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飲食有節制,五味俱全。

飲食有節制,五味俱全。

食物對人來說是最重要的。美食太誘人了。吃什麽,怎麽吃才健康,是每個人都關心和關註的問題。

飲食受個人喜好、家庭、地理環境、傳統文化的影響,形成不同的飲食習慣,伴隨人的壹生。人們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吃是健康的,吃是有病的,飲食既能養人也能害人。因此,飲食要做到“四要”:壹是“五味調和”,速食不能偏食,要做到搭配合理,營養全面。第二,要“節制”,即不能太飽也不能太餓,飲食要適度。第三,要註意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入。第四,要因時、因人、因地而異。

《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2016)》明確的告訴我們壹日三餐吃什麽,吃多少,也非常清晰的解釋了上面的“四要”。谷類在最下面,每人每天要吃250-400克;谷物是面粉、大米、玉米粉、小麥、高粱等的總和。蔬菜水果占二層,每天應吃300-500克,200-400克;蔬菜和水果經常放在壹起,因為它們有很多性。魚、禽、肉、蛋等動物性食物位於第三層,妳每天要吃125-225g(魚蝦50-100g,畜禽肉50-75g,雞蛋25-50g)。牛奶和豆類占據了第四層。每天應吃300克牛奶和奶制品,50克豆類和豆制品。食用油每天不超過25克或30克,鹽不超過6克。建議生活在氣候溫和、體力活動較輕的成年人每天至少飲用1200ml(約6杯)的水。建議成年人每天進行相當於走6000步以上的體力活動,如果身體條件允許,最好進行3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

早在2400年前,《黃帝內經》就強調飲食必須豐富多樣,才能吸收各種營養。《論蘇文臟氣法》說:“五谷為補,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補,氣味合而為之,以補精氣。”所以吃什麽,怎麽吃,老祖宗早就給我們總結好了。然而,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現代生活的沖擊,並沒有重視古代人留下的寶貴財富,以至於在各種觀點的沖擊下,對如何吃、吃什麽無所適從。

我想要五種口味的。五味是指飲食的五種味道,即酸、苦、甜、辛、鹹。五味反映食物的真實味道,能補益臟腑,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中醫理論說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本草綱目》記載“酸者可澀澀,苦者可瀉燥堅,甜者可補緩,辛者可散潤,鹹者可軟堅,弱者可利竅漏。這五味也有用。”總結壹下,辛、酸、甜、苦、鹹、軟。基於五行的味覺偏好會傷害相關器官。黃帝內經:怒通天理指出:“味太酸,肝氣生津,脾氣絕;味道太鹹,骨頭筋疲力盡,肌肉短小,內心壓抑;味道太甜,心滿氣喘,色黑,腎不平衡;味道太苦,脾氣不強,胃氣濃;味道太辣,舒筋活絡,精神中樞。“對於有疾病的人來說,味覺的禁忌很重要。”蘇文?《玄冥五氣論》說:“氣,氣病不多食辛;血鹹,血病不吃鹹;苦骨頭,骨病不多受;如果妳願意吃肉,生病的時候就不會吃太多;酸筋,筋病不多吃酸”,可見飲食五味必須和諧。

黃帝內經素問天怒說:“誠以五味,骨健而嫩,氣血運行,理密。如是,則骨精,道如法,有天命。”也就是說,五味調和得當,使骨骼直立,筋脈綿軟,氣血循環,肌肉有彈性,皮膚緊致。這樣,骨氣就強了,如果妳足夠嚴格地遵循這個規律,妳就能享受妳壹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