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五谷雜糧和保健有什麽關系?

五谷雜糧和保健有什麽關系?

飲食的壹個重要目標是人類健康。在談到飲食與健康的關系時,阿明王朝的陳繼儒說:“生活中最好謹慎飲食,因為我體內有氣。是誰呀?酒喝多了氣升,茶喝多了氣降;多吃肉類、谷類導致氣滯,多吃辛辣食物導致氣散;多吃鹹的食物導致氣滯,多吃甜的食物導致積氣;酸吃多了氣滯,苦吃多了氣郁。修真之人之所以調五臟,通精神,全靠五味之慮,省酒食,使之不能。”

在古人看來,飲食的五味不僅給人的口腔帶來了直接的感受,還對人的身體起到了重要的調節作用。五味勾兌和攝入不當,不僅會使人味覺不適,還會危害身體健康。因此,早在周朝,皇室就設立了食物官的職位,負責紂王的飲食保健。當時對食療、食補、食物禁忌有了壹定的了解,初步總結了壹些基本的餐飲原則。隨著飲食品種的增加和烹飪技藝的發展,人們對食物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明白了飲食不僅有充饑解渴的作用,也有相反的壹面。尤其是壹些美味的食物,有時候吃了之後並沒有益處,這是很讓人吃驚的,於是人們得出了“肥肉厚,酒厚,所以要自強不息,人生叫爛腸子。”好吃不僅有可愛的壹面,也有可惡的壹面。吸取了很多教訓,不能大意。好東西是要吃的,但是根據身體狀況,壹定不能無節制。舌頭吃多了對身體是舒服的,也是苦的。如果不好,會影響壽命,得不償失。

春秋時期,秦越人齊國有壹位神醫,就是扁鵲。據傳說,中醫脈診技術是他的發明。據唐代孫思邈《食療千女》記載,扁鵲是較早闡述藥食關系的人。他認為人類生存的根本在於飲食,不懂得適度飲食的人要保持健康並不容易。飲食可以健康、提神,也可以用來治療疾病。壹個好的醫生首先要找到疾病的根源,用食物來治療。如果飲食未能治愈,那麽就用藥物治療。扁鵲的食療原則壹直為中醫所采用,形成了優良傳統。

在扁鵲之後的時代,食療理論有了很大的發展。成書於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中的蘇文,系統闡述了壹套食補和食療理論,闡明了五味與保健的關系,奠定了中醫營養學和醫學科學的基礎。

中醫理論認為,飲食中的壹切都有溫、熱、寒、涼、平的味道;還有酸、苦、辣、鹹、甜的氣味。五味五氣各有所主,被人體用來補中或瀉下。《內經》六藏象理論認為,人的容貌、聲音、神情都與五味五氣的攝入有關。

《內經》中有壹篇關於人體五臟五味關系的專著,說:“陰為五味所生;五味傷陰五官。所以味道太酸,肝氣生津,脾氣獨特;味道太鹹,骨頭筋疲力盡,肌肉短小,內心壓抑;味道太甜,心滿氣喘,色黑,腎不平衡;味道太苦,脾氣不強,胃氣濃;味道太刺鼻,筋骨松弛,精神中樞。所以要五味調和,骨骼健軟,氣血運行,理密。如果是這樣,骨頭就精致了。依法而行,則有定數。”

可見偏食盲目,有肌肉損傷,脾胃不和,肝腎不適,氣血不暢,精神不振,危及生命《內經》五臟創世紀中也講到偏食的危害,說:“吃多了鹹使脈凝而泣,而吃多了苦使皮暗而多毛,吃多了辛使筋緊而爪燥,吃多了酸使肉脹而唇燥,吃多了甜使骨疼而垂。這五味也是傷。故心苦、肺苦、肝酸、脾甜、腎鹹。”

不經意的五味結合,會被它們傷害。根據《內經玄冥五味》記載,五味為“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成腎,甘入脾”。知道這壹點後,如果感到身體稍有不適,就要戒除某些食物,防止對身體造成進壹步的傷害。

五味養五臟之氣,病在氣虛,不能多吃,越少補越傷。五味各有其獨特的治療功能,根據《內經》藏氣年表描述為“辛、澀、甘、緩、苦、堅、鹹、柔”。五谷、小米、蔬菜、水果都有散甜、去苦、去鹹的作用,進壹步說明了壹個道理,食物不僅能滿足腸胃,給人營養,而且還有良藥的作用,可以用來保健。

這裏闡述了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的性質和味道,主要理論基本為現代食療所繼承。從其思想體系分析,認為其與戰國時期的道家、陰陽五行思想關系密切。但是我們引用的五味強身理論,經過現代醫學的檢驗,應該說是正確的,可取的,也是歷代醫家提供的標準。

壹般所有辛、甜、濕、熱的陽性食物都有升降的作用,都有升陽益氣、發布散寒的作用。凡是酸、苦、鹹、寒、涼的陰性食物,都有沈降、滋陰潛陽、清熱、降逆、收斂、滲濕、瀉下的作用。我們普通吃貨對各種食物的性味了解不多。看完《內經》,我們可能會對如何動筷子,吃什麽感到困惑。其實壹般的日常飲食,只要不吃某壹種口味,不要吃太多,就不會對身體造成什麽傷害。食物的性味大多平和。如果妳短期內偏食某壹種食物,也不會有什麽問題。當然,身體有問題的時候,或者體質不強的時候,還是註意飲食比較好。古代人的很多經驗都是吸取教訓的,很多飲食養生的道理千百年來無數人都吃過。雖然不是所有的都值得繼承,但整體的理論體系還是值得肯定的。過去有存在的價值,現在和將來都依然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