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劉鳳軍個人作品

劉鳳軍個人作品

黃帝內經與季節養生冬季極寒。有人說30年壹次,有人說60年壹次。根據《黃帝內經》對2000多年前氣候的分析,上述兩種說法是正確的。這種感冒會發生在相隔30年的醜年和小年。

中藥季節起源於《黃帝內經》。

根據《黃帝內經》的論述,壹年有六個主氣(地方氣)步,從大寒開始,到次年結束,每壹步60天。壹開始,氣被稱為“厥陰穆峰”,從大寒到春分;第二氣叫“少陰軍火”,從春分到小滿;第三氣稱為“少陽相火”,從小滿到大熱;第四氣稱為“太陰濕土”,從盛夏壹直持續到秋分;五氣稱為“陽明幹金”,從秋分到小雪;最後的氣叫“太陽冷水”,從小雪到大寒。

歲末醜氣為“冬中之冬”,即主氣(地氣)和禮貌(天氣)都是五行中的“太陽冷水”,“土”主濕,“水”主寒。濕冷結合,寒冷和雨雪就會更多。

時令養生是《黃帝內經》的重要內容。書中說,五日為天氣,三日為氣(1節氣15日),六氣為時(6節氣90日為1季),四日為年。壹年四時,各在其五行的配合下旺。木、火、土、金、水五行是時有傳承的,各有全盛時期,然後在年底開始從頭循環。壹年有四季,節氣分布在四季,周而復始,如無盡。節氣又要分了,就這樣下去。所以“不知歲月加何,氣之沈浮,虛實之作用,不可為也。”壹個好的醫生應該了解氣候對人的身心健康的影響。

醜年的季節分析及影響

2009年的醜年,壹開始的天氣和當地的氛圍都是“厥陰穆峰”,使得木氣過於旺盛。肝屬木,藏血,宜在春。醜年春季氣候易有肝氣亢盛的影響。其次是二氣,天氣和地氣都是“少陰少火”,使得火氣太強。心屬火,主血,宜夏。少陰經包括足少陰腎經和手少陰心經。木生火,醜年早春過旺,初夏過旺,心腎陰虛過旺。肝藏血,肝腎同源,心主血脈。氣候讓人“血熱”,壹場世界性的“甲型流感H1N1”爆發了。《黃帝內經劉紀大論》在論述醜與青春時寫道:“二氣,火正,物承,人和。病重而重,遠而鹹,濕而蒸薄,雨而降。”這段話說的是:二氣同禮,所以火恰到好處,萬物生化,人也感覺氣候平和。這種氣候容易引起溫熱和瘟疫,遠近病人的疾病大致相同。潮濕遇上熱空氣,雨水準時落下。

2009年“H1N1”的特點是體表溫度過高。用中醫涼血的方法,在這裏指導病人吃寒性食物,都在短時間內退燒,應驗了《黃帝內經》的論述。2009年6年後,2003年,發生了震驚世界的非典疫情。不同的是,最後壹年(2003年)火不足,即火不足以控制全年,火不足,水必然充沛,水主寒。所以當時非典的癥狀是體表高熱,心寒(“心屬火”)。

生活和飲食應該是季節性的。

歷史上,醜年有過很多疫情。為什麽2003年和2009年會變得更糟?這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有關。互聯網和電視的迅速普及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習慣。晚上11點以後甚至淩晨1 ~ 3點睡覺,成為很多人的選擇。這種方式違背了自然規律。《黃帝內經》說:陽氣壹年四季的變化可分為春、長夏、秋收、冬藏四種狀態,即春陽生發,猶如種子發芽;夏天,陽長得像稻子;秋天,陽氣收斂,就像稻子濃縮成種子;冬天主要是儲存陽氣,就像北方的落葉樹壹樣,把陽氣深藏在根部,以避免寒冷的侵襲,調理身體,為來年春天的生發做準備。

《黃帝內經》認為壹年分為四季,壹天也分為四季。按北京時間(下同),淩晨3點是立春,6點是春分;長夏9: 00,夏季至日12:立秋15,秋分18;21立冬,24立冬至日。21是壹天的“立冬”,冬天什麽都關。人的“立冬”睡眠與自然和諧,有利於提高免疫力;淩晨5點,我驚呆了。在這8小時的睡眠時間裏,人可以和諧自然,否則就是有害的。《黃帝內經》說:無春即無夏。沒有陽氣的萌發,就沒有陽氣的生長,正如沒有種子的萌發就沒有生長壹樣。

除了日常生活,和諧自然的飲食也同樣重要。2009年有三個臺階,對人的健康影響很大。

從酷暑到秋分(公歷7月23日至9月23日),主要氣是“過濕濕土”。這60天包括農歷六月,是“長夏”,以潮濕為主。另外,2009年的統壹運動是“地球運動”,土壤是濕的。脾主肉,喜燥惡濕。脾主肉的功能受年濕、地濕、夏濕的共同影響。這個時候客氣點就是少陽火,“心屬火”,“火上炎”,所以疾病往往發生在心肺。脾主肉,心肺之肌也包括在內。所以在7月23日到9月23日之間,更多的老人死於心肺衰竭。在這種氣候下,我們應該避免寒冷和氣體的食物,如冷飲,涼拌,蘿蔔(蘿蔔是氣體)等。而是吃辛辣(辛辣祛濕、補氣)和溫性食物。

從秋分到小雪(9月23日~ 165438+10月22日),主要精神和禮貌是“陽明幹金”。金克木。醜年,統運為土運(小於),木氣相對較強;木頭對抗黃金沒有緩沖。強木遇強金,木必傷。肝屬木,主筋,主儲血,血管壁也屬於筋的範疇。所以那段時間心梗和腦梗塞的病例比較多。在這種氣候下,妳應該避免吃辛辣和溫暖的東西,如辣椒,人參和黃芪。相反,要吃下氣的東西,比如蘿蔔,這樣可以把木氣引下來,避免金氣過多的危害。

小雪到大寒(公歷165438+2009年10月22日~ 2010 65438+2000年10月20日),主氣和禮都是“太陽冷水”。醜年整個運動是土運動(不如它),人的脾胃虛弱;終氣、天氣、局部氣都是冷水,脾胃怕濕怕冷。脾胃非常虛弱的時候,要避免吃生冷的食物。比如水果不宜生吃,會引起胃部隱隱作痛,感覺涼爽,甚至出現胃寒、絞痛、腹瀉等癥狀;水果可以蒸,也可以煮。這種奇怪的現象每三十年發生壹次,也就是六十甲子中的醜年和未完年。人老了長得醜會倒黴,讓人脾胃虛弱。脾為後天之本,脾氣虛弱導致主肉氣虛。除了骨頭,人體包括腦髓、骨髓、十壹臟腑甚至肌腱都屬於肉的範疇。所以脾氣的不旺,其實是導致了人體整體免疫功能的下降。在此期間,適當選擇食物種類,可以有效避免特殊氣候對人的不利影響。

鏈接:《黃帝內經》講四季養生

陽春三月,此謂陳,天地生,萬物傲;晚上躺著起早貪黑,在法庭上大步流星,被人拖慢腳步,以此來制造生活;生而不殺,予而不取,賞而不罰,這是春天的回應,也是養生之道。不然傷肝,夏天冷,長輩少。

夏三月,這叫香秀,天地相融,萬物華而不實,夜臥早起,貪得無厭日頭,使華英作秀,使她生氣,若愛外,此夏應氣足,長大之道也。相反,它是悲傷的,秋天是瘧疾崇拜,受者不和諧,冬天至日是重病。

三月秋風,據說風平浪靜,天氣急,氣氛爽,妳早臥早起,與雞同樂,可以讓妳的心態平靜下來,減緩秋刑,收斂心態,讓妳的秋氣平靜下來,讓妳的肺清朗起來。這個秋氣應該是養和收的方式。反了會傷肺,冬天拉肚子,服務西藏的人少。

在冬季和三月,這叫封閉儲存,水和冰被埋起來,對太陽沒有擾動。早臥晚起,必待太陽,使有私意者,若有,則寒暖,不漏皮,可奪氣。這個冬氣應該是養藏之道。反過來傷腎,春季痿軟,生的人少。

庚寅年立春季節提示

立春於2010年2月4日(農歷十二月二十壹日)進入二十四節氣。庚寅年統壹運動(即統治五運壹年的精神)是金運(太多)。金自然是涼幹的,所以庚寅年整體氣候會是涼幹的。壹年六步之氣中,始氣為大寒至春分(公歷65438+10月20日至3月20日21),大寒為始氣的第壹個節氣。庚寅年初,大氣(主大氣)多雲多風,天氣(有禮)少多雲多風。地球大氣層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形成的,天氣是木、火、土、金、汞圍繞太陽公轉周期的影響。地球大氣層和天氣的結合形成了壹定時空的氣候。

“五運六氣”的始氣在春三月,春應為肝。首氣(厥陰穆峰)的氣氛古往今來保持不變,但天氣在變。庚寅初氣的天氣是少陰軍火(根據大氣,少陰軍火橫跨春夏兩季,應在春分到來)。人體厥陰經分為足厥陰肝經和手厥陰心包經。人體少陰經絡分為足少陰腎經和手少陰心經。考慮到地質和天氣因素,庚寅年的春天是壹個“暖春”。立春到雨水15天氣比往年暖和,風力不大。

綜上所述,立春節令飲食可以參考以下立春節令飲食小貼士:

早上起床,晚上睡覺的總原則是:跟著太陽走。我睡就睡,我醒就醒。太陽是生命的起源。得陽,則生;失去楊,必死無疑。聲望隨著太陽而上升和下降。白天太陽高掛天空,人的陽氣往上走,精力充沛;晚上太陽在地球的對面,人體陽氣被隱藏起來,讓細胞休養生息。人就像機器,晚上睡覺就像充電,白天工作學習就像用電。充電不足,用電不好。

天地有節奏地給人充電。這個節奏分為四個部分,春、夏、秋收、冬儲。就像壹個循環中的四大樂章。從眾導致健康長壽,矛盾導致自我毀滅。壹年有四季,壹天也有四個小時,即北京地區的北京時間(以下簡稱此)春季3-9點,長夏9-15點,秋季15-21點,秋季21-3點。日本的春天、日本的夏天、日本的秋天和日本的冬天劃分了人們日常行為應該註意的時間段,日本的冬天是人們冬眠的最佳選擇。清朝時,皇室規定5歲以上的皇帝和王子淩晨3點起床負責政治和學習,19左右睡覺。3 ~ 5時為印石時,又稱平旦時,即陽氣不升,陰氣不退。古代只有淩晨3點,晚上5點。壹年有24個節氣,壹天也有24個節氣,3點立春,5點驚蟄。當妳愕然時,地球的生命充滿了陽。在此之前,人起身活動,陽氣就會化為清氣,如果承受不了,就會把陽氣化為內熱。如果5點起不來,6點的春分分不清陰陽,容易造成頭暈、腰膝酸軟。

如果3點多醒來,可以繼續睡,但不要過了5點;如果妳睡不著,妳就不應該呆在床上。可以起來喝杯熱茶,在室內做適度運動。累的可以早飯後補上,而不是睡到7點。

壹般來說,庚寅太生氣,會克制自己不要太生氣。肝主儲血,主筋,主情誌,開竅於目。肝氣受抑,不能發,容易使人抑郁;血熱、血粘、血稠的人易怒,皮膚緊繃、堅硬;血液黏稠的人還容易患腦梗塞、心肌梗塞等疾病。

但年初庚寅的氣候早於節氣,即春分的氣候寒冷,早了60天。人的楊琪生長過快,導致氣虛體質虛弱。春分前飲食要註意自身的寒熱:體寒者宜吃以下溫熱食物,不宜吃生冷食物;血熱的人不宜吃溫熱的食物。近期不宜吃蘿蔔(胡蘿蔔除外),否則會加重人的氣虛。

(1)溫熱的食物

1.谷類:高粱米。

2.蔬菜:大蔥、洋蔥、蒜苗、蒜苔、甜椒、香菜、南瓜、茴香。

3.調料:蒜、姜、醋、大料(學名:八角)、花椒。

4.水果:山楂、金桔、甜橙、桃子、荔枝、楊梅、杏、櫻桃、木瓜。

5.肉類:雞肉、雞肝;羊肉、牛肚、腎、骨、油、奶;牛骨和黃油;鹿肉。

6.水產品:海參、蝦、帶魚、鰱魚、鯧魚。

7.酒類:黃酒、葡萄酒、啤酒、米酒。

8.其他類:大棗、人參;炒幹果

(2)熱的食物

胡椒,胡椒,肉桂,白面粉,大豆油,白酒。

16歲以下的男生和14歲以下的女生盡量不要吃以上溫熱的食物,容易引起踢腿、盜汗、煩躁,甚至感冒發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