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和營養在中國代代相傳由來已久。自古以來就有“藥食同源”、“藥不如食”的說法。
在《內經》中,早就有“五谷雜糧蔬果皆食竭”的說法。中醫認為,生命是生物形態的氣化運動,氣化運動的本質是氣化成型。氣的轉換和形成是由於水谷的胃的溢出和脾的分散,使身體的每個部分都能得到滋養。所以食物和營養的關鍵是保護脾胃。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如果人是“先天”的,可以通過“後天”的食物來補充。如果脾胃虛弱,功能異常,供給減少或過多,人體生長發育等生命活動就會受到影響。
保護脾胃的重要措施有:
壹:要合理飲食,巧妙安排壹日三餐。俗話說“早飯吃飽,午飯好,晚飯少”,“晚飯吃壹口,活到九十九”。因為人的基礎代謝在白天比晚上更旺盛,對食物的需求和消化功能也更強,晚上活動少,能量消耗低。同時飲食要清淡,尤其是中老年人,不宜吃油膩、油炸、過鹹的食物。他們必須限制動物脂肪,多吃豆類和新鮮水果和蔬菜。
二: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僅要註意飲食的衛生,還要避免不潔的食物,飲食要溫、熟、軟。不吃或少吃涼的,以“熱不灼唇,涼齒”為宜,尤其忌黏膩難消化的食物。同時,吃飯時要有良好的心情,專心吃飯,細嚼慢咽,飯後不宜立即洗澡或做劇烈運動。
第三,要因人、因時、因地選擇適合的食物,根據個人的身體要求,根據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和東西南北氣候水土的不同特點。
四:進補或食療時註意食物的辛、酸、甜、苦、鹹五味。因為五味的性質不同,所以針對不同的人的體質或疾病,壹定要避免不同的味道,以免扶邪攻正。
古人在飲食調理和養生方法上積累了很多經驗,現在選擇其簡單易介紹的。
點擊牙齒
牙齒的功能對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影響。要健脾胃,就要保護好牙齒。古代養生專家介紹“早上敲三百次牙的人,絕不會動搖。”具體做法是:排除雜念,全身放松,輕閉雙唇,然後有節奏地輕輕拍打上下牙齒。
咽唾液
唾液,古稱“金金玉液”,民間有“白玉牙邊有玉泉,百年益我”之說。認為口腔中充滿津液是健康長壽的保證。這個方法是,早上漱口後,要安靜,先敲36下牙,然後咬緊牙關,用舌頭在嘴裏來回攪動,不管多少次,以津液為度,再慢慢咽下幾次。
晚飯後散步。
唐代大醫孫思邈說:“平日吃了點心,就用熱手揉肚子,出朝五六十步。”此法如能長期堅持,對調節脾胃功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防治消化不良和慢性胃腸疾病大有裨益。
常吃健脾和胃的食物。
棗
《本草綱目》中說:“棗味甘,令人心曠神怡。養脾氣,平胃,通九竅,助十二經脈,補氣虛津,四味藥全。長期服用會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蜂蜜
《神農本草經》指出,蜂蜜能“安五臟,補虛損,益氣補中,止痛解毒,消除慢性疾病,與各種藥物相調和,長期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蓮子
清代《本草綱目》說蓮子“落田百年不爛,人吃之,黑而不老。”宋代《太平盛輝方》中有蓮子粉粥。每次取蓮子粉15 ~ 20g,粳米或糯米100g煮粥。早晚食用可治療年老體弱、慢性腹瀉、多夢失眠、夜多尿,使人強壯。
薏苡仁
明代《本草綱目》說:“薏苡仁陽明藥亦能健脾益胃,虛能補其母,故用於肺痿、肺膿腫。筋骨病以陽明為治,故急拘筋骨,為風痹者所用。土能勝水除濕,故有腹瀉水腫者用之。”
胡蘿蔔
中醫認為,胡蘿蔔能健胃、行氣、消食,脾虛氣滯、胸悶、食欲不振、慢性痢疾等停止進食者,可輔助食療。
正確使用健脾和胃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