縣鄭板橋對城隍廟進行了大修,並在對面建了壹座戲樓。17,浙江杭州市吳山城隍廟吳山城隍廟是南宋時(1139)從紹興遷來的,明代周信開始在永樂祭祀。新建的周信廟裏有周信的塑像和生平簡介,表達了杭州人對這位古代清官的懷念。黃成館是壹座七層仿古建築,面積3789平方米,高度41.6米。它通過每層若幹個角樓體現騰飛的氣勢,頂部設計為飛天亭,象征鳳凰展翅、仙山瓊閣,讓人想起“飛蜻蜓到錢塘”的神話傳說,被稱為江南第四名樓。黃成館的整體造型具有南宋和元代的建築風格。它的門戶由蘑菇石構成,底部是以石頭形狀建造的堅固底座,象征著古老的杭州城墻所蘊含的悠久歷史。它的拱門、欄桿和成排的門都用樟腦、椴木和美國松木雕刻而成。城隍閣的修建對西湖的景觀起到了宏觀的補充作用。它平衡了整個湖光山色的景觀布局,不僅可以觀光,還可以與山、湖、城相呼應、相配合,使人們無論從西湖還是從城市的各個方向看,都能有壹個很好的視角。特別是作為吳山廣場和延安路對面場景的背景,城隍閣優美的造型和飛揚的氣勢將成為杭州的標誌性建築。城隍閣的設計和建造不僅考慮了建築與西湖和城市的關系,還增加了服務設施。其壹、二層集中展示了杭州濃郁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三樓至六樓,主要用於休閑、觀景、接待。掛著奢華的宮燈,配有高檔紅木家具。三樓有公共茶室和文藝表演的舞臺。在第四層,用茶點招待客人;五樓有壹個咖啡攤;六樓是VIP接待室,陳列著珍貴的手工藝品。18、熱河城隍廟位於承德市中心,西大街路以北,距離避暑山莊約1公裏。這是壹座典型的中國寺廟,布局簡單。就像江南某個小鎮上隨意散落的寺廟,稍加留意就能看出這座寺廟的氣度不同。首先,廟前懸掛的道觀條幅表明這是壹座道觀,這在熱河街很少見。避暑山莊周圍的寺廟多為藏傳佛教寺廟,修建這樣的道觀是出於對漢族宗教信仰的尊重。同時,乾隆任命的“熱河城隍廟”似乎也說明了古代熱河在當時社會中的政治地位。

記得領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