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騫墓位於城固縣城西北三公裏的漢江北岸。張騫原名侯,故名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2065438+200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8次會議上,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共同申請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走廊路網”中的遺產地,張騫墓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8年9月4日,我第壹次來到張騫墓,當時還不是世界文化遺產;轉眼間,11年過去了,張騫墓周圍再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界文化遺產”。
到了張騫墓景區,還不到四點整,就關門了!表明身份,說明來意,才被允許進去走走。繞過已經關閉的展廳,穿過高大的雙闕,繞過宏偉的廟宇,直奔陵墓的後方——
走進景區後院,與以往完全不同,仿佛置身於壹個草木茂盛、遮天蔽日的花園。中央的張騫墓若隱若現,靜謐肅穆。墓前東西兩側各有壹座石亭,內有兩尊漢代石刻。
?
兩處石雕外形相似,整體呈“S”形,缺頭、昂首、腰細、臥地。由壹整塊石灰巖雕刻而成,風格粗獷,形態抽象,可能是壹對石虎。過去,當地人把石虎奉為神靈,祈福治病,乞討乞討,求雨求神。
張騫墓坐北朝南,呈重疊狀,南北長35.6米,東西寬20米,高約5米。墓前的磚墻上鑲嵌著三塊石碑:中間的石碑上刻著隸書“漢博親王張公謙之墓”,是清乾隆四十壹年(1776)陜西巡撫畢元所立;左邊的石碑是“翰博王侯墓碑”,是清光緒年間城固縣令胡應濤所立。右邊的石碑上刻著“張氏侯商”的名字。
在墓室西南角,有壹座“聯大學碑”,名為“漢博王後章陵園之路碑”,由國立西北聯大學於1939建立。石碑上刻著中華民國國旗,聯合大學教授黎錦熙·舒丹記錄了西北聯合大學歷史系考古委員會對張騫墓進行考古發掘的基本情況。
1938年7月,張騫墓考古發掘時,引來張後人的誤解,以為是在挖張家祖墳。結果千余人拿著鋤頭趕到張騫墓,西北聯大的教授們不挖了,反而加了墓。
今天,在墓室的東側,仍然可以看到考古發掘留下的墓葬痕跡。當時,在這裏發現了壹些馬骨、陶器碎片、陶罐和五銖錢,以及壹把寫有“王博□明朝”字樣的琵琶。由此判斷,確實是漢博太子張騫之墓。
丁原三年(114),張騫病逝於長安,葬於故鄉城固縣。自漢代以來,沿革已明,歷代文獻皆有記載,故應為張騫真墓。繞著墳墓走壹圈,草地覆蓋,柏樹環繞。
這裏規模小,離“絲綢之路”主幹線遠,交通閉塞,影響不大。張騫墓能夠成功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足見他對“絲綢之路”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