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中國茶禪文化的不解淵源是什麽?

中國茶禪文化的不解淵源是什麽?

茶文化、禪文化以及茶禪文化的融合,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壹大貢獻。

中國的茶文化自誕生之日起就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盛唐時期,僧人不僅喝茶,還種植和收割茶樹。和尚喜歡喝茶有很多原因。其中之壹就是在僧人的禪修實踐中,具有提神醒腦的功效,可以防止禪修時“困倦”、“脫落”等不良情況的發生。此外,由於佛教有“禪無處不在”、“佛教與當下密不可分”的思想,許多高僧在傳播禪宗精神時,往往以茶論道,以茶為“月指”,導致品茶與佛教精神有許多文化交集,如“去吃茶”、“壹味禪茶”等。這使得喝茶的行為成為壹種有文化內涵的活動。茶,原本只是壹種飲料,逐漸成為壹種具有東方特色的文化載體。

寺廟飲茶不僅僅是為了解渴,已經升華為人們對某種精神境界的追求。喝茶可以讓我們放松安靜,舒適快樂,擺脫世俗的雜念,讓我們身心有安全感。所謂“飲鴆止渴”也是如此。佛教也是為了凈化靈魂的凡間,從而達到明心見性,解脫生死的目的。所以單就這個目標而言,佛教和茶有壹定的精神契合。所以自古以來和尚喜歡喝茶是很自然的。

據《茶經》記載,晉代時,僧人以敬茶作為寺中待客的禮儀。到了唐代,隨著禪宗的盛行,愛茶崇茶的佛教風尚更加盛行。寺廟茶道包括供養三寶和招待香客。中晚唐僧人百丈淮海創立百丈清貴後,寺內茶道趨於規範。在安靜古雅的禪堂裏,茶是用來拜佛、凈化心靈、待客的。所謂“焚香引靜步,茶酌作凈筵。”在唐代禪宗高僧的傳記和語錄中,如《五光會元》等,關於茶的記載較多,多以茶為問答,以明心性。可見茶在僧人生活中的作用有所加深。由於當時僧侶在文化階層中的社會文化地位較高,壹些文人、文化名人甚至官商都以結交優秀的僧侶為榮。在寺廟裏模仿僧侶的生活方式被認為是壹種非常優雅和高貴的象征,僧侶們經常用自己的茶招待客人和贈送禮物,從而帶動了中國人喝茶。

在中國南方,幾乎每個寺廟都有自己的茶園,許多寺廟的和尚擅長采集和飲用。所謂“名山名寺,名寺有名茶”,名山名茶相得益彰,著名的佛寺出的名茶更多。還有很多茶文化淵源很深的寺廟。

天臺山萬年寺,日本藥茶的發源地,位於浙江省天臺縣萬年山腳下。它起源於東晉,創立於唐朝。南宋時列為“五嶽十寺”,極受歡迎。宋孝宗問:“世界上最好的寺廟在哪裏?”學士宋之端答:“太平安樂,萬古長存。”可見萬年寺非同壹般。據日本僧人現場繪制的寺廟地圖顯示,* *有40多個廳堂和房間。廟前有六角寶塔和宋初修建的放生池。興衰之後,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剃壹次的有500人。

萬年寺在中外茶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日本僧人榮和道元先後來此拜師學藝。特別值得壹提的是,榮Xi大師(1141-1215)兩次來到中國。容第壹次來華是在大道四年(1168),先後在天通寺阿育王寺和明州(今寧波)天臺山萬年寺等地求學,直至11年回國。

容回國後,不僅研讀佛教經典,還帶回了宋代的飲茶風氣。他興致勃勃地研究茶的功用,並種下了從日本天臺山、四明山帶回來的茶籽。然後根據我國寺廟的飲茶方法,制定寺廟的飲茶儀式。他在晚年寫的《吃茶養生》壹書中說,茶“貴,通諸天之境,下輩為人。”每壹個奶昔都是壹種病的藥,茶是百病的藥。“茶又被稱為‘天賜之物’、‘聖藥之源’。因此,茶在日本迅速傳播開來。

玉泉寺,當陽玉泉寺,詩中名茶之鄉,因其怪石嶙峋、曲溪名泉、四季綠花蔥蘢、風景秀麗而被譽為“三楚名山”。山中所產之茶,外觀馳名,色澤銀潤,清香淡雅,湯色微綠明亮,齒頰留香,回味無窮。玉泉寺,位於湖北省當陽市西玉泉山東麓,是中國“四大叢林”之壹,始建於隋開帝年間(581 ~ 600)。佛教天臺宗的創始人智者大師曾在此寫下三部著名的天臺宗。傳說關羽和關雲長皈依了佛教。寺前的珍珠泉水甘甜清澈,加上玉泉山的茶葉,味道尤其美妙。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寫過壹首詩《答侄僧中伏贈玉泉仙人掌茶》,講的就是這種茶。這是中國茶文化發展史上的第壹首詩。他的詩是這樣的:《安塞人侄僧仲甫贈玉泉仙人掌茶序》聽說荊州玉泉寺在清溪山附近,洞內常有乳洞。洞內有許多玉泉交流,包括大如烏鴉(壹種鴨子)的白蝙蝠。根據童話蝙蝠,壹只童話老鼠。千歲之後,身白如雪,棲居顛倒。喝牛奶長生不老。水邊處處有茶有草,枝葉如碧玉。然而,玉泉鞏崢經常采摘和飲用。年逾八旬,色如桃李。而且這茶香滑,與眾不同。所以可以救活孩子,挽救生命。我到金陵旅遊,看到侄兒的位置是中伏,展示幾十件茶葉。雙拳重疊,形似手,名為仙人掌茶。蓋心過玉泉山,古末驚。因為他堅持住了,所以他給了壹首詩,想回答,所以他做了這個作品。和尚後,他知道仙人掌茶起源於中伏禪和青蓮居士李。

經常聽說玉泉山,還有很多奶洞的山洞。仙鼠白如鴉,倒掛清溪月。在這塊石頭中間,玉泉不停地流淌。根克灑了金芳,拿來滋潤筋骨。叢叢永遠是翻滾的綠葉,枝椏相連。暴露在仙人掌下,似乎在拍崖肩。世人未見,其名必傳。宗瑛是禪師,他給了壹篇好文章。鏡子裏沒有鹽,妳以Xi·晏子為恥。坐在早晨,我有樂趣,我唱歌和廣播天堂。

詩人提到的中伏,是李白的侄子,玉泉寺的和尚。他精通佛學,擅長寫詞,尤其喜歡品茶。所以每年清明節前後,小沙彌總要采摘寺廟左側奶洞外茶樹鮮嫩的新芽,泡仙人掌茶,祭拜過往香客。仲父遊至金陵(今南京)棲霞寺後,遇到叔父李白石,獻上仙人掌茶。李白愛不釋手,樂此不疲地寫了出來,於是就成了這篇著名的唱茶文章。這種心理,李白在詩的序言中寫得很清楚。

扶風法門寺,古代茶文化的見證,位於陜西省扶風縣法門鎮,通過保存舍利子,成為當今世界佛教的祖庭。據佛經及相關資料記載,法門寺始建於東漢,原名阿育王寺,唐代改名法門寺,後成為著名的皇家佛教寺院。旁邊的十三級“閣樓式”磚塔,建於明朝萬歷年間。歷經357年風雨,於1981因雨水滲透而半塌。1987年,在重修磚塔,清理塔基時,發現了唐代的地宮,從而重新出現了1100多年來唐王室的瑰寶——佛指舍利。

在數千件供品中,有壹件唐代皇室使用的金銀茶具,是目前世界上品級最高的茶具。都是皇室的寶貝。

《物業帳碑》載:“茶槽、輥、茶輥、勺為壹對七物* * * 820”。此外,根據茶籽、滾筒和軸上的銘文,這些物品是在9至2年前在鹹通制造的。同時,在銀澤、長壽、岔羅子,也有“五阿哥”這幾個字,是刻完之後硬刻上去的。“五阿哥”是唐宮對儺佛時辰的別稱,表明此物是供奉儺佛的。此外,還有唐僖宗專用的三腳銀鹽桌和籠子,以及智者輪法師專用的小鹽桌。除了金銀茶具,這次出土的還有釉面茶具和秘制瓷器茶具。此外,還有絲綢、擦牙布、肥皂折疊毛巾等。,這也是茶道所必需的。

這些出土的茶具是唐代飲茶風氣盛行的有利證據,也是唐代飲茶文化的集中體現。

日本和韓國茶葉品種的祖庭小倉寺(Kokuseiji)創建於隋開帝十八年(598年)。它位於浙江省天臺山南麓。五峰環繞,古木參天,伽藍巍峨。它是中國佛教天臺宗的發源地,也是日本和朝鮮半島佛教天臺宗的祖庭。與山東長清靈巖寺、南京棲霞寺、湖北當陽玉泉寺並稱“天下四絕”。這裏也是濟公活佛誕生的地方。天臺宗傳入日本與日本“遣唐使”密切相關。唐順宗永貞元年(804),日本高僧醉澄帶弟子壹真到大唐明州(寧波)沿海,經泰州,直奔天臺山國會寺學佛。次年回國,帶回了天臺宗經典和其他佛教經典,還有茶籽。之後,延慶寺在日本按照天臺國寺的風格設計建造,並在江泰附近的廬山種植茶樹,這是日本茶葉種植的開始。

中韓佛教友好交流源遠流長。早在南朝陳時,新羅高僧元光就對天臺山智者國士法師百依百順。隨著天臺山佛教的友好交流,飲茶之風很快進入朝鮮半島,從佛寺傳到民間。公元12世紀後,新羅德興王從唐朝派使者來中國。其實唐文宗給了茶籽,朝鮮就開始種茶了。從此,飲茶之風迅速在民間傳播開來。

總的來說,在中國茶葉向東方傳播的過程中,尤其是在日本和韓國的飲茶和種茶過程中,小淵惠三發揮了重要作用。

日本茶道的重要源頭景山寺,不僅以景山茶宴聞名,而且作為日本禪宗的重要發祥地,對日本禪宗的發展影響深遠。

日禪聖派開山辯袁媛,佛光派開山不學祖,宗覺派開山,武安普寧為弟子。祖元的佛學派在鐮倉和室町影響很大,其弟子壹翁元昊也在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入宋,隨壹位禪師到景山打坐。在大休派,我們發了開山正念;在景山寺,我們派了壹個開山南宗邵明去虛堂取經,在萬壽寺取經佛法。

大覺派開山蘭溪道隆曾去景山詢問不準教的老師,曹東親戚的始祖道元去景山詢問日本禪宗始祖浙江翁儒,千廣派創始人榮西,鄧發派創始人,都沒有在景山的感覺。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日本南浦高僧邵明來到景山寺取經,拜景山寺高僧旭堂為師。回國後,我把景山茶的宴席儀式和宋代景山寺流行的茶碗帶回了日本。在此基礎上,結合日本國情,日本迅速形成並發展了壹種可以以茶論道的日本茶道。同時,從天目山景山寺帶來的茶碗被稱為“天目茶碗”,用於日本茶道。至今,從中國帶來的“天目茶碗”仍能在日本茶道的表演中看到。

中日兩國的禪僧在向日本介紹中國禪的同時,也介紹了中國寺的茶道,尤其是景山寺的鬥茶、點茶、茶會、茶宴。其中,榮、南浦、道源、等。日本《名物集研究》記載:“南浦邵明赴余杭景山寺傳法,歸家四年。”他還說:“從茶道開始,中間建了崇福寺,南浦邵明是宋朝傳下來的。”日本的《續視聽草》和《現朝僧人傳》都說南浦邵明從宋朝回到中國,把“茶桌”和“茶道具”帶回了崇福寺。

可以說日本茶道起源於中國茶道,景山寺茶道是日本茶道的重要源頭。

茶聖千年古剎——南京棲霞寺棲霞寺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東北部,棲霞山主峰西麓。建於南齊永明元年(483),是中國叢林“四大奇觀”之壹。中國第壹首“名茶入詩”不僅是唐代詩人李白在棲霞寺期間所作的《答侄僧中伏贈玉泉仙人掌茶》壹詩。唐代詩人皇甫然《送陸鴻漸去棲霞寺采茶》中說:“采茶不正,遠在上崖”,講的是唐代陸羽在寺旁采茶的情景。對此,阿明朝人李日華在《六顏齋二畫》中評論說:“棲霞寺有茶坪,茶生於野,不為人伐植。唐魯豫收之如山,黃富然作詩送之於雲。”清代乾隆《江南通誌》載:“江寧茶花絕香。城裏的清涼山茶,上元東鄉的山茶花,味道香甜。”它的寺廟周圍,現在是著名的雨花茶產地。

古往今來,棲霞寺壹直蘊含著茶文化的意境,與茶結緣。

景寧惠明寺,佛祖敬茶的景區,位於浙江省景寧縣赤木山。其寺建於唐憲通二年(861),四周茶香環繞。那時候和尚做的茶是最好的。據清代同治所撰《靜寧縣誌》記載,茶葉隨處可見,最好在惠明寺制作大型祭品。"據民國《靜寧縣誌》記載,"各區皆有茶,但以惠明寺、街頭村為最佳。民國四年獲美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壹等證書及金獎,全市年產量達四萬斤左右”。《民國浙江麗水八縣考察報告》也有記載:“靜寧縣:生產靜宜植物,其次為茶葉,年產量約二萬斤,品質甚好。去年,它在巴拿馬運動會上獲得了壹等獎。"

惠明寺,以寺促茶,以寺促茶,是佛贊茶的景點之壹。

趙州柏林寺,中國禪宗茶文化的發祥地,位於河北趙縣(古稱趙州)東南角,與“天下第壹橋”趙州橋相望。始建於漢獻帝建安年間(196-220)。古稱觀音寺,南宋稱永安寺,金代稱柏林寺。從元朝開始就叫柏林寺了。這座古寺雖然幾經沈浮,但依然香火鼎盛,僧多粥少。據《三藏傳》記載,著名的譯經大師玄奘,在西行取經之前,曾從慎到來到這裏學習實相學說。唐朝末年,禪師在中國駐紮四十年,成為大法家,形成影響深遠的“趙州門式”。因此,柏林禪寺成為禪宗歷史上壹個重要的祖居地。趙周禪師(778-897),法名來自聖旨,是禪宗史上的壹位大家。雖然他很有名氣,得到了燕趙二王的支持,但他的生活卻十分簡樸貧困。他的“繩床壞了用繩子綁著燒掉工資。”他經常是“褲子沒腰,夾克沒嘴,頭青灰。”土塌了床,葦席破了,老榆枕全沒蓋。“正是在這種艱難的生活環境下,禪師傳播了祖師爺的印象,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學者。“去吃茶”、“洗碗”、“庭前柏樹”、“狗無佛性”等膾炙人口的案例,不僅開導了當時眾多的禪僧,而且流傳後世,被茶道學者廣為引用和研究,歷久彌新。

肇州是‘肇州茶’的發源地,禪宗茶文化的發源地,當代生活禪的發源地。2005年,柏林禪寺舉辦了“世界肇州禪茶文化交流會”,世界各地的禪茶人齊聚肇州。柏林禪寺老方丈、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凈慧老僧因對趙州公祠復興、促進中韓茶文化交流的貢獻,榮獲“第九屆韓國明園茶文化獎”。他與河北茶文化專家舒曼、、尹繼洲壹起,在邢臺三建茶樓提出了代表中國禪茶文化精神的“正、清、諧、雅”四個字,並在本次會議上公之於眾。也為茶文化的進壹步升華,以及如何更好地將茶文化與禪文化相結合提供了歷史契機。

以禪傳茶,以茶傳禪的柏林禪寺,成為吸引當代人從學茶到入禪境界的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