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胃虛寒熱生死逆脈證法》說:“胃為人之本,胃強則五臟強。”可見,胃的納化功能是歷代醫家突出和重視胃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的根本依據。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李東垣提出了“人以胃氣為根本”,指出:“有胃氣者,氣也富,氣也健,氣也運,氣也清,氣也健,氣也陽”(脾胃虛弱導致九阻),即胃氣的吸收分解功能是營、健等氣產生的基礎。
張介賓在《凈月全書·脾胃篇》中說:“胃氣與人無處不在,即臟腑、聲感、脈象和身體都有胃氣。胃氣失則兇。”雖然這裏不可避免地存在類比聯想,即根據胃氣、飲食營養與生命功能的關系,認為生命功能旺盛的體征為胃氣,而生命功能衰退的體征為胃氣少或無胃氣。但在大多數情況下,胃氣與其外在體征之間存在內在聯系。
總的來說,胃氣作為脈象基礎的概念的形成有四個方面:
第壹,脈氣的根源來源於五臟,五臟的功能活動依賴於胃氣;
二、脈中血氣源於水谷之氣,源於水谷的祖傳之氣促進脈中血液循環;
第三,肺氣附於胃氣,促進脈氣運行;
第四,胃氣運化脈中的汙濁真氣。
事實上,脈以胃氣為基礎的問題在《黃帝內經》中已有明確論述。首先,《黃帝內經》不僅認為脈中氣血源於胃,如靈樞玉版所言:“患氣者,為谷也。山谷裏註射的東西也在胃裏。胃,水谷的氣血之海;行於海者怒,天下也;胃中有氣血者,通隧道。”《靈樞·五味》也說:“胃為五臟之海,水谷入胃,五臟皆觀胃中之氣...谷始於胃,精微始於胃二焦,以此灌溉五臟,更不用說二行,運行守之道。”在胃是氣血之源的生理學認識基礎上,構建以胃為中心的循環系統,即中醫經絡理論體系的循環模式:氣血運行始於手太陰肺脈,手太陰脈並非始於肺,而是“始於中焦”。五臟與十二經脈相互聯系形成的循環圈後,又回到肺。
在上述理論構想中,假設心臟和脈搏跳動的動力來自胃,是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所獲得的力。如《靈樞·動態傳》說:“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其清氣入肺,肺氣從太陰而動,其行也以息為基礎。所以人在呼吸的時候又在動,無休止的呼吸,所以動而不停...足為陽明,何必動?齊波說:胃氣入肺...此胃氣不可過陽明。”《蘇文平任氣象論》更明確地指出:“胃之大絡稱為裏虛,貫穿絡脈與肺。起於左胸,其脈充滿氣。”心尖搏動位於左胸及其動態服裝之下,被解釋為胃大絡脈的搏動。所以雖然是五行中的“心主血脈”,但在實際的病理解讀中往往可以看到它與胃的關系非常密切。
可能正因為如此,《俞素文集珍藏論》指出:“五臟皆盛氣於胃。胃是五臟的基礎。臟者,不能致手太陰,必因胃氣,甚至手太陰。”所以就形成了脈象以胃氣為基礎的概念。有意思的是,早些年有學者通過對寸口、楊穎、昭陽等處血流能量、供氧能力、調節能力等血流動力學指標的分析,認為脈象的“胃氣”是血液流動滿足全身需要、維持代謝活動的能力。可見,脈象以胃氣為基礎這壹概念的形成,源於對胃是氣血生成之源及其循環中樞,胃氣是心臟和脈搏跳動的動力源的認識。
《黃帝內經》詳細論述了脈象與胃氣的關系,《蘇文平人氣象學》指出:“人以水谷為基,故拒水谷則亡。脈無胃氣則亡。所謂沒有胃氣的人,其實真的有隱脈,也不可能有胃氣。”並提出以胃氣的多少為標準,判斷五臟四時的高低、病況、死脈。關於胃氣在脈中的征象,《俞素文集珍蒼論》指出:“脈弱滑,謂之胃氣。”《靈樞·鐘石》認為:“邪靈亦緊而病,五谷亦溫。”清湛《馮秘笈》中明確記載:“脈以胃氣為本,無胃氣則不利,不利則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