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曾國藩的“三誡”(安史消隱隨筆+090423)

曾國藩的“三誡”(安史消隱隨筆+090423)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曾國藩。市面上描寫曾國藩的書籍數不勝數。號稱晚清名相的曾國藩,在不斷改正自己的缺點,逐漸走向成熟老練的過程中,給自己定下了“三誡”,即“不多言,不怒,不求”(《曾國藩全集日記》)。

?曾國藩在日記中反復提醒自己“勿多言”,主要是在壹件小事之後。曾國藩是個孝子。他考上國子監不久,就帶著父親到北京生活。有壹次他給父親過生日,壹個叫鄭小山的好朋友來給他過生日。因為鄭小山醫術高明,兩人關系不錯,這個鄭小山平日裏經常免費給曾家治病,所以兩人經常在壹起開誠布公,隨便聊聊。曾國藩30出頭,又是春風的時代,所以漸漸地變得好誇誇其談。曾國藩那天酒喝多了,有點忘乎所以。因為情侶,他當場和鄭小山吵了起來,鄭小山當場就走了。事後,曾國藩的父親好好罵了他壹頓。曾國藩對此也非常後悔。他在日記中反思:“這件事有三大問題:平日不信不敬,過於依賴對方,我也;與當時相比,壹是出格,反感粗暴,二是;吵架之後,人,我無恥無理,三也。壞話不從口中出,氣話不體現在身上。我不知道,為什麽問別人?記住這壹點,我認為這是壹個警告!”(《曾國藩全集日記》)。曾國藩的意思是這件事有三大錯誤。第壹,他們通常自以為是;第二,如果不開著門,妳可以說妳想去哪裏;第三,明明說話得罪了人,還和人爭論,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所以總結這三點,曾國藩說他作為壹個標準的儒家知識分子,連《禮記》“惡言不出其口,氣話不自省”的道理都搞不懂,連語言關都過不了。他能做什麽?從此,曾國藩無論是自我教育還是子女教育,都以“啰嗦”為戒。

?曾國藩“禁止多言”的要義,不是少言甚至不言,也不是沈默是金,而是面對人和事要有自制力,不能信口開河隨便出櫃,要註意避免禍從口出。所以,從本質上來說,隱忍是壹種面對處境時不糾纏,少爭辯的行動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