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是不是壹天到晚開始「涼咳」,每次換季都流鼻涕,皮膚發癢?只要身邊有同學生病感冒,就壹定會“趕上疫情”,三天兩頭去醫院門診報到?
曾任臺北聯合醫院仁愛醫院醫師、現為中醫診所院長的李思怡,對日常穴位保健的功效非常肯定。很多人質疑中醫常說的“氣血和穴位”根本看不到,所以認為不夠科學,不存在,但她說:雖然看不到,但我能感覺到。曾就讀於北京中醫藥大學的李思怡解釋說,自從日本京都大學生物學教授中谷義雄(Yoshio Nakatani)首次發表“好絡——通絡診療”理論後,很多大陸學者也研究了穴位的生物物理特性,發現穴位具有“低電阻”的特性。當我們通過電阻測量或高振動聲測試時,會發現人體內確實存在穴位,氣血會有壹定的走向,就像壹組“循經隱感傳導線”,95%的人都可以得到證實。
她指出,從這些科學證據中可以發現,中醫經絡中提到的穴位,寬度大約在壹到三厘米,位置穩定。這些復雜而深刻的人體經絡也與古代醫書中提到的十四條經典經絡線相吻合。“中醫是經過長期觀察和時間考驗提煉出來的精華。以前老祖宗生病,沒有西藥吃,通過中醫診療康復,代代相傳,保護我們的健康!李思怡強調說。
外婆的養生智慧其實在很多人家裏都是根深蒂固的。李思怡本人就是壹個在食療、中醫、刮痧和經絡中長大的孩子。她記得小時候,大熱天吃壞了肚子,家裏就有壹鍋綠豆湯;中暑頭痛時,媽媽會為她刮痧,同時講解肩頸經絡;平時經常提醒她多長耳朵,因為那裏穴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