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閱讀壹本關於中藥的中醫書籍時,我們總是說:中藥的味道是甜的,或苦的,或辛辣的...這個“味”就是我今天要說的“五味”。
俗話說藥食同源,就像食物壹樣,中藥也有自己的“味”,即辛、甜、酸、苦、鹹。嚴格來說,中藥也有淡的味道,就是無味的意思。但傳統上我們只稱之為“五味”,不叫“六味”。從陰陽屬性來說,辛、甜、淡屬於陽,酸、苦、鹹屬於陰。不同味的中藥有不同的作用,適合不同疾病的治療。
《黃帝內經》認為“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的制作首先是通過人的嘴來嘗試的。是對藥物真實味道的回應,也是對藥物作用的高度概括。中醫準確地將五味的功能概括為:“辛、甜、酸、苦而堅、鹹而軟。”
那麽,具體來說,這五味有哪些技巧呢?
◇◇◇◇◇◇◇◇◇如生姜、白芷、陳皮、當歸、菟絲子等。刺鼻氣味入肺。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吃壹些辛辣的食物或藥物,可以養肺。
◇◇◇◇◇◇◇◇◇比如人參能極大地補充元氣,地黃能滋陰補血,焦糖能止痛,甘草能調和藥性,解毒食物中毒。甜入脾,所以中醫的甘味不僅僅是指味道上有點甜,更重要的是有補脾胃的作用。我們平時多吃壹點甜味的中藥或者食物來補脾。
◇◇◇◇◇◇◇◇◇烏梅、石榴皮能澀腸止瀉等。這些都是有酸味的藥物。龍骨、牡蠣等收澀藥能收精止殘癥,赤石脂能澀腸止瀉。酸入肝,我們可以通過吃酸的食物或藥物來養肝。
◇◇◇◇◇◇◇◇◇苦大黃能通便;蒼術味苦性溫,能燥濕運脾。此外,根據以往的經驗,苦味還有強陰的作用。如黃柏、知母用於腎陰不足、火盛所致的痿證,意為瀉火養陰(強陰)。苦入心脾,夏天吃壹些苦的藥物或食物可以養心。苦味中藥具有清熱解毒、消炎瀉火的作用。從五行來看,心屬火,火多了會化為炎。
炎癥由兩個火組成,火多了就成了炎癥。如果心臟發炎到頭部,就會出現口腔和舌頭紅腫、生瘡甚至紅腫疼痛等問題。這時候我們可以在醫生的建議下吃壹些苦味的藥物或者食物。
◇◇◇◇◇◇◇◇◇芒硝能軟化硬度,潤燥通便。鹹入腎,也就是說,鹹的藥物或食物最容易作用於腎臟,適度的鹹味可以滋補腎臟。除了以上五種味道,還有壹種清淡的味道。味淡,能滲濕利水,常用於治療水腫、排尿困難。比如淡而無味的豬苓、茯苓,有利於水分滲透。壹般來說,不同味道的藥物作用不同,也適用於不同的疾病。
如果妳掌握了各種藥物的不同味道,妳就會大致知道它們的作用,這對治療疾病很有幫助。
但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中藥往往不止兩味,對疾病的適應範圍更廣。所以在使用過程中壹定不能“畫壹瓢”。而且每種藥物的性質和味道都是密切相關的。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才能全面正確地認識和使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