訶子簡介:
訶子(讀作hēzǐ)又叫“襪胸”、“裙”、“相思裙”、“抹胸”。漢族服飾中的女子束腹是從後往前紮的,下面有鐵絲,可以同時紮在裙邊和腰上。清代又稱肚兜。《西山洞裏的鬼》:“用手從管頂上取壹根柱子出來。
田明·易衡《留青春壹日》卷二十:“今襪胸,壹裙...即唐代的《訶子》等...從後往前,所以又叫相思裙。”訶子是我國古代女性的內衣之壹,流行於唐、宋、明時期。
典故:
傳說它是楊玉環發明的。《紀源事》載:“貴妃竊取安祿山,指爪傷於乳間,故飾訶子。”
唐朝以前,內衣的肩部是用帶子裝飾的。到了唐代,出現了壹種叫“訶子”的露肩內衣。這也是由她們外衣的形狀和特點決定的:唐代婦女喜歡穿“半裸裙”,她們把裙子高高地系在胸前,然後在胸前下部系壹條寬腰帶。
肩部、上胸、背部裸露,內衣若隱若現,所以內衣面料精致多彩,與今天提倡的“內衣外穿”頗為相似。為了配合這個習慣,內衣需要露肩。“訶子”常用的面料是“梭織”,挺挺的,微有彈性,手感厚實。佩戴時,只需在胸下系兩條帶子即可,“編織”保證“訶子”的上半部分會直立。
根據現存的唐代畫作(如周舫的《簪花仕女圖》),契布拉應該是無肩帶胸罩。可能是連在裙子的上半部分,拉胸後用帶子綁在胸下。
訶子的原始形態;
樹,高達30米。枝近無毛,皮孔細長,白色或淡黃,幼枝黃棕色,被絨毛。葉互生或近對生;葉柄粗壯,長1.8-2.3厘米,距頂端1-5毫米處有2(-4)個腺體。
葉卵圓形或卵圓形,長7-14cm,寬4.5-8.5cm,葉尖短,基部鈍圓或楔形,斜生,全緣或微波形,兩側無毛,密被細紋;穗狀花序腋生或頂生,有時形成圓錐花序;花是兩性的。
萼筒杯狀,淡綠色帶黃色,長約3.5毫米,5齒,長約65438±0毫米,三角形,外無毛,內被黃褐色柔毛;花瓣缺失;雄蕊10,高於花萼,花藥小,橢圓形;子房下位,1室,圓柱形,長約1mm,有毛,幹燥時深褐色,花柱長而粗,錐形。
核果,卵圓形或卵圓形,長2.4-4.5厘米,直徑1.9-2.3厘米,藍色,粗糙,無毛,成熟時褐色,通常有5個鈍邊。5月開花,7-9月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