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生物環境
包括氣候因素,如光照、溫度、濕度、風、雨、雪等。無機物,如碳、氫、氧、氮、二氧化碳和各種無機鹽;有機物質,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類和腐殖質。
2.生產者
主要指綠色植物,包括藍藻和壹些光合細菌。它們是能利用簡單無機物制造食物的自養生物。它們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不僅供給自身的發育和生長,還可以為其他生物提供物質和能量,在生態系統中占據最重要的地位。淡水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主要是浮遊植物——藻類,以及壹些生長在淺水中的有根植物或漂浮植物(淡水生態系統中的植物分為漂浮植物、挺水植物和潛水植物)。森林和草原生態系統的生產者是草本植物、灌木和樹木等綠色植物。在深海和其他類似的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可以利用硫化氫等還原性無機物的化學能合成細菌(硫細菌)。從營養動力學的觀點來看,生產者是指無機營養生物(自養生物)或生物群。是T.Thienemann(1918)第壹次使用這個詞,也被稱為primaryproducer,它是營養級的基礎。在普通生態系統中,具有光合能力的綠色植物(包括微生物)占絕大多數。因為它負責大部分有機物的生產,所以大部分只把綠色植物稱為生產者。但是在壹個特殊的生態系統中,有很多進行化學合成的生物,湖泊中也有很多具有這種功能的生物。另外,以能量為中心,化學合成的生物不被視為生產者,而屬於轉化者。在封閉穩定的生態系統中,生產者的生產速度(產量)大於消費者或分解者。生產者壹詞最早是由C.G.J .彼得森& amp;amp博伊森·傑尼森(1911).當時的用法與上述不同,但植物或食草動物被視為初級消費者。但這種用法以後幾乎不再使用了。
3.顧客
異養生物主要指以其他生物為食的各類動物,包括食草動物、食肉動物、雜食動物和寄生動物。
4.分解器
異養生物主要由細菌和真菌組成,包括壹些原生動物和大型腐生動物,如蚯蚓、白蟻和禿鷲。它們分解動植物殘體、糞便和各種復雜的有機化合物,吸收壹些分解產物,最後將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參與物質循環後可被自養生物再利用。分解者是異養生物,其作用是將固定在動植物殘體中的復雜有機物分解成生產者可以再利用的簡單化合物,並釋放能量,其功能與生產者相反。分解者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分解者,動植物殘體堆積成災,物質被鎖在有機物中不再參與循環,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功能終止,生態系統崩潰。分解者的角色不是壹種生物能完成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生物來完成。分解者壹般分為兩類:壹類是細菌和真菌(微生物);另壹類是其他腐生動物(如蜣螂、禿鷲、蚯蚓等。).
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也屬於消費者,他們不能直接利用太陽能生產食物,只能通過直接或間接食用綠色植物來獲取能量。根據取食狀態不同,可分為直接依賴植物的枝、葉、果實、種子和雕落物的壹類消費者,如蝗蟲、兔、鹿、牛、馬、羊等草食動物;以食草動物為食的食肉動物是二級消費者,如黃鼠狼、狐貍和青蛙。食肉動物之間存在著弱肉強食的關系,其中的強者成為三四等消費者。這些高級消費者是生物界最兇猛的食肉動物,比如水中的獅子、老虎、老鷹和鯊魚。有些動物既吃植物又吃動物,稱為雜食動物,比如壹些鳥和魚。消費者處於生態系統中物質和能量轉化過程的中間。
生態系統的結構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壹類是形態結構,如生物種類、種群數量、種群的空間格局、種群的時間變化、群落的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形態結構與植物群落的結構特征壹致,增加了土壤和大氣中的非生物成分,以及消費者和分解者的形態結構。二是營養結構,是以營養為紐帶,將生物和非生物緊密結合的功能單元,形成以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為中心的三大功能群,它們與環境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