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些日子裏,郭德綱和李京、張文順這樣的人打得很激烈,能夠得到壹半的席位真是太棒了。哪怕只有壹個觀眾,也要把演出完整的做完,否則連票都賺不到。
那時候郭德綱打得好,有飯吃,但是打得不好就要挨餓,心情不好觀眾就要咒罵,這些都得忍著。所以當時不僅作品數量多,而且質量也要有保證。就算傳統段子被拆了洗了,也會全力以赴去改變。只有觀眾能聽到自己在做什麽,才會去買返程票,只有積累了第壹批忠實觀眾,他們未來的發展才有可能。
後來德雲社流行起來,粉絲大量湧入劇場,取代了聽相聲的觀眾,享受相聲成了偶像化的應援會。就這樣,整個現場的氣氛都變了。從以前來說,不努力就會挨罵。現在,無論妳演奏什麽,觀眾都充滿了掌聲。
花大力氣只能掙壹塊錢,然後事半功倍能掙壹萬,人自然就進入舒適區,開始享受收割韭菜的樂趣了。
這就是粉絲經濟的優勢。有人敢說妳演技不行,粉絲可以直接罵。例如,在郭德綱早期的現場錄制中,壹些觀眾可以大聲說“無聊”。印象最深的是有壹次壹個女生大聲說“真無聊”,然後旁邊的男朋友趕緊勸她“小聲點”,但是女生還是大聲說“無聊”~
如果那個女生穿越到某個商演的時候說了這句話,她壹定會被身邊壹群女人打成“妳個營銷名黑了我們郭聖仁”“姜昆給了妳多少斤雞蛋來搗亂”“主流唱機界的走狗迫害德雲社babababa~”
在我看來,當時的氛圍還是不錯的,因為有人可以出謀劃策,但現在我只能用壹句話來形容這種彩虹屁飛的粉絲相聲:
十年前,我聽了郭德綱的同類紀錄片。我可以在辦公室工作的時候聽它,我可以提高我的工作效率。裏面的劇情壹點都沒落下,尤其是單口相聲系列。還記得我邊聽《蒸骨三測》邊給公司剪宣傳片,老板獎勵我500紅包。那個時候,我還是充滿了愧疚。王松庭先生家那麽慘,我卻消費了他們的苦難,還拿了獎金。我真的很同情我的姐姐月蓉。
當時我們主管提醒我上班不要聽耳機分心,我跟她說如果我犯了錯,我寧願被罰兩次。直到離職,我都沒有因此被罰款過。
睡覺時聽郭德綱的相聲,我開玩笑的。睡著了想不到那些段落怎麽辦?怎麽才能知道我睡著前意識完全消失時聽到的是哪壹段?怎麽回去找更大的麻煩?催眠入睡應該是那種可以聽的東西,不過過了也沒關系,比如郭德綱和王文林的單口相聲。
現在商演德雲社壹票難求,睡覺都不想聽。各種劃水,舞臺上組織粉絲,主題是“德雲社現在狀態最好”。
這種相聲本身和公式有什麽區別?聽地址就知道誰是誰的粉絲了。郭麒麟粉絲叫爸爸,張雲雷粉絲叫姐夫。什麽是藝術,什麽是藝術?老師很會吃還是不吃。脫褲子唱昆曲能讓妳前仰後合,永遠是真理。相聲大師教育人,嘴裏是觀眾,眼裏是錢,就像早年的那個。
對應的壹塌糊塗,被粉絲炸的坑王系列早就破成碎片了。即使什麽都不做,專心聽講,我也很快失去了理智,發現劇情到了壹個很奇怪的環節。氣嘴不抓人,人物刻畫單薄,尷尬,對話枯燥,總被臺下的幾個破段子弄得無聊。更重要的是,他們名義上填坑,但很多坑還不如不填,比如《九案》,他們舔著臉說要加壹些行業相聲。至於這種零碎分散的版本,他們強行把九個有頭有臉的無聊故事湊在壹起,只有愛奇藝把它當成了產業。畢竟他們花錢買的。
綜上所述,人在拜完神之後就不想努力了,所以妳也不用指望他的工作了,要麽給神上香,要麽閉嘴走人,不然壹堆人會大喊“妳能行”~
還好現在的錄音技術可以回放過去的相聲,不然只能和那些偶像化的粉絲壹起見證相聲到死了~
關於郭德綱的相聲,我聽到壹個相聲演員評論得最淋漓盡致:郭德綱越來越像姜昆,他正在經歷姜昆曾經走過的路——平臺化。郭德綱的相聲為什麽好?除了基本功,關鍵是他壹直在創作新的相聲,自己的新作壹直在出現。因為是新的,觀眾愛看,這也是相聲的生命力所在。觀眾不會喜歡壹遍又壹遍地聽老笑話。
但是妳得有生活基礎,有時間去創造新的笑話。郭成名後依然走班主之路,帶領自己的團隊快速走向平臺化、商業化、多元化、多元化!從生存和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是正確的。所以現在的郭更多的是壹個老板,壹個綜藝,壹個經理人,而不是壹個演員。
創作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淡化。就像宋丹丹解釋她為什麽不去春晚壹樣,她說她沒有那個創意。我的睡眠很成問題。當我睡不著的時候,我就聽郭德綱的相聲。我厭倦了聽那些老笑話。新的呢?我復制自己的,往心裏註水,帶他們壹起睡。剛剛好。
所以題目完全正確。郭德綱的相聲越來越無聊了。
有三個主要原因:
第壹,脫離痞子。
今天,老郭已經成名,他已經脫離痞子太久了。他經常把“侯大師的長子長孫”作為自己的司機,代替那些嬉笑打鬧、攻擊自己的同齡人長期坐在評委席上。
現在的底層人和壹二十年前的底層人沒什麽兩樣。他們很窮,但時代變了。而這些變化,老郭已經不明白了。為什麽壹到廟堂就難掩相聲的沒落?並不是因為這是下裏巴人的東西。如果妳離開了痞子,那就是無根之樹,無源之水。
以前聽《我是黑社》《西正萌》《我要戰鬥》,很過癮。出醜的是老郭,調侃生活的艱辛,* * *唱出了觀眾的體驗,觀眾還有壹種感覺,喲,這家夥比我還慘。說壹下,就是喜劇的核心是悲劇。
現在聽壹個四十多歲的男人講學校裏的趣事,講到八九十年代,中年人尷尬,年輕人不知所措。新笑話營養不良,真的要打文化牌了。妳真的去不了老郭。
然後看看老郭的弟子。由於早年的窘迫,嶽雲鵬在大師成名的道路上壹路走紅。另壹些人,缺乏生活經驗,不得不走上偶像崇拜的道路。其實我覺得相聲藝人都成偶像了,玩飯圈,這素材完全可以編個新笑話...
第二,年輕的屠龍者最終會變成龍。
徒弟越來越多,靠他吃飯的人也越來越多。以前說的話現在不敢說,現在敢得罪。郭德綱采取了輕松的姿勢,變成了壹條“龍”,等著少年們來殺死這條龍。
這是真的,吃壹口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郭德綱是壹個大熱門。
以前對同齡人咬牙切齒,現在對同齡人微笑。高手的形象在,相聲卻黯然失色。
因為原來鐵粉喜歡郭德綱的嘴,沒人放過。現在誰會輸?妳信不信,我當天上熱搜,所有的鬼怪都撲向我?
還有壹句豪言壯語,老郭自己也說了,什麽事都能幹得出來,年輕壹代還不如人。意思是他是班長,弟子要成名,不能像以前那樣用盡全力,要放輕松。
但是,只有少數德雲社可以率先。老郭,如果妳擦亮妳的招牌,觀眾可能還會看著妳的臉稱贊妳的弟子和孫子。如果妳倒下了,觀眾只能用腳投票,留下壹個虛假的繁榮。
第三,放寬藝術自我要求。
當我們比較郭德綱的早期作品時,我們會發現《漫談》推陳出新,緊扣時事。整個笑話有壹個主題,行李的設計很花功夫。
但是現在,都沒有了。用德雲社的統壹語言來說就是“陪妳聊壹會兒”。
相聲能等於聊天嗎?
所以現在老郭的表演相當於笑話集,再加上逗觀眾,格調甚至比脫口秀還低。
上梁不正下梁歪,老師是這樣,弟子也是這樣,所以不管誰上臺,都是來聊天的。
概要:郭德綱變成了他嘲笑的人。愛情總是被風雨吹走,我們還是等後人吧。
壹,只是河水已經泛濫了。人不可能就像壹個春天,創作無限,體驗有限。不可能每天和時間都有精品去磨平人的棱角!
二是觀眾的視覺和聽覺疲勞,沒有新鮮感。連山珍海味都膩了,該換換口味了。
第三,郭德綱的相聲只是壹個逗笑大家的段子,並不是傳世佳作。
第四,現在的觀眾品味很高,欣賞水平比較關鍵。他不是過去的天橋,也不是賣藝的,更不是二人轉的場子,而是迎合大眾口味的更優雅更經典的作品。
第五,郭德綱的相聲壹直被爭論和批評很多,這也有壹定的影響!
第六,據說這幾年郭德綱的相聲收獲滿滿,鍋盆滿滿,讓我們盡快停止吧!樹招風,樹欲止,風不靜!
我也有同感,不想聽。還是離開的四個弟子說的好。
無聊是因為人們看久了,失去了新鮮感。
我們現在看的大部分段子都是德雲社改編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觀眾很容易接受這些改編的段落,但是久而久之,觀眾看完這些段落就沒有新鮮感了。每次去相聲,都是包袱觀眾對演員比較熟悉,久而久之就會覺得無聊。
想留住觀眾,就得創新,研究壹些新段子,就像烤肉好吃,天天吃都受不了;其次,演員可能沒那麽努力。過去,郭德綱全神貫註於相聲,所以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相聲上。這是好事嗎?現在,隨著名氣越來越大,郭德綱的事業範圍也越來越大,比如做綜藝《大叔的餐廳》,做《歡樂喜劇人》的主持人,拍電影(各種客串)。這些東西把郭德綱的能量分成七七八八份。因為他的錢多,所以他還是那麽努力的講相聲,所以這也是郭德綱的相聲不那麽好看的原因。
油嘴滑舌壹陣子還行,說是互動,但沒什麽可說的就像天天逛市場,到處找錢,連神仙都會煩。況且這些人除了有實力,沒有時間積累學習,只要能把錢騙到口袋裏就行。人不是機器,需要休息壹下,學點心理學。每個人都厭倦了。估計是擔心有壹天會“回到解放前”,害怕貧窮,所以努力工作。特別是中央正在調整全民審美取向,讓保家衛國的科學家和軍人不能被社會邊緣化,演員不能是中國人最好的“猩猩”。隨便找點樂子,有點錢就行了,有錢就麻煩了。擾人實業興邦,建立工匠精神的社會氛圍。只有小學文化能靠嘴皮子賺錢,國家不能不管。
不會變得無聊吧?總是很無聊。
郭德綱相聲最初是在無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用無限的誇張來取悅觀眾。
不無聊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