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杜甫小時候看過公孫大娘的劍舞,老了也看過公孫大娘的弟子李十兒娘的同名舞蹈。在《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壹詩及序中,他對公孫大娘舞劍作了真實的記錄和生動的描繪。他對公孫大娘的評價很高,用了“壹人得了冠軍,垂頭喪氣”,“舞刀弄斧,無人能及公孫夫人”之類的話。那公孫太美麗,年前舞刀弄劍,四面招展。"。觀眾就像迷失在他們之間的山,天地來回移動,隨著她的動作。就像射九天,在龍的翅膀前像天使壹樣迅速。她開始像壹個霹靂,發泄它的憤怒,結束像河流和大海的閃亮平靜。”這是杜甫記敘和描寫公孫大娘劍術的生動詩句,也是他激動的心情。由此,人們可以領略到這位女舞蹈家健美的舞姿、高超的舞技、大膽的風格和感人的藝術魅力。它的舞蹈概況也擺在我們面前。妳看,劍在臺上閃閃發光,像夕陽下的大地;舞蹈矯健敏捷,宛如壹群仙人飛龍;舞蹈開始,前奏的鼓點突然停止,仿佛雷公止住了怒氣;舞到最後,我手中的劍影就像江海上平靜的波浪。多麽大膽、壯闊、驚心動魄的舞蹈,試圖表達戰鬥的豪情,讓臺下的觀眾看得面無人色,眼花繚亂,感覺整個世界都在旋轉。讀這些詩,似乎公孫大娘還在舞臺上為人們跳舞。
當時有許多人對杜理科賦給予了高度評價。直到晚唐時期,她還被很多詩人歌頌。鄭周的《晉陽門詩》中有“公之術神奇”壹句,司空圖的《劍詩》中有“公慣擅樓下戲場,喚女愛戎裝”壹句,都是贊美的。就連被譽為“草聖”的大書法家張旭,也是被她靈動的舞姿所啟發。300多年後,南宋時期,出現了舞劇《劍舞》。據說演的是鴻門宴的故事,壹男壹女上臺跳舞。男角色在漢朝扮演項伯,女角色在唐朝扮演公孫大娘。有壹句話是這樣說的:“項伯為帝業立下汗馬功勞,伯母名滿文壇。何姿二廟很奇怪,我要讓客人受歡迎。”漢唐聯合的時候說謊乖戾是很自然的。但文人如此安排,稱贊“伯母譽滿文壇”,卻也說明了公孫大娘在文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公孫大娘不僅以其獨特的舞蹈技巧贏得了冠軍,而且以身作則,培養了許多驕傲的學生,李十兒娘就是其中之壹。她繼承了公孫的技藝,靈光乍現,又被稱為絕世無雙。杜甫稱贊說:“臨潁美人在白蒂,依舊歡舞,依舊歡歌。”這不僅是對李師二娘的褒獎,也是對她老師教學成果的褒獎。很難說。今天舞臺上單人和雙人跳的劍舞,就像1000多年前公孫大娘的劍舞壹樣,但其傳承關系不應被懷疑。中國很多傳統劇目和現代舞劇(比如《丟西姆的故事》《大紅燈籠高高掛》)都穿插了舞劍的人,可能也是受那種劍術傳統的影響所致。
感謝杜甫這樣的大詩人,他們以現實主義的態度寫作,贊揚了住在地下的女藝妓公孫大娘,並立下了豐碑,讓人們通過詩歌觀看舞蹈,欣賞其美。同時,人們也痛恨“四人幫”這種人渣,他們甚至想剝奪每個人享受這種藝術的權利。在他們的專制統治下,古典舞被禁止,國家舞蹈隊被解散,留下了“梨園弟子散入青煙,還有壹兩個女樂手正在試圖魅惑冷陽”的悲慘景象。粉碎“四人幫”後,這種古老的舞蹈獲得了新生。洶湧澎湃的藝術長河,怎能被壹小撮醜人阻擋?再看今天的舞臺,刀光劍影,身著戎裝、手持雙劍的中國青年壹代演員,正在創造性地表演著展現我們中華民族勇敢、堅韌、無敵、氣魄的“刀光劍影”。杜甫悲嘆的“歌已盡,慢弦快管已止,正歡時,悲來東方月初升,我壹個可憐的老人,不知何去何從,只能在孤山上硬著腳,走向疾病和絕望”的悲劇時代壹去不復返了,但它是百花齊放的藝術春天。
"她舞動著她的匕首,從四面八方抽出匕首"。公孫大娘,舞技永存。公孫大娘,後繼有人。從琳瑯滿目的現代劍舞技法中,我看到了中國社會主義舞蹈創作在古代優秀民族舞蹈遺產影響下的光明前景。
中國現代戲曲舞蹈中,梅蘭芳借用太極劍創作了《霸王別姬》中的劍舞。中國舞劇《刀會》《盜仙草》中的劍舞有獨舞和群舞,編舞豐富多樣。
劍舞中的劍可分為單劍、雙劍和刀匕首。壹般單劍都有道釘,道釘分長短,長1米。舞劍時劍鋒、狼牙靈活多變,使劍舞多姿多彩。劍舞帥氣勇猛,形式豐富多彩。從動作變化來看,大致可以分為“立劍”和“走劍”兩大類。《立劍》迅捷敏捷,靜止時姿態沈穩清爽,雕塑感十足;“揮劍”動作不斷,如長虹遊龍,此起彼伏,又似流水,均勻而富有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