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安時期,誰介紹了中國唐代的茶文化。這壹時期,日本形成了以空海、醉城、永中為主要人物的紅人茶風,為日本茶道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2.日本鐮倉時代的寺廟茶。和尚榮兩次到宋朝取經。回國後,他寫了壹本日本茶書——吃茶養生。這部茶經為後來日本茶道的普及提供了理論基礎。
3.從15世紀開始,森野理雄等禪宗大師在學習中國茶道的基礎上,融入禪宗思想和日本的哲學、藝術、禮儀,創立了日本自己的茶道。
日本茶道界普遍認為:“仙野理香創造了日本美的完整藝術體系。他的茶道可以稱之為壹種新的宗教,也有人稱之為自然的宗教或美好的宗教。”【13】從日本茶道的發展史來看,日本茶道從壹開始就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要了解日本茶道,首先要了解佛教美學。對此,森no Rikyū指出,草安茶第壹重要的是修行佛法。
與日本茶道不同,中國茶道被稱為美的哲學。有五個原因:
1.中國茶道美學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先秦魏晉南北朝時期。奠定中國古典美學理論基礎的大師,是壹位偉大的哲學家。
2.其理論基礎源於壹些哲學命題。
3.中國的茶道美學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吸收了佛、道、儒的哲學理論,並得益於壹大批思想家、哲學家的推動。
4.中國的茶道美學強調天人合壹,從壹把小茶壺中探索宇宙奧秘,從壹口清淡的茶湯中體味人生的各種滋味。
5.中國的茶道美學從哲學層面,尤其是從思維方式、審美情趣、藝術想象、人格形成等方面,對茶人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總之,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美學思想隨風潛入夜,默默滋潤著中國茶道這朵奇葩。在中國茶道中,既有佛教的空靈之美,又有道教的神秘曠達之美,還有儒家的典雅含蓄之美。
中日茶道美學也有不同的藝術追求。日本茶道的代表作森野理雄大師用壹首詩表達了他對茶道審美意境的追求。
不要等到春風,不要等到春天開花。
雪下有春草。帶君山去找。
佛教崇尚非美之後的非美,認為沒有什麽是無止境隱藏的。現實中的美是壹種暫時的、相對的存在之美,仙野裏雄的“望山”是壹種積極的態度。
中國茶道對審美意境的獨特追求可以用下面這首詩來概括:
聖心常靜,玄鏡真。
事物對我來說是神秘的,美是免費的。[14]
中國的茶道美學融合了佛教的認知理論、道家的哲學思想和儒家的美學方法論,要求茶人永遠保持壹顆空靈空靈的心。中國茶道認為,茶人的審美過程其實是壹個修身養性的過程,是茶人與自然交流的過程,是回歸自然的過程。莊子提出天地精神交流中的獨善其身,不以萬物為榮的境界,是中國茶道美學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茶人用藝術詮釋道家,通過茶道表達茶道美學。在以藝釋道方面,中日兩國的茶道也有不同的表現特點和不同的形式美學規則。
日本茶道之美有七個特點:
1.不平。也就是說,不可能。日本茶道圈認為正圓、正方形以及壹切規則的幾何圖形都不好看,而不規則的則種類豐富,更有趣味。
2.簡·蘇。也就是沒有雜質。可以理解為簡潔優雅。簡單來說,日本茶道界有壹個廣為人知的故事。豐臣秀吉將軍聽說森野裏雄家的牽牛花非常美麗,於是他要求舉行茶會來欣賞它。那天他去的時候,發現所有的牽牛花都被剪掉了,他大怒。但當他走進茶館時,突然看到昏暗的壁龕上的花瓶裏插著壹朵白色的牽牛花,花瓣上滴著露珠,顯示出無限的生機。原來壹朵花其實可以比滿院子的花更好!
3.枯萎的高度。也就是沒有立場。可以理解為古老而蒼勁。正是這種美,讓古松經受了多年的風、雨、霜、雪、閃電的洗禮。
4.大自然。那是無意的。可以理解為不做作,不分心,不勉強,不刻意表現。森野理夫清掃茶園落葉的故事反映了自然之美。
5.神秘。那是無底的。可以理解為含蓄嫵媚。日本茶道大師能在日常小事中創造出無盡的神秘之美。
6.提煉。也就是沒有障礙。可以理解為自由,不拘小節,不受壓制。
7.沈默。也就是沒動靜。可以理解為安靜平和。在上述七大特征的引導和調節下,日本形成了日本茶人在茶事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莊重、不拘小節、寧靜的宗教之美。這種美更適合體現在樸實無華的四個半榻榻米茶館裏。
中國的茶道美學有八個特點:平靜、對稱、小心、重復、節奏、簡單、和諧與對比、多樣與統壹。
比較中日兩國的茶道美學思想和規律,可以發現,日本的茶道美學理論適合在狹小簡陋的茶室中表現宗教的空靈之美,而中國的茶道美學則可以引導飲茶者去表現自然界中世界的多姿多彩、變化多端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