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贊同他的觀點,因為從多說話到少說話是壹個人心智成熟的標準。正如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最後壹句寫的:人往往需要說很多話,然後保持沈默。
老祖宗留下的忠告也告訴我們,沈默是金,話多自尋煩惱。為什麽說話更讓人虛弱和討厭?大家壹起來分析壹下吧!
中醫非常講究“氣血”,元氣是人體的“三寶”。如果其中壹個人虧了錢,就會影響人的整體活力。所以,養氣對身體健康非常重要。比如孟子說他善於培養氣節。
沈默養氣,淡泊靈,淡泊精。人可以通過少說話,用眼少看,控制欲望來滋養精神。平時話多的人,有很強的表達欲,讓他們壹時語速很快,但這傷害了他們的活力,也不利於身體健康。
曾國藩早年話多,愛開玩笑。其實這也是心浮氣躁的壹種表現。他經常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和飯局,也和朋友長談,常常壹談就是壹個晚上。結果他的元氣大傷,很快就病重臥床不起。
他痛定思痛後,十分註重養生養氣,特別在《修身十二條》中寫道:
如果有壹天他說得太多,曾國藩也會記在日記裏,然後提醒自己“不要說得太多”,進行深刻的自我批評。最後他會逐漸改掉話多的毛病,變得很傻。
易經說:吉祥的人話少,浮躁的人話多,就是有智慧有福氣的人往往話少;沒耐心又沒什麽幸福感的人,往往話很多。可見,少說話,就是養氣血,養精神,積福氣;另壹方面,如果妳壹直說下去,妳會失去活力,最終失去快樂。
古人說“口是心門”,口占兩欲——吃和說。但是,物極必反,吃多了說多了也會給自己帶來災難。所以古人說“吃七分飽,大家只會說三分話。”他們還告誡世人,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壹個人能管住自己的嘴,少生病,少惹事,就會減少很多麻煩。所以《醒世》告誡大家:舌頭是利益之源,嘴巴是不幸之門。
老祖宗留下的這句話就更嚴重了:文字在人生中占八分。即:家破人亡之禍,無心之言往往是主禍。
是這樣嗎?我們來翻閱壹下歷史,知道蘇秦口若懸河,最後因為口若懸河丟了性命;韓信在劉邦面前吹噓自傲,最後被三族消滅;楊修曾經在曹操面前賣弄聰明,誇誇其談,最後被殺,等等。
曾國藩壹生愛讀史書,他得出壹個結論:自古以來,失敗的原因大概有兩個:壹是長驕傲,二是啰嗦。不像他的父親姚,是驕傲和奸詐的,也就是說,健談。古今大部分有名望的權貴都是因為這兩個方面被殺的。
可見,多嘴是罪惡的溫床,也是令人討厭的根源。有句話叫:“妳不說,沒人把妳當啞巴”,真是至理名言,話不糙!
沒有壹句傲慢的話,妳是不會討人厭的。話多是驕傲和浮躁的主要表現。沈默寡言的人惹的麻煩多,又不討人厭,所以他們的沈默是金。
老子的《道德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即壹個國家政令繁多,多變,會浪費人錢財,反而會加速國家的衰敗,不如不動聲色。
同理,個人也是如此:說多了會傷元氣,說多了會惹麻煩。最好保持安靜,把妳的話記在心裏。所以,聰明的人要牢記老祖宗的忠告:沈默是金,多話自招煩惱!妳認為我們的祖先說的是正確的嗎?歡迎在下方留言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