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鎮設街是楊浦區近幾十年快速發展的壹個縮影。這片看似有些偏遠的土地,卻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久而久之,未來可期。
四面浦江,臧秋河怒。
在陸家嘴外的白渡橋,郝好唐唐的黃浦江水在加入吳淞河水後變得越來越寬。
在浦江下遊,我給了大楊浦壹個大大的擁抱,周圍是親情和憤怒。相比之下,浦東的高橋地區在黃浦江拱背上,不如楊浦熱鬧。
黃浦江流到寶山,再流入藻岸的水,再在吳淞口流入長江。但明代以前,古吳淞江是出海的主要通道,黃浦江只是其支流。經過人為疏導,形成了現在的局面,史稱“黃埔奪宋”。這壹點在《上海風水整體情況》壹文中已有闡述。
作為太湖流域最重要的水系之壹,古吳淞江曾經極其寬闊。
楊浦區重要的主幹道控江路,原來就在這片水域。它的路名取自南宋《雲誌》中的壹句話:負海控河。意思是“負東海,控長江”。
“黃埔奪宋”奠定了上海發展的基礎。在重新定義的上海水系中,吳淞河下遊廢棄的古道被稱為“老吳淞河”,或簡稱“老河”,簡稱“秋河”。江灣區因曲江盤曲而得名。目前,楊浦區北部的虬江只剩下幾條河道,但它仍是該地區最重要的河流之壹。
雖然古老的吳淞江已經不在了,但是河流幾百年的侵蝕沈積和生命的流動依然存在。隨著高大的標誌性建築的增多,這些建築就像古老的高塔,阻隔氣流,匯聚氣流,使之成為繁華之地。
普江環繞,藏丘江怒。應該說楊浦區的風水條件是極好的。
另外,我們之前分析過,上海位於東北面向西南,以黃山方向為方向,以太湖為名人堂。龍脈在龍柱附近倒立騎行,表現出“歸龍顧祖”之勢。
楊浦區是上海的東北門戶,也就是上海的坐山位,也就是玄武位,這是上海穩定的基礎。
楊浦穩定,那麽上海就穩定。近百年來,國民政府選擇這裏作為上海發展的根基。如果歷史給了大楊浦更多的機會,它或許已經成為了城市中心的核心區。
曾經的“鬧市區”
歷史上,上海壹直是江南魚米之鄉。但真正步入快速發展和成為國際大都市的軌道,是從上海租界的建立開始的。
1843 165438+10月17,上海開盤。100年後,上海逐漸成為整個東方世界最現代化的城市。開埠之初,上海只有50萬人口。1910的上海,已經是百萬人口的大港口了。
到1927年,隨著北伐戰爭的勝利和國民政府的建立,上海成為中國最大的城市,在政治、經濟、文化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國民政府對上海寄予厚望,設立了“上海特別市”——這是上海第壹次脫離“省制”。
蔣介石親自出席特別市成立慶典並發表講話:“上海特別市堪比普通城市,上海特別市是東亞第壹個特別市。不考慮中國的軍事、經濟、交通問題,以上海特別市為基礎。如果上海特別市不能整理出來,那麽中國的軍事、經濟、交通問題將毫無頭緒。”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壹個尷尬的事實擺在大家面前:放眼整個上海市區,只有閘北和石楠(現黃浦)是中國的邊界,其他地方都是租界。然而閘北和石楠被租界封鎖,互不相通。這種情況叫做“三世四方”。
自上海開埠以來,租界的範圍不斷擴大。
“跨界修路”是特許權當局擴大自己的邊界最常用的伎倆。早在鹹豐十年(1860),西方勢力就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軍,獲得了租界外修築軍用道路的權利,開創了跨境築路的先河。此後,租界當局以各種借口修建越界道路,並在這些地方豎起電線桿、釘門牌、清理土地、設立巡捕房,變相行使管轄權,成為“準租界”。
為了防止租界當局越界修路,當時的上海特別市政府於4月開始修建半圓形的“中山環路”,1928。在市區西部,它南北走向(主要是今天中山北路和中山西路的路段),既能“箍”住租界,又能溝通中國邊界的南北方。
但是僅僅修路不足以和租界競爭。從長遠來看,上海特別市政府醞釀並實施了壹項非常大膽的計劃:大上海計劃。
大上海計劃以江灣五角場地區為中心建設政府大樓、道路等公共設施,企圖在租界之外建設壹個新上海。
當時的五角場還是壹個比較偏僻的農村。壹方面是因為這裏地勢平坦,村落稀少,地價便宜,便於改造;另壹方面,考慮到水路的好處,未來吳淞新港的建設將成為拉動上海發展的重要引擎。
新城區地域廣闊,西南有閘北和租界,東有黃浦江,北有吳淞。核心行政區左右對稱,就像壹個漢字,市政府大樓、市圖書館、市博物館都在裏面。以此為中心,四條路向四個方向延伸:三民路(現三門路)、五泉路(現民興路)、世界路(今同)、大同路(未完工)。路名取“三民五權,天下壹家”的政治理想。
那個時候,湘陰路、松湖路、黃興路的交叉口,只是壹個十字路口。在這裏,市政府向西南方向開了壹條漂亮的路(現在的四平路),可以直通繁華的租界,形成五角場格局。
規劃中,市中心的道路系統縱橫交錯。路名的第壹個字取自“中華民國上海市政府”九個字中的壹個,第二個字是對國家和平繁榮的褒義詞。例如李政路、國定路和石光路。
對於五角場地區來說,大上海計劃無疑提供了壹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新城區甚至看起來像“國家首都”。
在“中國建築復興”的浪潮下,市政府、博物館、圖書館等重要建築都采用了仿中國古典建築的風格。它的規模和紫禁城壹樣大。這不得不讓人想起袁世凱和張勛復辟。所以為了避嫌,只能在色彩上下功夫,用“藍天白旗”的配色,也就是“白墻青瓦”。
然而,在亂世中,大上海計劃並沒有完全實施。市政府財力不佳,再加上江灣地區在1932淞滬首戰中遭受重創,大大延誤了計劃的實施。1937年,上海淪陷,大上海計劃永遠中斷。
如今,在五角場地區,我們仍然可以看到許多在大火中幸存下來的“大上海計劃”老建築,獨特的路名系統今天仍在使用,供後人悼念這段塵封的歷史。
百年“老工業基地”
眾所周知,楊浦區因“楊樹浦”而得名。楊樹浦既是河名,也是地名。
楊樹浦作為湖東地區最重要的河流,西北起東走馬塘,東南流入黃浦江。
1869年,租界當局沿黃埔濱江修建了壹條道路,因通往楊樹浦而得名“楊樹浦路”。上世紀80年代,19還“修建了壹條過境公路”,向東延伸至崗底路(現黎平路)。這條楊樹浦路被譽為“湖東第壹路”。
楊樹浦路的建設讓黃埔濱水區成為熱點。1882年,經李鴻章批準,官營和商營的上海機器造紙局在此投產;1883年,英國商人在黃浦江畔建立了楊樹浦水廠,這是中國最早的現代化水廠。1890年,上海機織布局正式投產,這是中國第壹家機器棉紡織廠。
1894年,《馬關條約》允許外商在中國設廠。直達租界中心,沿著低成本和極低成本的楊樹浦路,成了外商眼中的燈塔。壹時間,大量外資湧入,建廠。
楊樹浦地區也因此成為上海近代工業的發源地。到1927,楊浦區外資工廠達到57家,民族工業達到301。
因為楊浦區位於上海玄武廣場,玄武屬水,有浦江之利,自來水、造船業、水運、漁業比較豐富。如今,漫步楊浦濱江大道、楊浦水廠、上海造船廠,已成為地標景觀。著名的“東方漁人碼頭”從上海水產市場原址拔地而起。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楊浦區工業基礎深厚,地域廣闊,大量大中型企業遷入或建在這裏。楊浦區也因此成為“老工業基地”和“上海制造”的重鎮。
楊浦區有很多工人。以前社會上有壹種說法:“閘北的流氓,虹口的混混,還不如楊浦工人階級的拳頭硬。”
工人新村曾經在楊浦區紮根,為居住在簡陋的窩棚、工廠和舊式小巷的工人提供庇護。其中最早的“兩萬戶”建成,為至少三代上海人提供了棲身之所。(“兩萬戶”是壹棟上下五間房,底層共用廚房的兩層房子。上世紀50年代初,* * *修建了2000棟樓房,供2萬戶家庭居住,因此得名“2萬戶”。)
新村的工人曾經是社會身份的象征。特別是原來新村的居民,多是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當時有句口號叫“壹人住新村,全廠光榮”。
上世紀90年代,隨著上海城市功能的新壹輪更新,楊浦區大量工廠倒閉扭虧為盈。20世紀以來,楊浦區逐漸撕掉了“老工業基地”的標簽,走上了壹條轉型發展之路。
如果當年“大上海計劃”順利實施,假以時日,楊浦區或許已經煥然壹新。但歷史沒有如果,只有現在和未來是已知的。
鎖鎮生氣,振起羅興。
過去,楊浦區工業的繁榮是因為黃浦江。楊浦區未來的繁榮和提升,離不開黃浦江。
黃浦江有壹個特點。雖然是長江的支流,但是水流方向是由南向北。這樣有個好處,就是可以避免海潮倒灌,會導致鹹化海水倒灌,沖刷堤防,撐起河道,減緩水流,泥沙淤積堵塞河道。
風水中,楊宅開門放水,屋內噴頭朝外。反方向,水汽聚而不散,水聚而聚財。
對於上海來說,長江是外水,黃浦江是內水。
黃浦江環繞楊浦後,自東南向西北流,匯入長江,為外水,聚水聚財。這種逆流關系到楊浦地區乃至上海地區的經濟和財富。
楊樹浦片區壹直走在楊浦區的前列。上世紀90年代,隨著浦東的開發,楊浦大橋建成,如壹座船閘攔河,給大橋以南的黃浦江上遊帶來了生機。
但從黃浦江上遊到楊浦大橋以北的吳淞口,因為沒有收入,錢進來又出去,興盛又失落,並沒有真正煥發出黃浦江和秋江的蓬勃深情。所以楊浦的底蘊還沒有完全開發出來。
如果有大型地標鎖鎮攔河集黃浦江下遊活力,將成為上海新的壹流地區。有兩點特別重要。
第壹名是吳淞口。
明代吳淞口附近,有壹座30多尺高的土山,位於浦東高橋東北。烽火臺設置在土山上,白天燃燒煙霧,晚上燃起篝火,使其成為壹個大型航標。這座土山被明朝皇帝朱迪命名為“寶山”。
除了導航,“寶山”其實是壹個人造的羅星,可以平息怒火。
所謂“羅星”,就是水口截氣的山。但並不是所有水中的山都能稱之為羅星。逆流而上的才是真正的羅星。逆水行舟,上遊頭大,下遊尾小,逆水行舟,集水的命真的是羅星。
遊泳者也是羅星,但是氣體攔截效果差;隨波逐流,即上遊頭小下遊尾大,不屬於羅星。
後來吳淞口的“寶山”沈入江中,留下了“寶山”這個名字空缺。
現在的長興島,前小後大,隨波逐流。只是沿水沙洲,不能用於羅星。
未來如果能在吳淞口的岸邊,或者說是若藻浜和黃浦江的交匯處,建壹個地標性的小鎮,並能鎖住鎮口,那麽楊浦尤其是江灣的繁華程度會大大提高,對整個上海也有風水上的好處。
第二名是復興島。
復興島,原本是壹片淺灘,後來經過淤泥堆積和人工填埋,形成了月牙形的人工島。復興島是浦江唯壹的封閉式內陸島嶼,最寬處550米。島上有壹座日式別墅“白鹿”。據記載,蔣介石在離開大陸前曾在此短暫停留。
復興島的風水地理意義重大。位於地表黃浦江和地下老秋江的交匯處,是生命的交匯處,可以接收新河和老河的生命。
另外復興島,前寬後小,是真正的羅星。但羅星以巖石為頂,其次是沙洲。復興島只是壹個沙洲,需要壹個標誌性建築來提升其功能,從而集合北外灘和楊浦區的活力,使這些地區成為活力聚集、商業生活繁盛的地方。這個地標對於黃浦和陸家嘴的重要性不亞於東方明珠。
楊浦區不是上海文化的根,但它是上海工業的發源地,是上海的所在地,是上海穩定的基礎。洋浦有地下秋江的影子,也有地表浦江環繞的眾生,與復興島壹起欣欣向榮。
楊浦未來的水平,尤其是楊浦大橋以北、五角場以東的繁榮,取決於復興島的發展。復興島必須保持壹江之隔的孤島地位,避免成為壹體之地。壹旦羅星復興,秋江和浦江的活力恢復,大楊浦將成為上海最具活力和活力的地方之壹。
五角場作為“大上海計劃”中通往市場中心的門戶,對楊浦區來說非常重要。接下來,我們將揭開五角場的風水秘密,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