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因:
(1)現實需要:漢武帝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壹個鼎盛時期,但也面臨著諸多問題,需要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壹。
(1)政治:王國問題
②民族關系:北:匈奴+南西南。
(3)經濟:土地兼並,階級矛盾激化。
(2)用人政策:漢武帝起用有“賢文”的儒生擔任官職,準備咨詢治國之策。
(3)個人發揮:董仲舒發揮儒家-理學使之更適合專制集權的需要,他的建議被采納。
①播放
a、鑒於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大壹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b、鑒於加強君權的需要,提出“君權神授”和“天人感應”
c、針對土地兼並的現實,玩“仁政”:輕薄賦稅。
d、根據待人接物的標準,提出“三綱五常”
②心態:要維護君主權威,加強中央集權,限制君主暴政。
(3)思想根源:繼承儒家的“仁政”學說,吸收法家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思想。
④特點:外儒內法。
2.影響:
(1)確立了儒家的主導地位。
(2)結束不同學派平等競爭的局面(百家爭鳴的局面徹底結束),遏制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
(3)起用文學儒生參與國家重大事務。
(4)重視思想文化教育,促進了民族歷史文化的進步。
從董仲舒的主要觀點可以看出,他從理論上解決了漢武帝國家“大壹統”的需要,適應了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所以被漢武帝采納,成為漢代的正統思想。所以,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本質上都是文化專制政策,都是為了鞏固統治。
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推行薦六經的文化制度和政策,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漢武帝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來鞏固儒家的正統地位?
二、漢代的教育制度——官方化、制度化的儒家教育。
1.教育系統:
(1)中央:漢武帝時期創辦的國子監:歷史上第壹所培養政治管理人才的國立學校。
(2)地方:縣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體系。
2.影響:
(1)教育:國子監的建立是儒家教育官方化、制度化的標誌。
(2)社會氛圍:促進國民積極學習,有利於文化的傳播。
(3)統治基礎:打破貴族官僚對官職的壟斷,中下階層的人也可以進入仕途,擴大統治基礎。
(4)論政治:東漢泰學生的討論活動迫使黑暗政治勢力有所收斂。
背景
漢武帝國力強盛,致力於建設統壹的國家,需要新的執政理念。
董仲舒迎合了統治者的需要,對儒家進行了改革,形成了新的儒家體系。
“君權神授,天人感應”
充分發揮儒家的仁政思想
符號
設置太學
在各縣設立學校
儒家思想已經成為封建正統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影響
推動思想文化教育的發展,對民族歷史文化的進步具有積極意義。
本質上也是壹種文化專制的政策,扼殺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c、科舉制度——儒家的統治地位進壹步加強。
1.選官制度的變遷:官制-科舉制度-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度。
2.建立;隋朝——完善:唐朝——發展;北宋-加強:明清
3.特點:①以考試成績為選官依據。
②考試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
4.影響:
(1)有利於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穩定:儒生成為專制政治的仆人;儒家思想成為統治臣民的意識形態工具。
(2)提倡持久的閱讀方式,有利於社會學習型氛圍的形成和文化的發展。
③選官方式在壹定程度上體現了公平正義原則。
(4)讀書——考試——做官,知識分子成為官僚隊伍的後備力量,有利於提高官員的文化素質。
⑤古代致力於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影響了科技的發展。
◆總結:儒學崛起的表現;
1.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2.儒家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3.壹大批“君子”儒生進入國家政權機關並擔任職務。
4.儒家經典成為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進壹步強化了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