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均衡
馬光保健集團的沈平博士指出,人體所需的營養素有40多種,可以歸納為七大類,分別是: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水、膳食纖維。
各種食物中營養成分含量的差異和側重點,使得任何單壹的天然食物都難以提供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而食物的多樣化可以做到這壹點,從而達到均衡飲食,滋養身體。
有營養學家建議,每人每天應該有30種以上的食物。
傳統飲食原則
中醫食療養生理念充分體現了平衡膳食的觀點。幾千年的文化積澱了中國傳統保健的飲食原則:
●生態理念“天人合壹,體土合壹”(指“壹方水土養壹方人”)。
●養生理念“調理陰陽,保守陰陽秘密”。
●藥食同源,藥融於食”的食療理念。
●均衡飲食理念“因食而生,辨證而食”。
因此,請遵循:
●“飲食清淡,吃素”。
●“壹日無肉,不可無豆”。
●“粗茶淡飯,青菜豆腐保平安”。
●“食不能綠”。
飲食健康
沈平醫生說,所謂飲食養生,是指運用中醫理論認識飲食的作用,分配原則,避免攝入,合理飲食,達到健身、防病、長壽的目的。只有合理均衡的飲食才能達到滋補身體和防病治病的效果。
飲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之壹,所以有“民以食為天”、“飲食壹日不能棄”的說法。中國人講究食療的歷史源遠流長,歷代名醫對飲食的重要性都有很多論述:比如“心安之本,必以食為上,而不知食適不適,不足以維生”;“食物的入口等於藥物的治療,對臟腑有益,治病可以衛生;不壹致對人體臟腑有害,反而加重病情,促進死亡。”……
隨著飲食健康知識的普及,人們的飲食營養保健意識日益增強。他們不僅對如何吃感興趣,還特別關註什麽更健康,甚至可以預防和治療疾病。食療保健讓人們從飲食中獲得保健功效的同時,還能在醫療中品嘗美食,輕松享用。
傳統飲食結構
食物種類繁多,成分各異,需要合理搭配才能發揮其養生作用。
中華民族傳統的膳食結構,主張食物來源多樣化,種類繁多,主從搭配,形成了以糧豆為主的飲食;吃足夠的蔬菜;輔以動物性食物;吃水果的傳統飲食結構。
這種膳食結構適合人體消化道的生理結構和人體整體的營養需求,保證了膳食的平衡。傳統飲食結構精辟論述如下:
●五谷要養,豆類不好養;
●五畜宜益,過度則害;
●五菜常盛,鮮、青、黃、紅;
●五果要幫,爭取少;
●氣味相合則服,尤其是避免獨處時;
●飲食貴節儉。永遠不要過度。
葷素平衡
根據現代研究資料,谷類含有糖分和壹定量的蛋白質;肉類食物含有蛋白質和脂肪;蔬菜和水果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所以需要合理搭配。
在菜肴的搭配上,要註意葷素搭配。肉類(魚、肉、家禽、蛋等。)能提供人體所需的大量熱能,但過量食用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膽結石、肥胖都與高脂飲食有關。
素食不僅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無機鹽,還能疏通腸胃,促進消化。素食中的纖維素遇水會膨脹,形成密集的網絡,可以吸收腸腔中的無機鹽和有機酸,進壹步吸收水分,從而調節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多吃含纖維素的食物,如豆類、玉米、蔬菜中的芹菜、白菜、大白菜等,可以預防腸炎和腸癌。
葷素搭配,蔬菜總量最好是葷素總量的兩倍或更多。現代營養學家認為,新鮮蔬菜、幹果、漿果等食物生物活性高,是延年益壽的好食物。
性和口味的平衡
食物是最好的藥物。中醫壹直強調“藥食同源”,“藥療不如食療”。
食物的表現和中醫壹樣有四性五味。四性寒、熱、溫、涼;五味是酸、苦、甜、辛、鹹。不同性質的食物在不同程度上可以有類似於中藥的治療作用,如:
●梨味甘涼,是清脾胃、止咳化痰、滋陰潤燥的佳品;
●西瓜性寒味甘,能消暑解渴;
●綠豆性寒無毒,能清熱解毒,生津止渴;
●大棗性溫味甘,是健脾養胃、養血安神的常用藥,也是常吃的好水果;
●羊肉味甘,性溫,性熱,能補虛散寒,與人參功效相同;
●大蒜性溫,味辛,是常見的調味品,但具有良好的解毒殺菌作用,可治療腹瀉、咳嗽等疾病,被譽為天然廣譜抗生素;
●生姜性溫和,味辛,有發汗解表、溫肺止咳、止嘔的功效。
所以食物和中醫壹樣,壹定要均衡組合,保證五臟之氣的平衡。五味過盛導致五臟失衡,產生疾病。
冷熱平衡
日常飲食中吃溫性食物或寒性食物,都會對人體的體質和性格產生影響。
常見的溫性食物有大棗、酒曲、黑豆、辣椒、橙子、李子、桃子、羊肉、鯉魚、蝦等。,具有補疲勞、散寒、益氣血、暖腰膝的作用。
常見的寒性食物有小米、綠豆、香菇、大白菜、番茄、冬瓜、西瓜、蓮藕、馬蹄、梨、螃蟹等。,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滋陰涼血的作用。
兒童飲食
沈平博士指出,飲食也要根據人的體質和年齡差異,不能千篇壹律。如果孩子處於生長發育階段,壹定要有充足的營養,才能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食物的營養價值既要“高”又要“細”,以利於吸收消化,但不能太多,以免損傷脾胃或造成營養過剩,尤其是零食不宜太多太雜,魚雞鴨也不宜太多,否則欲速則不達。所以要掌握全面、均衡、適當的營養原則。
老年人的飲食
由於老年人處於氣虛血瘀、臟腑功能減弱、消化能力有限的狀態,應盡量做到三者優先,少吃:
●清淡為主,少吃濃味;
●保暖,少吃涼的;
●熟軟,吃起來不那麽粘。
女性飲食
產褥期女性的生理特點是氣血虧損、體虛,宜多吃些補氣養血的食物,如大棗、小米、雞鴨、雞蛋、魚、紅糖、桂圓等,以保證產褥期的營養供給。
不同體質的飲食
另壹方面,不同體質的人也應該有不同的飲食。
胖人多痰濕,應多吃蔬菜、瓜類、韭菜、芹菜、粗糧等清淡、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少吃肉類,以健脾、利濕、減肥。
瘦子陰虛多,津液少,容易上火。飲食上要多吃粥、奶、蛋、水果等制品,也可以吃海參、銀耳。
陽氣旺盛的人,體內熱盛,喜涼厭熱。飲食上,要多吃清熱養陰之品,如蔬菜、水果、綠豆粥、荷葉粥等,少吃辣椒、生姜、蔥、蒜、羊肉等。
新加坡飲食
飲食要適應氣候變化,這樣才能維持體內的陰陽氣血。不同的地理環境對食物結構也有很大的影響。
新加坡位於東南亞,壹年四季都是夏天。夏季邪氣非常容易傷津耗氣,所以日常飲食宜清淡飲食、進補飲食、涼性飲食。
夏季進補宜選擇滋陰清淡之品,補益元氣,清熱解暑。鴨肉、瘦肉、雞肉、山瑞、綠豆、豆花水、冬瓜、番茄、西洋參、太子參、薏苡仁、茯苓、山藥等。可選擇,以食補為主,藥補為輔。
另外,當地多雨潮濕,容易導致出汗不暢,全身困倦,甚至關節疼痛。可以選擇壹些透光性強、利尿的食物,如薏米、白扁豆、冬瓜、蓮藕、花生、雞蛋等。,還可以選擇壹些健脾祛濕的中藥,如白術炭、蒼術、陳皮、藿香、佩香等。
總之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對待。均衡飲食,藥食結合,壹定會增強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