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養生是中醫的壹種養生方法,以拔罐為工具,通過燒抽的方式,在火罐內形成負壓,使其吸附在體表的穴位或患處,形成局部淤血或淤血,達到防病治病、強身健體的目的。
拔罐療法,古稱“角療”,是壹種獨具中醫特色的保健方法,具有操作簡單、取材容易、見效快、安全可靠等特點。《蘇文皮補論》雲:“十二經脈之人的皮膚部分,亦為百病之始,必先於皮毛。”十二皮與經絡和臟腑密切相關。通過拔罐刺激皮膚,通過經絡作用於臟腑,可以調整臟腑功能,疏通經絡,活絡筋骨,對調節亞健康、養生、美容、塑形有很好的效果。
?拔罐養生:
1,疏經通絡
經絡是人體氣血的通道。人體發生疾病時,經絡氣血功能失衡,出現氣滯血瘀、經絡不通、不通則痛等病理變化。拔罐可以激發和調整經絡之氣,疏通經絡,通過經絡系統影響臟腑組織的功能,使所有的經絡都疏通了,所有的臟腑都得到了安寧。
2、行氣活血
氣血是人體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氣血不正常,必然會影響身體的各種生理功能,導致疾病。拔罐通過對人體的溫熱負壓作用,使局部組織充血,皮膚輕度充血,促進經絡通暢,氣血旺盛,具有疏通氣血、調和氣血的作用。
3.祛風散寒
拔罐可以激發經絡之氣,補益虛弱的臟腑功能,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同時可以通過吸拉的方式將風、寒、濕、瘀排出體外,起到疏通經絡氣血、扶正祛邪的作用。
現代醫學認為,拔罐能增強白細胞和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對體液免疫功能紊亂有雙向調節作用,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針灸拔罐能對局部血管給予機械刺激,擴張局部血管,改善血液供應,促進新陳代謝,調節臟腑功能,從而有效預防疾病。拔罐的負壓機械刺激可使局部毛細血管破裂,改變其通透性,從而引起充血。對身體是壹種良性刺激,可以使體內的代謝產物排出體外,改善缺氧,使身體恢復。拔罐時的負壓刺激和溫熱刺激還可以通過皮膚感受器和血管反射器傳到中樞神經系統,產生反射性興奮,調節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中樞,使其趨於平衡,從而使機體恢復健康。
?常見拔罐器械:
1,玻璃罐
2.竹鍋
3.陶罐
4.空氣抽取罐
?拔罐療法
1,吸法:
可分為拔罐法、抽氣法、水缸法三種方法。
2.應用方法:
使用方法有:留罐、閃罐、走罐(又稱罐)、藥罐。
3、拿易拉罐:
取罐時,左手握住罐體,右手壓住罐口處的皮膚,使空氣進入罐內,即可將罐罐松開。不要用力拉扯或旋轉,以免損傷皮膚。
?拔罐養生常用穴位:
在1、背俞(* * 12)、背俞等穴位拔罐,可以疏通五臟的經絡和氣血,調節五臟的生理功能,促進全身的氣血循環,是拔罐養生的常用穴位。
2.湧泉
湧泉穴拔罐可排出體內濕毒濁氣,疏通腎經,使腎氣旺盛,與足三裏配伍可使人體精力充沛,延緩衰老。
3.三陰交
4.足三裏
5.關元
6、大錐
?拔罐保健註意事項:
應根據不同的保健需求選擇不同的部位,選擇合適的拔罐工具和拔罐方法。拔罐時要選擇合適的姿勢和肌肉部位,心前區、皮膚細嫩、皮膚破損、外傷骨折、體表大血管、皮膚疤痕、乳頭、骨骼突出等部位不宜拔罐。使用拔火罐時避免燙傷。如果燒傷或放罐時間過長,皮膚起水泡,要及時處理。如果面積小,只塗指甲油液,保持局部幹燥、衛生、清潔,防止擦傷。水皰較大時,用消毒針將水放掉,再塗上紫色液體,或用永久性無菌紗布包裹,以防感染。拔罐時間間隔視具體情況而定,體質較弱者可每隔2 ~ 3天拔罐壹次。日常連續拔罐,要註意旋轉拔罐部位。拔罐時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如有頭暈要及時處理。
有下列情況之壹者,應禁用或慎用拔罐療法:
1,嚴重皮膚過敏或皮膚疥瘡等感染性疾病不宜杯裝。
2.有嚴重心臟病、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活動性結核、出血傾向和嚴重水腫的患者不宜杯托。
3.緊張嚴重,全身抽搐,狂躁不安,不符合作者的說法,不適合拔罐。
4、女性經期不宜拔罐。
5、孕婦的腹部、腰骶部和乳房不宜拔罐、拉扯其他部位,手法也要輕柔。
後記:(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