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會的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日本人不想給別人添麻煩的思想文化已經風靡日本各地,老年人也開始為自己的事情做準備。
最後人生的目的是通過事先的規劃,幫助老人更快樂、更充實、更有意義地度過余生,利用所剩無幾的時間為自己的死亡做準備。
但是,按照中國的傳統觀念,大家都不願意提及與死亡有關的事情,總覺得忌諱。而且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父母養兒防老”“子女養老,終老”對中國人來說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所以很多人不能理解和接受提前安排好喪事,為自己舉行告別儀式的做法。
但是計劃死亡總比逃避好。
如何坦然面對死亡,接受死亡,這是壹個應該隨著社會文化的進步而逐漸完善的觀念。
壹位名叫普利子的日本老奶奶已經76歲了。
奶奶的孩子都結婚了,老公13年前去世了。現在她壹個人生活。
奶奶因為已經過了最後的壹生,所以已經準備好了出生後的法名和照片。
關於她自己的事情,除了法定姓名和照片,居住房屋的處理,墓地的合同等。,外婆已經全部完成了。他死後,不會給他的親人和孩子留下太多的麻煩。
奶奶會開始想死,是因為她想到大兒子30年前意外死於車禍,覺得生死無常,應該把自己的事情處理好。
明天不壹定會來。為了不讓大家對不期而至的到來措手不及,我們現在就可以提前準備好自己的事情,這樣可以少給家人造成困擾。
奶奶也開始為自己組織告別儀式。
應該是很多人第壹次聽說在活著的時候給自己辦葬禮。
把葬禮作為壹個機會,讓家人和朋友聚在壹起,回憶他們的生活。而對於壹直在幫助自己的人,妳可以親口說聲謝謝,希望能繼續和他們共度余生。
雖然是告別儀式,但我和朋友們載歌載舞,沒有任何悲傷的氣氛。
奶奶也為自己的人生總結了壹個字——惠。這76年間,因為大家的幫助,她成就了現在的自己,她無限感激。
奶奶會覺得能在去世前舉辦這個歡送會太好了,現在覺得很幸福。
通過歡送會,家人可以回憶往事,感嘆時光的流逝。作為家人,這麽多年相互扶持,加深了家庭之間的羈絆。
很多企業針對老年人怕麻煩的心理,會為參與最後生活的老年人舉辦講座,以及相關的展覽和體驗活動,讓老年人有更多的選擇。
商家會安排壹些項目,比如躺在棺材裏的體驗,讓人真正感受到“那壹瞬間”的感覺。
老人們也可以提前制作自己的肖像,選擇自己喜歡的服飾、妝容、發型,在生命的最後壹刻留住最美的笑容。
在最後的工作中,商家還會規劃壹個殯葬陵園壹日遊,詳細介紹每個殯葬場地和陵園的特色。
雖然現在在日本很流行,但是還是有很多人看不懂,覺得無法認真面對死亡這個話題。
也有壹些孩子認為父母還健康,希望他們長命百歲,不願意提及這個令人沮喪的話題。
除了最後的工作,日本還掀起了死前整理的風潮。
根據日本二手拍賣APP的數據,60歲以上的會員開始快速增長。因為老人不想死後成為親人的負擔,所以在生前把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都賣了。
活著的時候不想麻煩別人,死後也不想成為負擔。
其實對最終的生活現象本身說是或不是並不是關鍵。
重要的是能夠尊重自然規律,珍惜現在的時光,積極的生活態度能讓人快樂,無論是否參與到最後的生活中。
把今天當成生命的最後壹天,不要浪費時間。
想了解更多生活知識和新聞,盡在“惠殯葬APP”的新聞欄目和報道欄目,讓妳從容了解神秘而有溫度的生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