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比較完善的養老制度,對退休官員、普通老人和孤寡老人采取不同的養老措施。正是因為這些養老、敬老制度,對社會的穩定發展和良好社會風尚的建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漢代,孝道受到特別的重視。漢武帝劉恒是“二十四孝”中唯壹壹個被列入的皇帝,上升的趨勢隨之而來的是下降的趨勢。尊老敬老逐漸成為當時的壹種社會時尚,出現了“孝動天庭”的故事。今天,筆者帶大家探討壹下漢代的養老制度。除了養兒防老,人們還有哪些養老措施?
老年人示意圖
養老制度的起源與形成“凡養老者,有禹以顏禮待之,以宴禮待之,殷人以食禮待之,周人以兼修之。”。五十養在鄉下,六十養在鄉下,七十養在學校,達到諸侯。”——《禮記·知望》
養老的習俗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西周時期逐漸完善,但當時的老人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諸侯供養的。
戰國時期,諸侯為了爭霸,主張“法治”,崇尚武藝,導致禮樂崩潰,養老習俗逐漸被破壞,社會甚至出現了老人危機。
商鞅變法後,秦朝規定父子之間不得為對方掩蓋犯罪事實,否則就要坐在壹起,導致秦朝父子關系越來越疏遠。此外,戰爭連年不斷,迫使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服兵役,從而進壹步加劇了老無所依的社會問題。
1975 12湖北阿沁墓中發現大量簡牘,記載了兩起父親舉報兒子不孝行為的案例,從壹個側面讓我們了解了秦代養老的社會問題。
漢朝建立後,君主和臣民幾乎達成了共識。他們認為秦朝拋棄禮儀和仁義是其滅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如果他們想治理國家,讓人民幸福,他們就必須恢復禮儀之禮,推行養老政策,教育他們的人民養老和尊敬老人。
孝母圖
漢王二年(前205年),劉邦上書,但凡年過五十,品德高尚者,均可任鄉官,每鄉選舉壹人。然後在這些鄉官中選壹個作為“郡三長老”。縣裏的三長老主要負責縣裏的教育工作。鄉官可免徭役,朝廷每年十月賜酒肉。
其實,劉邦選擇資歷高、道德修養高的人做鄉官,主要是為了恢復古代的禮制,告訴百姓自己是老幼有序。
文帝即位之初,賈誼認為漢朝繼承了秦朝的不道德,拋棄了禮法,甚至出現了弒父弒弟的現象。要改變這種不良的社會風氣,就要恢復禮法之禮,實行養老之策,讓天下人改變觀念。
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漢代社會經濟有了壹定程度的恢復,為養老提供了物質基礎。漢代皇帝改善了以往養老政策的弊端,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養老制度。
鄧文迪的肖像
西漢時期的養老制度漢代很多皇帝都極力推行養老政策,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養老制度。然而,對官員的退休年齡和工資沒有統壹的規定。大多數官員因為年老和健康問題要求法院退休回老家。有時皇帝會給他們壹些經濟補償,有時他們會享受官方級別的薪水。
史書中關於漢代具體養老制度的記載並不多,大多是壹些關於養老的規定。最近,甘肅武威東漢墓出土了許多漢代有關養老和敬老的詔令,展示了壹個較為全面的養老制度。
(1)布帛酒肉,發放養老糧。
今凡老弱未學賦者皆生,未二十三者為弱,五十六者為老。——《韓曙》
在周朝,米粥是分發給老人的,而在漢代,米粥是食物。漢高祖劉邦統治時期,強制養老年齡定為56歲,老人有酒有肉。後來其他皇帝也紛紛效仿,只是數量不同。
呂後主政時期,規定博士(五級職稱)年滿90歲,不多(四級職稱)年滿91歲,年滿92歲(三級職稱)、上造年滿93歲(二級職稱)、男秀才年滿90歲、普通農民年滿95歲者,每月可領壹石米。可以看出,呂後提供養老金。
漢文帝元年(公元前179),漢文帝劉恒頒布了《敬老聖旨》。人壹旦老了,不吃肉就感覺不到飽,不穿絲綢做的衣服就感覺不到暖。今天正好是元年,他們總要派人慰問老人,賞賜帛酒肉,讓他們贍養父母。
今天說官方應該是接收人,或者陳蘇,意思是養老!有命令。——《漢書·文姬》
文帝還規定,凡年滿八十歲者,每月可領壹石米、二十斤肉、五杯酒。90歲以上的老人可以享受三斤絮兩帛。到了周朝,給他們衣服(未染色的絲綢衣服),文帝又換成布帛,可見漢代老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
文帝還在聖旨中說,有些官員把陳米給老人當養老糧,使養老措施難以落實。因此,文帝規定,給90歲以下的老人發放養老糧時,要由知府發放,並由高級官員檢查。發放給90歲以上的老人時,要由縣長親自檢查,由縣長發放,所以要做好監督工作。
當時成年人壹個月的食量大概是壹石五鬥,所以壹個月壹石大米就夠八十以上的老人吃了。
漢武帝即位後,給六七十歲的老人發了很多信。他派人把五匹帛送給郡裏的長輩和孝親,三匹帛送給農村的長輩和老人,兩匹帛送給九十歲以上的孤寡老人,三斤絮子,三石米送給八十歲以上的老人。
梁武帝元豐元年,梁武帝下令每百戶賜牛十匹,八十歲以上孤寡者賜帛二匹。
從上面可以看出,劉邦把領取養老金的年齡定義為56歲,呂後時期為90歲,文帝時期為80歲。吳時期沒有太大的波動,稱帝後養老金年齡放寬到70歲,說明養老金年齡在不斷放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