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年4月23日-分類:大成拳(意大利拳)-作者:李兆山-來源:-
壹、問題的由來
對於任何事物,都有本質的東西。抓住了問題的本質,就等於抓住了關鍵。學拳擊也是如此。大成拳的核心是什麽?有些人總以為自己練的是真正的大成拳。他們對拳擊的判斷主要是基於姿勢的不同。如果妳拜壹個叫劉的師傅,就說這個叫張的師傅或者叫徐的師傅修行不正。其實這是很片面的。從絕對意義上來說,真正的大成拳只有師傅本人傳授。俗話說:“十個徒弟十種”,也就是說每個徒弟在他完成之後的固定拳法不可能完全壹樣。即使是最直接的教學也會產生微妙的形式差異。
在大成拳二代的代表中,他們在各個環節的訓練內容都是不同的。比如筆者開始向王安平先生學習,他的養生樁主要是持球樁,而武術樁主要是手壓樁。測力時,整個身體向前運動或向後拉,產生整個力。王老師的功法來自大師弟子王斌魁先生。姚宗勛先生主要拿著樹樁。訓練時,他感覺就像抱著壹棵大樹,然後有意在大樹上擡、壓、拉、抱、扯出或折出,目的是訓練六面比拼。王選傑教授的健康樁主要是渾源樁,技術樁主要是矛盾樁,測試力主要是失意測試力,所以目的是培養和鍛煉“內功”。雖然上述三位大師出自同壹所學校,但他們的培養方式卻如此不同。我們會批評他們的大眾化技術嗎?其實他們學的都是大師的拳法。為什麽會有這種形式上的區別?為什麽都代表真正的大成拳?這是因為他們所學的完全符合大師的拳法思想。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高手在判斷壹個拳法的真偽時,強調的是本質而不是形式。作者的推論是:弟子問老師的時候。王老師讓妳站在某壹堆或者做某壹個測試。即使弟子手臂高壹點或低壹點,姿勢大壹點或小壹點,只要武功的內涵符合拳法的思想,妳就會得到先生的認同。這樣,當壹個弟子的培養模式定型後。他們會用自己多年的經驗來教學生,這就導致了同壹個老師不同方法的現象。
我們學拳,不僅要從姿勢上模仿,更要抓住拳的精髓,才是上策。大成拳有“七妙法”之說,但王香齋先生的部分著作中並無“七妙法”壹詞或論述。從王先生的《論大成拳》或其他著作中得知,大成拳有幾個步驟:立樁、測力、測音、防身。但是我們現在練的大成拳有七個步驟:站樁、測力、走位、發力、測音、推手、實施。筆者認為,這是二代宗師拳法的結晶,是他們對大成拳的貢獻。王香齋先生曾說:“希望學者不要拘泥於我說的話,而要從我說的話中推出我沒說的話,這樣才有價值。”“感覺天地之間沒什麽好學的,筆墨很難表達我想說的話。如果學者能從我沒說過的話中推斷出我說過的話,我真的希望。”從討論中我們可以知道,王香齋先生作為壹代宗師,也是希望自己的拳法有所發展的,而且後世學者可以從他的理論中推導出他沒有說過的話。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他的後人,他們可以在大原則的前提下產生壹些意見。這也是二代傳承人在具體培養上存在差異的原因之壹。
作為大三學生,該如何練習?對於初學者來說,最好使用“七大妙法”,因為這些方法可以給學習者提供壹個相對簡單的入門方法,這就是這個系統的優勢。當然,練到壹定程度後,就不能再拘泥於形式,而應該發掘拳法更深層次的內涵,從王香齋的拳法理論中壹窺端倪。因為這個理論體系就是大成拳的道理。它是導航中的指路明燈。但是,對於初學者來說,即使把這些拳擊理論都背下來,也無法真正理解其內涵。
攻防的要素不外乎三個方面:第壹是力量體系,第二是拳法和技術體系,第三是膽識訓練和經驗積累。其核心是動力系統。就像壹個孩子,面對壹個強者,就算妳學再多的招數,也是徒勞的。抓住拳的核心,才能事半功倍。在以往的教學過程(武術)中,筆者首先教學習者站在矛盾樁上,以培養基本的整體力量和內功:在有了壹定的樁功和內功基礎後,站在寶貝樁上練習兩個掙紮;最後,通過站立和擁抱樹樁,我們可以獲得力量。到了內功紮實,運勢自如的階段,基本上就有了更高層次的修煉,也就是常說的爐火純青。這種訓練模式就像到了壹條河的對岸,但是過去既沒有橋,也沒有船。要到達對岸,妳必須沿著這條河岸走壹段時間,然後穿過前面的橋沿著對岸往回走,才能到達河的右側。核心訓練的重點是在河的兩岸之間架起壹座橋梁,讓它直接到達對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