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勤梳頭的好處非常多。換句話說,“妳可以把頭發梳幾千遍,永遠不會掉。壹天可以梳幾次頭發,直到老頭發又黑又油。所以可以看出,梳頭有很多好處。
經常梳理頭發可以疏通頭部血管,疏通氣血,祛除風濕,使頭發充分吸收各種營養,促進頭發正常生長,養出壹頭烏黑亮麗的秀發。我們的祖先非常重視梳頭,許多人把梳頭作為重要的養生方法,還專門研究總結了許多“梳頭技巧”。
我們把梳理頭發的方法分為兩種,壹種是廣義的,即用梳子梳理,壹種是用手指梳理。用手指梳理頭發的方法很少使用。先簡單介紹壹下,雙手手指緊貼頭皮,從前向後輕輕揉搓。頭發濃密時,將手指插入頭發中,然後用指腹打圈按摩,慢慢向後推。頭發少的人可以不用打理,但也不要梳到最後太快,以免造成斷發。手指不要伸得太直,稍微彎曲,手指之間要有壹定的距離。早晚用手指梳頭最好,不要太用力,也不要盲目追求次數,也要有自己的節奏。完成這個動作後,要用空拳輕輕拍打頭皮,使頭皮完全放松。
同時需要註意的是,孩子的頭發和腦組織都是非常脆弱的,不要用這種方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另外,還有兩個比較簡單的“梳理”技巧。
壹種叫圓梳,用雙手十個手指的指尖輕輕按壓頭皮,然後從左到右做圓周運動,再改變方向,輕輕摩擦所有發根。建議妳根據自己的需要做36次。
還有壹種方法叫直梳,從劉海的位置也就是額頭開始,壹路向下梳,也可以從左鬢角到右鬢角梳36次。無論用什麽方法,我們的手指都必須接觸頭皮,這樣才能使頭部的血液通暢,滋養發根,起到烏發固發的作用,防止脫發和過早花白,防止頭皮發炎。
用梳子梳頭有很多東西,比如梳頭的質地、大小、技巧等。我們嘗試尋找木梳,如黃楊木梳、桃木梳和牛角梳。梳子的大小取決於妳頭發的長度和實際用途。
但無論是哪種質地和數量,都要選擇齒短齒稀的梳子。如果梳子太密,可能會傷到我們的頭皮。
用梳子梳頭是每天必不可少的步驟。我們要好好利用它,它不僅可以改善自己的形象,還可以幫助我們去除頭發中的雜質和頭皮屑,使頭皮得到適當的刺激,促進頭部的血液循環,改善發質,使頭發變得烏黑發亮。
梳頭和烏發的方法有很多。這裏以長發為例介紹壹下。梳頭前,要處理好打結、雜亂的發梢。可以用手輕輕握住緊貼自己的頭發,以免傷到頭皮,用力要均勻。
首先要從額頭發際線開始,然後慢慢梳,反方向,再沿著發際線從後往前梳。是時候從雙耳頂部往反方向梳太陽穴上的頭發了,最後再梳剩下的頭周圍的頭發。按照這個步驟,頭發就梳理好了。
還有壹個比較常用的方法:首先,打理發梢。方法同上。遇到結可以慢慢旋轉梳理,這樣更容易解開結。然後在頭發中間,從頭發中間向發梢逐漸梳,輕輕的,不要拉頭發,壹定要梳到底。最後以百會穴為中心,放射狀梳理。梳子必須到達頭皮和頭發的各個部位,充分刺激頭部的血液循環,並在末端將頭發全部拉直。
梳頭時要前傾或後傾,不要太僵硬,各處梳五遍。每隔幾次梳頭,我們都要去除頭皮屑和其他殘留物,否則這些東西還是會回到頭發上。梳頭的時候要用力均勻,牙齒輕輕貼在頭皮上就行,不要梳的太多,會割傷妳,還要註意梳頭的節奏,不要動作太快太用力。梳幹性頭發可以稍微用力壹點,但是梳油性頭發壹定要控制好自己的力度,避免刺激皮脂分泌過多油脂。經常清潔妳的梳子,但也要每人梳壹次,以避免感染。
早晚和洗頭後是梳頭的最佳時間,反復梳理效果更好。長期堅持可以促進頭發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從而改善發質,保證頭發健康。
中藥護發妙招
禿頂、脫發、頭皮油、頭皮癢等問題困擾著現代人的生活和工作,這說明身體器官有問題。中醫認為“腎藏精,其花在發”,“肝藏血,發為血”。其中認為頭發的生長取決於肝腎的健康。只要調理好肝腎,頭發是可以很好保養的。
腎氣不足容易導致頭發早白。
腎氣肝血充足的人,氣血通暢,說明頭發明顯濃密有光澤。反之,如果肝血虧虛,最後沒有足夠的營養到達頭皮,頭發就顯得暗淡無光,容易脫落,幹枯發白。
遺傳性少年白發是壹種非常常見的原因,遺傳性白發可能與染色體顯性基因或黑素細胞缺乏有關。年齡也是影響腎氣的因素之壹。壹般人在中年之前腎氣還是充足的,但是40 ~ 50歲之後,“腎精會逐漸衰退,年齡越大腎精越少,表現在頭發上,就是顏色逐漸變白。
而現代人普遍工作繁忙,壓力大,使得身體過度“耗氣”,腎氣早早不足。但是,很多人在過度勞累、極度抑郁的情況下,頭上出現白發是很常見的。這是長期身體疲憊,腎精消耗過多造成的。
吃油膩食物容易脫發。
“濕熱內蘊型會影響頭發健康。素食者身體血熱是由於飲食起居不當,內生濕熱,熏蒸發根,導致脫發。《黃帝內經》說:“膏梁之變,生大癤。即常吃重口味、油膩油膩的食物,導致濕熱,容易生癤子等疾病。《讀醫隨筆》也說:“患痙之人,平日必濕滯,或血枯氣澀。”即濕熱體質的人體內濕氣較重,容易引起氣滯,或者出現血熱、氣機不暢的現象。
濕熱是指人體內濕熱並存,內濕往往是臟腑正常功能失調所致。消化不良、暴飲暴食、飲食過於油膩、口味過重,都會加重臟腑負擔。位於中焦脾胃的肝膽最易受損,尤其是脾最易受濕,脾不能正常運化,產生“水濕凝滯”。
辛辣或辛辣食物吃多了,人體會滋生內熱,體內陽氣過盛,陰陽合生,也容易產生熱像;如果水長時間保持濕潤,就會轉化為熱量,而曬熱的人,由於水濕的侵襲,就會形成濕熱。
所謂“濕熱內蘊”,是指濕熱蘊結於中焦的脾胃和肝膽。水濕阻滯氣機,與熱邪結合,造成濕熱困阻的局面。陽熱因水濕而難以正常運行,陽氣更因水濕熏蒸而受損。所以濕熱體質的人,往往表現為體內濕熱並存。需要特別註意的是,酒精傷肝膽脾胃,容易濕熱。濕熱體質的人要戒煙戒酒;同時,辛、溫、燥、熱、味重、膩、甜的食物盡量少碰。
1.吃黑色食物
中醫認為腎主“黑”,所以壹般黑色食物入腎,可以補腎精。建議在日常飲食中加入黑色食物,如海帶、黑芝麻、黑木耳、黑豆、黑糯米、烏骨雞等。,可以補血養發。
2.服用中成藥
藥材包括杞菊地黃丸、加味逍遙散、小柴胡湯、桃紅六君子湯、蒼術、黨參、女貞子、墨旱蓮都能達到效果;另外配合當歸、何首烏、活血行氣的丹參、桑葚、熟地黃、枸杞、黑芝麻等滋補肝腎,血液循環通暢,使毛囊得到營養再生。
3.根據妳的體質保持身體健康
肝腎不足
中醫認為“乙癸同源,乙為肝,癸為腎,所以補腎也可以同時養肝。寒性體質的人除了多吃黑色食物外,還可以補充柿子、桑葚、荔枝、桂圓等。
此外,行氣養血的加味逍遙散,加上六味地黃丸,可以同時補益和排泄,也是養肝的方子。吃肝最好的方法是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要“招惹它,比如油炸、燒烤等。,而咖啡和茶太幹,容易上火。
脾虛濕盛
表現為頭部油膩、頭發發亮、頭皮發癢,有時伴有食欲不振、腹瀉、脹氣、舌紅、舌苔厚等癥狀。建議健脾祛濕,包括綠豆、扁豆、絲瓜、薏米、冬瓜都是不錯的選擇。
脾胃功能不好的人
通常比較容易得到山藥或者申思湯,有健脾和胃的作用。山藥不僅能健脾胃,促進消化吸收,還能補腎益精,特別適合經常胃部不適、食欲不振的人食用。申思湯中的蓮子、芡實、茯苓、山藥有健脾的作用。
加味逍遙散、沈淩白術散、小柴胡湯可以幫助氣虛的人補脾胃;像四君子湯:方中有黨參、茯苓、白術、甘草,也是醫生常開的。
4.情緒穩定,不要熬夜
《黃帝內經》提到:“人躺下時,血液會回流到肝臟。所以充足的睡眠可以讓肝臟修復的很好。中醫提到“怒傷肝,情緒起伏過大,容易影響肝臟;165438+晚上0點到淩晨3點,血液流經肝膽。此時身體要得到充分的休息,否則肝臟的修復功能會受到影響,肝血得不到滋養,進而影響頭發的正常生長。
5.按摩穴位,使血液通暢。
由於頭發健康關系到“肝”和“腎”,敲打肝腎經絡可以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順暢,也有利於頭發生長。肝經在小腿內側運行,而腎經更長,從腳的小趾到腳心,到內踝的後面,再沿著小腿和大腿的內後側向上,最後到腹部和胸部。或者按壓太沖穴、太溪穴,疏通肝腎經絡。太沖穴位於肝經,取穴於足趾與第二趾骨交界處,腎經太溪穴,足內踝後1寸凹陷處,分別3 ~ 5分鐘,同時保肝強腎。
足三裏、三陰交、陰陵泉可以健脾。分別位於足三裏,外側膝眼下3寸,足踝尖上4指寬,小腿脛骨內側,脾、肝、腎經過三陰交的地方,陰陵泉位於小腿內側和膝蓋脛骨內側的凹陷處,能加強脾胃功能,幫助消化系統運轉。
頭部按摩也有很好的效果。每天花5分鐘,用指尖從發際線到頭頂中央畫壹個小圈,揉捏並輕輕按壓頭頂的百會穴,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刺激毛囊生長,防止脫發。或者用梳子或手指從前向後梳理頭發,可以促進頭皮氣血暢通,讓營養物質充分供給頭發生長。
6.偷時間運動促進血液循環
多做運動,包括慢跑、遊泳、氣功、瑜伽、可以全身活動的拉伸運動,讓內臟得到拉伸,全身運行順暢。現代人大多以久坐的方式生活和工作,下班後經常累得躺在沙發上,就變成了“導致下肢循環不暢,整天呆在低溫空調環境下,更不利於血液循環。”
所以,在抽不出時間運動的時候,至少在辦公室裏,要找機會偷時間運動,比如1小時的固定時間起床上廁所或者茶室,接手機的時候起床走路。此外,司機可以把車停在離家或公司更遠的地方,公交車司機可以提前兩站下車,這些都是“偷時間走路”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