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禮法,比如《禮記》《禮記》都明文規定,在孝敬父母的時候,三年不喝酒,不吃肉。因為服喪吃素與孝道息息相關,任何人違反都會被控“大不孝”。中世紀特別重視孝道,各種孝子層出不窮。他們中的許多人在悼念父母時超越了禮法的規定,繼續延長吃素的時間,從三年到十幾年,再到幾十年,甚至終身吃素的也很多。人們似乎認為吃素的時間長短與孝順、孝順成正比,時間越長越孝順。如果終身吃素當然是孝道的最高點,那壹定是不折不扣的孝子。
儒家和佛教最接近的是“仁”的概念,出現在先秦儒家經典中。《禮記》中提到,牛、羊、豬、狗等動物,除祭祀外,不可隨便宰殺。孟子也說:“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聽到它的聲音就不忍心吃它的肉。這些都屬於仁的範疇,也就是所謂的“不忍之心”和“惻隱之心”。雖然儒家很久以前就有這個概念,但壹直不是很強調。直到佛教的不殺生素食觀念流行起來,儒家才開始強調自己也有“仁”的概念,類似於佛教的“慈悲”。但儒家並沒有像佛教那樣主張完全戒殺素食,只是要求平時不隨便殺生就視為“仁”。如果必要的話,殺東西是必要的,畢竟血祭更重要。
雖然儒家強調祭祀儀式用血的重要性,但實際上在中世紀,由於佛教素食觀念的影響,祭祀發生了變化,產生了“素食”祭祀現象。為了不違背佛教殺生的戒律,很多信佛的皇帝或文人開始改變自古以來的祭祀傳統,將血食改為素食。其中最著名的是梁武帝因信佛而將祠堂內的血食祭祀改為水果和蔬菜來代替祭祀的囚牢。除了吳亮之外,北齊的高楊也因為信奉佛教而做了同樣的事情。雖然此後似乎沒有皇帝敢改變宗廟中的血食祭祀,但素食祭祀在中世紀極為盛行。很多皇帝和學者的遺言都要求子孫祭祀時不能用血食,必須用素食。素食祭祀在唐代更加盛行,很多人轉而以素食祭祀親友,並不全是因為信佛,可見當時素食祭祀的普遍。
儒家需要素食的另壹個場合是齋戒。齋戒與祭祀有關。為了表示自己的虔誠,祭祀前必須齋戒沐浴,“換食”,也就是改變平日的飲食。但對於如何“換食”,並沒有明確的記載。最多只是把《莊子》中提到的“不吃肉”作為齋戒時“換食”的規定。但對於沒有“肉”的“肉”是什麽意思,壹直有不同的解讀和看法。宋以後的“肉”大多指的是肉,但中世紀以前,“肉”恐怕只是“五香”等辛辣臭菜的壹個屬,而不是肉。大概是中世紀以後出現了不吃肉作為素食的觀點,應該也是受到了佛教的影響。最遲到了唐朝,祭祀齋戒的人就要完全戒葷、素食,不再只是禁食“辣”。
正是佛教的素食觀對中世紀素食主義的流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印度原始佛教不要求僧侶吃素。釋迦牟尼允許和尚吃三種凈肉,只要能吃到“未見、聞所未聞、不疑”的肉。所以佛教戒律中並沒有要求僧人必須完全吃素。這種情況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初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從很多記載中看到僧人吃肉的情況。到了《涅槃經》翻譯的時候,明確提到不吃肉。當時的楞嚴經和梵天經也提到不吃肉。到了梁武帝,根據《涅槃經》和《楞嚴經》禁止吃肉的教義,皇帝以自己的力量召開法會,甚至寫下了著名的《斷九肉文》,要求僧人徹底禁吃葷素,不再允許吃三金肉。從此,中國的佛教僧侶必須遵守素食的規定。
梁武帝用佛教的觀念構建了壹套完整的素食論述,成為佛教素食觀的主要論述。為什麽不吃肉?原因有三:第壹,吃肉等同於殺生。即使不自殺,壹個肉食者也很難擺脫殺人的嫌疑。所以“等於”犯了殺人的大罪,死前會遭受各種噩耗,死後會下地獄遭受無盡的折磨。第二,慈悲是佛教的根基。真正的慈悲,不僅是對人類,也是對壹切眾生。所有的生物都和人類壹樣怕死,而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胃口而吃其他動物,讓這些動物痛苦萬分,就像殺生壹樣,嚴重違背了佛教的慈悲。第三,因為佛教信奉業障之輪中的六大司,所以有可能給自己的親戚朋友吃肉,結果原來的至親變苦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當然要吃素。雖然佛教僧侶理論上應該遵守素食規定,但實際上有許多“酒肉和尚”。這些酒肉和尚可以分為兩種。壹種是他們把出家當成壹種職業,沒有真正的求佛欲望,所以往往不遵守佛教的素食戒律。另壹個是有超能力的和尚。這種修士在中世紀的記載中尤其常見。他們吃肉只是為了表明他們與眾不同。他們不惜違反戒律喝酒吃肉,只是阻止老百姓喝酒吃肉的壹種手段。按照佛教的說法,這些和尚只是例外,絕不是普通和尚應該遵循的。
說到素食,很容易忽略道教的影響。事實上,道教對素食主義的流行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對養生和健康的追求。早在先秦兩漢時期,神仙方士就提出,要想長生不老或成仙,飲食中必須“食五谷”,即不能吃五谷雜糧。這種方法後來被神仙道教吸收。道教之所以要“破谷”,是認為五谷雜糧對人體有害。既然連五谷都有害,更何況酒、肉、肉、辛辣之物,按道家理論是需要禁食的,不管妳是想成仙還是長生不老。這個觀念也影響了養生理論中的飲食觀念。中國的養生理論深受道家、道教和中醫的影響,特別註重飲食的功利性和禁忌性,強調飲食的“淡”“淡”原則。素食主義符合這個原則。雖然沒有完全禁止吃肉,但在醫護人員看來,少吃對長壽是可取的。
此外,道教本身的戒律中也有禁肉的規定,可能部分受佛教戒律的影響,也有自己的淵源。南北朝以前,道教似乎沒有嚴格的斷肉規定,或者說有這樣的規定,只是普通道士不遵守,所以很多道士帶頭喝酒吃肉。南北朝時,魯和寇在開始整頓道教時,特別強調道士必須遵守不吃葷的戒律。唐朝以後,道士吃素成了壹個基本戒律,不得違背。甚至在唐朝的國法中,規定道士、和尚不準吃肉,違反者會受到懲罰。
從中世紀開始,素食不再僅僅是壹種簡單的飲食行為,還具有多種象征意義,幾乎都是正面的。隨著素食主義積極象征意義的出現,肉食越來越難吃,消極象征意義不斷強化,造成了肉食者無法擺脫的“原罪”。將肉食與素食相比較,會發現兩者之間的象征意義正好相反:肉食者庸俗貪婪,而素食者清高正直;食肉動物有不厚道不厚道之嫌,而素食者則是善良善良的代名詞;肉是不潔凈的,而素食是潔凈的;食肉動物等同於兇猛的野獸,而素食者是溫和順從的人。這種反差可以說是深入人心,造成了人們對素食者和肉食者的刻板印象。隨著素食者的神聖光環越來越多,壹切美好的事物回歸顏,而肉食者則越來越被妖魔化,壹切邪惡的事物回歸顏。
素食主義所代表的象征意義,在史書或人物傳記中最為明顯。在史書的傳記中,經常特別提到素食主義,素食主義的象征意義給傳承人增光添彩。所以《孝子傳》中的素食代表了孝順和孝順;《清官傳》中的素食,代表廉潔節儉;隱逸傳記中的素食象征出身高貴,而女性傳記中的素食象征貞節節儉;高僧宣揚的素食,是獨特的高道德、高行為的象征。有意思的是,素食主義不僅給這些傳記的傳承者增加了象征意義,而且因為這些傳承者的壹些品質,比如孝順、誠實、清高、貞潔、道德高尚等互相影響,也給素食主義增加了這樣的象征意義。
素食主義的神聖化也可以直接從文字的變化中觀察出來。四個意思相同的詞:菜、菜、素、食,除了素食,幾乎都是從先秦以前就開始使用的詞。但在早期文獻中,大多使用“菜”、“菜”等詞,“素菜”、“素菜”大概是中世紀以後才逐漸流行起來的。兩組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屬於中性詞,沒有道德判斷意義,僅指可食用的植物性食物。後者則不然,因為“素食”和“吃素”這兩個詞除了可食用的植物還有很多其他含義。素食有“白”、“無色”、“樸素”、“純潔”、“崇敬”之意。“齋戒”有“戒”、“莊經”、“誠”等與“齋戒”相關的含義。換句話說,“吃素”和“吃素”不僅僅是中性詞,其背後還有積極的道德意義,增加了素食的象征意義。也許這就是素食廣泛流行後,“素食”和“吃素”這兩個詞更受歡迎的原因。
中世紀素食主義的流行,有賴於佛教僧侶不遺余力地推廣素食主義。這些僧侶用肉作為殺生的等價物,殺生必須在地獄受到懲罰,以此來勸說人們停止吃肉,吃素。因此,地獄形象的建立和普及成為推廣素食主義的重要壹環。當時有很多所謂的“佛教勸善詩”,比如王梵誌的詩,用簡單明了的語言傳播佛教思想,很多都是提倡素食的。此外,當時不少僧人將矛頭指向山川之神、民間社稷之神甚至少數民族之神,以各種方式勸說百姓將血食改為素祭。經過這些僧人的努力,血祭的傳統得到了壹定程度的改變,使得很多人采用了新的、佛教的素食祭祀方式。
佛教皇帝借助國王的佛法和政治力量積極推廣素食,對素食的普及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唐朝在2008年3月10日停止宰殺和捕魚的規定。受佛教影響,唐朝為了避罪求福,規定齋月和十月不宰漁獵,壹年三分之壹左右不宰。其目的可能是強迫人們吃素或嘗試吃素。因為執行困難,要求民眾停止變相吃魚。除了2008年3月10日,還增加了道教“三元日”、皇帝生日、國殤日、久旱求雨。於是,需要吃素的日子越來越多,於是吃素逐漸成為壹種習慣性的飲食習慣。
也有虔誠的佛教知識分子,將佛教教義與儒家思想相結合,用儒家的仁與恕,讓佛教的素食觀大開眼界,讓佛教的素食觀裹上了壹層儒家的外衣。不僅如此,這些知識分子還寫了許多類似於現在的好書的所謂“師輔教之書”,用來宣傳因果報應、地獄輪回等佛教觀念,其中有不少是用來勸人戒葷吃素的。主要的宣傳方式是采用佛教的素食話語,與因果報應、地獄酷刑、因果報應之輪中的六大司、基德富寶等聯系起來,用壹個又壹個如同親身經歷或親耳聽到的故事來傳達佛教的素食觀,讓普通人明白為什麽不能吃肉。通過這些故事的傳播,素食主義的理念更加深入社會,為人們所熟悉和接受。
綜上所述,中國在中世紀形成的素食觀,不僅僅是單純的佛教素食觀,更是儒家和道家素食觀的結合。除了三教的這些思想淵源,在素食主義觀念的傳播過程中,從中世紀開始,素食主義已經脫離了單純的飲食行為,逐漸被賦予了各種象征意義。素食不僅是壹種飲食行為,還具有道德含義。社會學家認為,這是飲食中的壹種“象征性消費”。所謂“符號消費”,是指消費不僅消費物質的東西,而且消費這種東西的符號意義,即符號在消費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以現代社會為例,人們會通過消費商品來塑造自己想要的東西。這些商品有助於創造和保持他們的觀點、形象和身份感,從衣服、食物到汽車,壹切都可以使用。人的素食並不只是吃壹種非葷的食物,而是吃與素食相關的象征意義,比如孝順、慈悲、清潔、善良、崇高、誠實、貞潔等等。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素食者是為了獲得這些形象而吃素,只是說素食除了飲食本身,還有壹些道德象征意義。
從中世紀開始,除了因為佛教、道教等某些宗教信仰而吃素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因素也是必須吃素的,比如哀悼、祭祀、齋戒、養生、屠宰日等。此外,素食行為祈願的做法始於中世紀。比如梁朝宗谷之父犯罪,“望父釋我罪,以終身食之。”其父被判無罪後,“因此,村裏稱之為食。”用吃素的行動來祈福、成全自己的心願,向天或佛菩薩表達自己的真心。這種做法在宋代以後變得更加普遍。即使在今天,由於疾病、災難或各種原因,人們仍然通過素食來祈禱和實現他們的願望。總之,素食不僅有各種象征意義,還有各種目的和作用。因此,素食與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成為人們日常飲食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