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醫學(中醫)高度重視保健防病,在保健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經驗和獨特的優勢。幾千年前就提出了“病前醫,欲中醫,病後醫”的觀點。後世甚至提出中醫要做到未病先防,治病早,防病變,防病後愈。
隨著20世紀聲、光、電的飛速發展,各種疾病都可以用指標來確定,達不到指標的就叫沒病,導致今天中國人更註重治病而不是保健,甚至視保健為洪水猛獸,唯恐避之不及。這種現象在幾千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有提及,即“暮光之治不可同,四時之治不可同,日月之不知,無也。
誠然,保健的危險與這個世界上人們追求利潤第壹的本性、追求利潤最大化、忽視中醫身心合壹、養心為先的理念(本文不考慮西方補品)、誇大某種東西或某種療法在保健中的作用有關,也與西學東漸、中醫衰落有關。現在中醫只是中國醫療體系的壹個輔助,這壹點在城市更明顯,即使貼上了*的標簽。其實中醫的比例並不高。雖然近年來各種中醫診所在城市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他們很少為了生存而做真正的醫療保健工作。
當我們很多人還認為中醫是偽科學、玄學的時候,很多現代醫學的醫學研究者開始認為人是壹個整體,與宇宙萬物息息相關,有向中醫(中醫)“靠攏”的趨勢。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向大家介紹了國外壹些心臟病和糖尿病治療師從藥物治療轉向飲食幹預來防治肥胖、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事實。
只是在現代人重疾病輕健康的觀念下,認為人不舒服就應該去醫院看病,平時也無所謂,無論是中醫的保健還是現代醫學的預防醫學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中醫以“形神”為健康狀態,現代醫學認為健康的人身心都健康。他們之間沒有區別。預防醫學以“環境-人-健康”為模型,這與中醫強調的“法以陰陽為基礎,和以術數為基礎”的要求是壹致的。當然,它們之間也有區別。這種差異也是基於中醫和醫學對人和疾病的不同看法。但本質上是壹樣的,就是通過恰當合適的方式,讓人們保持健康,減少患病幾率,延長壽命。所以我們可以說,養生不僅是中醫強調的,現代醫學也強調。
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認為,壹個人的健康主要受生活方式(個人因素)、遺傳、社會環境、醫療條件和自然環境的影響,除了天災人禍(瘟疫、戰爭等)。),其中生活方式占60%,所以健康其實掌握在自己手裏。
中醫養生沒有做過這些調查,但《黃帝內經》開篇就說“今人要麽以酒為漿,胡作非為...,不知道如何吃飽,並不時控制自己的精神...,逆生之樂而行,其日常生活無常,故半百而衰”。這段話說明個人的生活方式和情緒對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黃帝內經·蘇文》說:“古之人,知之者,學陰陽,和數招數,飲食有度,生活有規律,不躁作,所以能和神合,百歲而死。”可見,想要長壽,需要順應自然界寒暑陰陽變化規律,合理運用各種養生方法,飲食適度,作息規律等。,以維持人們的身心健康。
中醫是我國的傳統文化,養生治病的學問浩如煙海。今天我就盤點壹些常用的方法,介紹給大家。
1,養生第壹:養心。
清代偉大的養生家曹廷棟在《老人恒言·燕居》中說:“靜為拍照之首。”
老子也說過:先調整心態,先修身體。
《黃帝內經》在許多地方強調了精神穩定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
《魂樞本藏》說:“心和則靈直,魂不離,五臟不傷。”
《蘇文論古天真》說:“無所淡然,真氣隨之;保持精神在裏面,遠離疾病。是建立在閑少欲,心安無慮,孜孜不倦的基礎上的。”
好像會特別復雜。養心養性的方法有很多。我們把握“不要把精力浪費在瑣事上;壹切都是小事。”讓我們慢慢冷靜下來。看到了:不要等到太晚才想起要愛惜自己的心。
2、飲食養生
研究表明,現代人70%以上的疾病是由個人生活方式和飲食問題引起的,因此飲食保健壹直受到保健者的重視。
中醫養生中有句諺語:“要想身體健康,就要饑寒交迫”,在飲食上讓身體保持適度的饑餓感,是有利於身體健康的,這壹點在現代醫學中也得到了證實。
中醫講究“因人、因時、因地”的原則,所以有“壹病異治”的理論。飲食也是如此。壹方水土養壹方人,食材的選擇要以“時令、應季、新鮮”為基本原則。大部分食材應該是以當地生產為主,季節性強,烹飪上遵循傳統以清淡烹飪為原則(比如,
吃喝,熱不灼,寒不澎湃,要註意食物不宜過熱,也不宜過冷,溫度要適宜,古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女翼方》中指出:“熱食傷骨,冷食傷肺,熱食不灼唇,冷食無冰齒。“我就是這個意思。
3.為健康而運動
現代人都說“生命在於運動”,但現在的人熱衷於長跑、健身房“伸鐵”、遊泳等。,並認為只有這樣大的運動量才能促進健康,這和中醫的養生還是有區別的。中醫養生以“養”為主,過度則傷陽氣。所以,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修身養性之道,莫過於少勞。其實這個觀點已經被現代研究證實了。西方壹家保險公司調查了5000名已故運動員生前的健康狀況,發現他們中的壹些人在40-50歲時患有心臟病,其中許多人的壽命比普通人短。
這是因為劇烈運動破壞了人體內外運動的平衡,加速了某些器官的磨損和生理功能的失衡,並因此縮短了生命的歷程,導致早衰和早逝。所以運動健身強調適量運動,循序漸進,不要急於求成。欲速則不達。
中醫稱精、氣、神為“三寶”,與人的生命息息相關。運動養生牢牢抓住這三個環節,調整意識滋養心靈;用心引氣,調整呼吸練氣,行氣活血,周身流轉;通過身體、骨骼、關節的運動,疏通全身經絡,滋養全身。若如此,則身體形神兼備,脈象順暢,內外調和,臟腑和諧,使身體達到“陰陽皆秘”的狀態,從而提高身體健康,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有許多傳統的體育和保健活動,如八段錦、太極拳、五禽戲、揉腹和健脾。鑒於年輕人工作忙,時間緊,我推薦妳學習辦公室裏能做的八步織錦。我自己經常做,有時候坐在辦公椅上。雖然動作比較慢,但是如果能做的得當,效果還是很不錯的(網上有很多視頻,可以搜索找到)。僅僅八個動作就簡單易學。
其實運動無處不在。少開車,多走路,做點家務,都是鍛煉。關鍵在於妳能不能堅持下去。只要克服久坐、長時間躺著、長時間看電視的毛病,就可以多運動。
記住,保健不是禁忌,該看醫生的時候就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