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治病要註意調理提升

?治病要註意調理提升

盛衰是自然界萬物發展變化的最基本的運動形式。它們既對立又互補。沒有漲就沒有跌,沒有跌就沒有漲。人體正常生理狀態的維持,全靠氣的有序升降,維持臟腑陰陽氣血的相對動態平衡,從而維持健康狀態。如果人體的氣機升降失調,雜病就會大量出現。辨證論治離不開調理升降,重視升降的成因意義重大。

盛衰是萬物發展變化的基本形式。

陽主升,陰主沈。所以,陽積為天,陰積為地,陰靜陽燥,陽生陰,陽殺陰,陽化氣,陰形成。(《蘇文·陰陽應象大論》)。因為木氣的發展,內熱的燃燒,金氣的消除,水氣的沈澱,土氣的運化,五行發生了變化,四季也發生了變化。《蘇文劉瑋誌大論》說:“進則滅,出則亡,出則孤,危也...所以妳可以什麽都不穿就進出。那些進進出出的人有著無盡的意義,所以如果他們不進進出出,世界上的動物就不可能長得又壯又老。上上下下,沒有應有的意思。所以不升不降,世上就沒有植物的生長集。升與降的因素是無窮的,升與降的分離是生化的。這種相互關系反映出自然界的變化雖然無窮無盡,但其升降進的內在規律是統壹的。

在《內經》中,從恒“動”的角度,將自然界包括人體概括為“氣升降”學說。這種認識從生理、病理乃至治療上都有具體的意義和指導作用,對後世醫學的發展影響很大。

生理上“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生痰,濁陰行五臟,清陽富四肢,濁陰歸五臟”。“陰氣出於下竅,楊琪出於上竅”(蘇文,陰陽應相象)。

病理上,“陽者上極而下,陰者下極”(《蘇文太陰陽明論》)。“清氣在下則瀉,濁氣在上則脹”(蘇文陰陽應似大論)。升降是人體氣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人體臟腑經絡的功能活動和氣血津液的化生都依賴於氣的升降活動。肺的升降,脾胃的升降,心腎的陰陽相交,都是氣升降運動的表現。因此,非正常升降會導致各種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治療離不開調理和提拉。

對於仰角異常的病竈,需要調整仰角使其恢復正常。如果治療肺病要註意宣降,肺氣出入順暢,呼吸調節均勻。另壹方面,治療咳嗽、胸悶、腹脹,更要註意調理脾胃病的升降,因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是氣機升降的樞紐。當脾胃正常升降時,水谷太微妙而不能丟失,渣滓就減少了。否則阻礙了水和糧食的攝入和運輸,進而導致各種病變。故《吳講義》說:“治脾胃之法,不擅升降...升降不當,則脾胃受傷,出納機失常態,後天之氣盡,不殺民者有之。」

“怒則氣升,恐則氣降。”在治療肝病的時候,也要註意它的升降,如果毛發生長的機制受到抑制,就會抑郁。所以應該以疏肝解郁來治療。肝氣亢盛,陽升則肝陽亢盛,治宜平肝潛陽。治療腎病要註意保持腎氣的上下功能,完成“水精四分,五經並行”的過程。如果陽氣不足,氣化不正常,升降失常,水液停止聚集,治療應該是溫陽化氣,調節水液升降。

調理升降,歷代醫家都很重視。

中醫治療的疾病病情復雜,相應的治療方法、方藥也是千變萬化。前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始終與調理和提拉息息相關。歷代醫家在臨床實踐時,都非常重視調理和提升。

李時珍說:“酸鹹不升,甘辛不降,寒不浮,熱不沈,這是自然的。但是上升的人會導致鹹寒,導致下焦,下沈的人會導致酒,會浮到上面。詳細講解升降學說,然後討論病機和治法,是壹個生動的解釋。

《傷寒論》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用於治療中焦升降異常所致的痞滿證。寒熱兼苦辛調脾胃法,配合黃芩黃連加辛幹姜半夏,適應胃涼脾溫的生理特點,相當有利於脾胃升發的復發和痞滿證的消除,是調理脾胃升降的第壹法。

《傷寒論》中,柴胡加古龍牡蠣湯,以柴胡、桂枝上升,古龍、牡蠣、大黃、黃芩下降,治療傷寒犯腦、積滯水、上熱下寒證。後人用其治療肝郁氣滯、濕滯、三焦失運化、上熱下寒等引起的內傷雜病。可見,調節氣機升降,對很多疾病都有很好的療效。

方菊的藿香正氣散是由藿香、紫蘇、白芷組成,配以茯苓、通草、薏苡仁、半夏、厚樸降利,清脾陽,泄胃濁陰,使中焦復升復降,治療外寒內濕引起的寒熱、腹脹、嘔吐等癥。

《醫熱情》中記載張錫純的鎮肝熄風湯,主要用於治療肝陽上亢、肝風內動、上實下虛所致的眩暈。以藥潛陽,以重墜石降之,配龜板、白芍滋陰養血,申遠滋腎水。加強水的主要方法是控制陽光,使陰升陽降,升降效果恢復,陰平。

李東垣清暑益氣湯,來源於脾胃學說,原設計用於夏季濕困脾胃,夏季傷元氣,以補益氣血,清濕熱。升麻、葛根合澤瀉、黃柏有升降濁之意,不僅是暑濕,還可用於壹切因濕熱引起的氣血陰虛、降濁失調之證。山西名醫朱金鐘稱之為“給醫生長臉的藥方”。作者將其用於頭暈,便秘,腹瀉,脫發,牙痛,感冒延遲等。

《吳鞠通傷寒雜病論》中的大丁奉主用於治療肝風內動,溫熱之邪久治不愈,燒真陰之證。阿膠、地黃、白芍、烏雞龜板、鱉甲、牡蠣等養陰藥也是養陰降陽的機理。

楊立山的姜生粉來源於“寒熱之辨”,用於治療“表裏三焦過熱,證候不可名狀”。方中僵蠶、蟬蛻為清陽,姜黃、大黃為濁陰,此消彼長,內外調和,雜氣流毒消。它的適應癥非常廣泛,氣機失調中有很多熱郁的作用。

霍亂學說中的蠶媒湯治療濕熱內蘊、升降異常的霍亂吐瀉,以黃豆黃卷升清,半夏通草降濁利尿,恢復升降中焦之權。

葉在《醫案臨證指南》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濕痹得以運化,並首次提出利濕健脾。交泰丸肉桂溫度上升,黃連寒性下降,導致心火下降,腎承於水,陰陽相交而入睡。《經方全書》濟川湯,升麻為淡升陽,與澤瀉、枳殼同用,以利清濁、溫中通便。現代醫家用補中益氣湯升降法、枳實降法治療子宮脫垂、脫肛,均應用升降法理論。

作者曾治,壹位70歲的老婦人,患有尿失禁,排尿困難,腹脹和死亡,痛苦不堪。所以導尿的處方壹定要暫停,看她的胸悶、咳喘、痰黃黏、面紅、舌紅、脈滑。診斷是痰熱壅肺,肺失元氣。所以用清肺湯降肺利濕,只用2劑就治好了病。壹男子痔瘡手術後尿滴未果,急尋導尿管未果。我很著急,但還是用蘇葉15g開水沖泡,經常喝,嘗試了壹下。不知道不到兩個小時就把病治好了。這都是基於升降原理,所謂提鍋揭蓋法。

總之,調理升降在治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有人主張“升降屬八類”,這或許不無道理。而表裏寒熱陰陽辨證的八項原則,卻成了“方圓”和“規矩”,被古今醫家所認知和實踐。筆者認為升降是否屬於“八綱”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註意調節氣機升降,恢復臟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