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戲曲觀念對萬歷時期出現的吳江派產生了重要影響,他對《西廂記》、《琵琶記》、《月亭》的評點也引起了廣泛爭議。
全書共分四卷,史十三卷,分冊二卷,雜註壹卷,佛道二卷,詩文四卷,書畫三卷,求誌,崇訓,尊命,娛老,考證,詞曲壹卷,續史壹卷,正邪二卷。有考證,也有評論,壹般來說考證比較常見,討論比較可取。該書內容涉及政治、經濟、稅收、徭役、色情、防倭、飲食、養生、土地測量、人口消長等。明代的宿松地區,是江蘇和嵩松地區的綜合筆記。他把《史記·遊俠列傳》的序言稱為司馬遷的氣話,而不是壯語。他文章的跌宕起伏,比不上《夏寒傳》(《歷史壹》)的序言;也有人說,明太祖成祖修訂《五經四書全集》後,不需要漢儒的理論,而以程朱傳註為主。但學者據此稍作努力,編了壹篇八股文,再取其枝(《經三》),皆切中要害。其中記載了南京各衙門宴飲的陋習(《尚書·八》);鄭德十年後,松江收錢糧(“十九”);記隆慶時在編《實錄》上的粗心(《歷史四》);松江人用歌謠和對聯(《雜記》)諷刺縣官,可以反映明中葉以後的政治面貌。明代的大多數文人,仍然是胸懷寬廣,而忽視了專精。筆記之類的書總是不拘壹格,不詳細捐助,《四友翟聰說》也不例外。這本書搜羅廣泛,有時也有不實的傳言,而且沾染了晚明文人的習氣,書中夾雜了壹些無聊的文字。
《四友翟聰論》初刻於隆慶三年(1569),只有三十卷,後寫成八卷,合並為三十八卷,於萬歷七年(1579)再版。後來,沈采錄了明朝的軼事,編成六卷,刻入《史記集》。鄧秋梅也把他評論屈的語言摘抄下來,刻在《古代學刊》第二期上。目前流傳的《四友翟聰說》是這兩家的刪節版,很難看到全貌。中華書局根據萬歷年間印刷的完整版《斷句》,1959年出版,1997年再版,作為“元明史料筆記叢書”的壹種。
中華書局依此標點,於1958年再版,其第三十七卷《歌賦系》收錄於民國元年主編的《古學雜誌》(1912),與許三村譚討論歌賦的段落,題為《何元郎、許論歌賦》。1959年被收入《中國古典戲曲作品集》,名為《曲論》。恒山(人名)擅長書畫,尤其擅長辨別畫作真偽。吳中地區收藏字畫的人即使有人找他鑒定字畫也壹定說是真品,人家問他為什麽。他說:“凡是買名人字畫的,壹定是家境富裕。這個人賣這些字畫是因為窮,也有人在等著這個(賣畫的錢)維持生計。如果他們因為我的話而活不下去,那全家人都會被餓死,被困住。(如果)我想獲得壹時的名利,卻讓別人挨餓、受困,我該如何承受?”此外,壹幅以他的名字制作的畫被帶到他面前,並要求題詞。還很輕松地為他題字,沒有任何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