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這是壹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央視特意來到蕪湖拍攝。

這是壹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央視特意來到蕪湖拍攝。

老街小巷是個神奇的地方。

位於鬧市區,個性獨特。

有時候市場很吵,

時而安靜,時而深沈。

從市區走進老街,

就是穿越過去的時光。

李春良山脈

李春良面積1.38平方公裏,由堂子巷、鎖面巷、西內街、李春良、油坊巷、古巷五條古街組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優秀代表建築27座,多為徽派建築,以兩扇黑漆大門為主,面向天井有“四水歸堂”,寓意“富水不流外人田”。

李春良起源

李春良在不同歷史時期曾有燈草巷和鐵石墩之稱。燈草巷這個名字的來歷無法考證,但鐵石墩的來歷與蕪湖的冶煉業有關。

蕪湖的冶煉技術自古就有。蕪湖的冶煉業主要集中在城西,李春良西段是當時主要的冶煉業區之壹,鐵石墩是蕪湖冶煉業繁榮的最好見證。可惜的是,這座極具文化價值的蕪湖冶鑄工業遺址,在上世紀20年代以後逐漸被侵蝕消失。遺址附近逐漸演變成人口密集的居民區,鐵石墩只留在了普通人的記憶中。據民間傳說,李春良是以清光緒二年守法的居民命名的。

名人聚集地

不要低估李春良。這個“彈丸之地”凝聚了數百年來蕪湖古跡的精華和精華,孕育了洪榕、鐘嘉慶、李成武、汪道涵等大師。李春良也是蕪湖現存的“沒有圍墻的博物館”。

崔家大屋

站在九華山路上,向李春良方向望去,壹座徽派建築會立刻吸引人們的目光。這是位於李春良15的崔家大廈。原來的崔家大宅占地面積比現在大得多。除15號外,11、13號和索棉巷24、26號也為崔家所有。

據崔氏後人回憶,他們的祖先曾經是清朝乾隆皇帝的老師,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所謂“禦用老師”。崔佳大武取堂名“崔忠德堂”。意為“廣植善業,多行善事”,將刻有堂號的楠木牌匾懸掛在正殿上方,讓家人永遠銘記。據崔的後人說,牌匾背面原來藏著壹個樟木盒子,裏面裝著乾隆皇帝賜的壹件黃袍和夾克衫。

但遺憾的是,由於當時的文化大革命和人們文物保護意識的淡薄,崔大屋內的許多木雕、磚雕被破壞殆盡,歷盡艱辛的黃袍、夾克衫被崔的後人壹壹剪掉,成為孩子們手中的玩物。

楊紹祥故居

楊與、徐紹鰲齊名,被譽為中醫界的“蕪湖三少”。

楊(1917-2003)是蕪湖市著名的中醫臨床醫學專家。從1944到1956,他在蕪湖開了“楊中醫診所”,壹時小有名氣。楊於20世紀30年代畢業於上海中醫學院,擅長中醫婦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20世紀70年代中期,楊的名氣達到了頂峰。不僅被蕪湖市的許多患者譽為再世華佗,就連宣城、廣德、郎溪等皖南山區的許多患者也越過崇山峻嶺,特地來到蕪湖請他治療。

楊故居位於60號,是壹座古色古香的徽派老宅。東西兩側建築對稱而立,高大的屋頂使整個建築呈現出非凡的氣勢。建於20世紀20年代中期,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築風格。

雲故居

21號是民國時期業內“巨無霸”雲的故居。

洪大廈

教育家、藏書家、愛國民主人士洪榕故居。

王子東故居

英國布魯內爾大學信息計算與數學學院王子東教授故居。

李成武故居

民國大律師李成武故居。

汪道涵故居

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前會長汪道涵故居。

保護李春良

現存名人故居、近代工業遺產、文物古跡、清代優秀建築等50余處。李春良作為歷史文化街區,已被列入蕪湖古城保護規劃和建設項目。在對李春良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修繕保護的同時,將在街區內恢復徽州會館的原有風貌,拓展其旅遊功能,成為獨具特色的客棧、茶館、餐廳、商品展銷、地方戲表演舞臺等。

中央電視臺的美食紀錄片《壹味壹城》在拍攝蕪湖特輯時也在李春良取景。或許真的包含了蕪湖最純粹的風土人情。有興趣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