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夏天養生,做好,用好兩種方法。

夏天養生,做好,用好兩種方法。

今天是酷暑,二十四節氣中記載‘酷暑止於此’。酷暑過後,氣候和氣溫會有明顯的變化,氣候會由熱轉涼,由濕轉幹,所以要及時調整飲食起居和調理,否則容易生病。

我今天就來詳細解釋壹下。

處於暑中,就是“出暑”,意思是暑氣壹去,氣候就會從濕熱轉為暖燥。在這種氣候下,需要在祛濕和養陰之間取得平衡,做到祛濕不傷津液,潤燥不生濕。

酷暑過後,大自然平靜下來,收斂起來,因為萬物都成熟了。

《蘇文·四氣調靈》雲:“秋氣宜養收之道。”意思是秋天的重點是收斂陽氣。

1.暑後應該祛濕還是養陰?

夏天過後,天氣逐漸變得幹燥。幹燥是秋季的主要氣。肺喜濕厭燥,燥易傷肺。如果肺部得不到滋養,肺陰受損,就容易出現口鼻咽幹、皮膚幹燥,幹咳無痰,或痰粘。

有些人往往脾虛,特別是過了壹整個春夏,濕邪困在脾土裏,脾胃疲乏,不能運化水濕,就會凝結成痰,堵塞管道。痰逆於氣,犯於肺,就會咳嗽。這時候有的人就不咳了,治標不治本。調理的關鍵是祛濕健脾。

簡單來說,在換季期間,妳可以這樣做:

1,身體濕漉漉的時候,先去掉:

現在的氣候已經不像以前春夏那麽潮濕了,所以除濕的力度不需要太強。可以用比較溫和的除濕食材做粥、做湯,比如芡實、五指桃、蓮子等。

舌苔厚膩,舌面滑,舌體胖,有齒痕;或者大便不成形,大便粘稠,腹瀉等癥狀。,提示體內有明顯的燥濕,可以給壹些祛濕的治療方子,較輕的可以用四星湯、五行湯、健下湯。

2、體內沒有明顯水分滋潤:

當舌苔、大便正常,體內無明顯濕氣時,可在飲食中加入滋陰生津,如蓮藕、百合、銀耳等食材,可給安丘方子(食療方子見文末)。

另外,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暑熱過後,妳應該有意識地幫助陽氣。

秋收,收斂是秋季調理的重點。收斂是指收斂陽氣,幫助回收陽氣,保存陽氣。

暑熱過後,自然界陽消陰長,陽收陰露。

與自然相對應,人體內的陰陽也會發生變化,陽氣也會逐漸被回收。

具體如何“收斂”,可以做以下幾件事:

1,先鋒寒在合擊楊之前:

幫助抑制陽氣,首先驅散夏天困在體內的寒氣。

夏天比較熱,長時間吹空調,吃冷飲和食物,非常嚴重。如果在陽氣未被抑制之前,妳不先鋒寒,妳就會把寒邪困在妳的身體裏,這將使妳的體質更加虛寒。三伏天有很多驅寒的方法。夏天過後,每天早上8:00-9:00可以帶它去戶外曬太陽,曬背,曬腳。也可以多運動,通過出汗來趕走感冒。

2.最好的聚陽方式是睡眠:我經常強調食補不如睡眠補。進入睡眠狀態後,陽氣會逐漸從體內恢復。

堅持早睡早起的人,秋天不會那麽容易生病。

3.在飲食中適當添加“酸”:

《蘇文·論臟氣之法》說:“肺主秋...肺收斂,吃酸急收之,補酸,瀉之”。意思是酸味食物有助於降肺氣,抑肺氣,加強滋陰潛陽的功能,使陰陽轉換平穩平和。

4.斂陽的關鍵在於健脾:

脾是氣血生化之源,脾土健康,氣血就會充足,陽氣就會健碩。

所以,斂陽的關鍵在於健脾。家長還是要堅持每天“10秒判斷消化”,控制飲食,減少食物堆積。如果舌苔、呼吸、大便、睡眠異常,應及時用三星湯幫助消化、導滯。

消化好的時候要積極健脾,可以用白術佛手湯,這是日常的健脾方子,壹年四季都可以用。

合理糊秋肥

中醫認為秋季幹燥,不宜多吃肥肉和油炸食品,以防“上火”和消化不良。

適度鍛煉

夏季和節氣,天氣轉涼,秋高氣爽,是鍛煉身體的好季節。這時候多運動不僅可以調心養肺,改善內臟器官功能,還有助於增強自身抵抗力。

從潮濕悶熱的夏季到秋季,氣候壹下子幹燥起來,壹些燥熱容易在人體內積聚,引起咽幹、氣短、鼻出血、大便幹燥等癥狀。,再加上運動時水分的流失,會加劇人體的缺水。

所以運動時壹定不能忽視補水,要註意少量多次,慢飲的原則。

同時,從夏天的不活動到秋天的活動,還是要把握好度,並不是運動越多越好。秋季是人體精氣處於收斂、內養的階段,運動量不宜過大,不要大量出汗,以防出汗過多造成陽氣流失。

宜選擇輕松溫和、運動量小的項目,如慢跑、散步、爬山、太極拳等。,並適時適度地進行。這樣既不會因為出汗過多而失去活力,又能拉伸肌肉,提高身體素質。

健脾祛濕

酷暑過後的很長壹段時間,氣溫依然較高,陰雨天增多,陰雨天氣依然較多,天氣悶熱。所以近期要註意防暑除濕,保護脾胃。晚上不要貪吃,不要多吃冷飲。

酷暑過後,很多人往往會出現脾胃虛弱的臨床表現,如乏力、食欲不振等。因此,要註意調理脾胃,驅逐體內濕熱之邪,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為冬季養生做好準備。

材料:

炒芽菜,炒麥芽,陳皮,烏梅,蓮子,百合,瘦肉。

練習:

1.蓮子去心,所有材料洗凈,放入鍋中;

2.大火燒開,小火煨40分鐘左右,放涼即可飲用。

功效:

滋陰潤肺,健脾消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