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無為思想老子的哲學不是西方意義上的知識體系,而是壹種人生智慧,壹種對“道”的追求。老子的“道”論是對宇宙萬物的形而上把握。它的目的不在空虛的世界,而在生活的實踐。對個體生命來說,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礎;對於壹個國家來說,實現善治是壹種智慧。雖然老子的思想以“既玄妙又神秘”著稱,但其背後的救世情懷卻值得壹再欣賞。老子的哲學是壹種大智慧,對人類的壹切事務,包括管理,都有深刻的啟發意義。其中,無為思想影響最大。“無為”就是老子心目中的“道法自然”,即“人守法,地守法,天守法,道自然”。“無為而治”是老子哲學的基本觀點。老子視道為宇宙之本,道的本質是“永遠無為而無不為”,即“道”是“生來為宇宙萬物服務而不勞而獲,衣養萬物而不為先”。就道生成萬物,成就萬物而言,道是“白白的壹切”;就道對萬物的“勤”“不存在”而言,道就是“無為”。本質上,這是“無為”與“無為”的有機統壹。世間萬物的創造和存在,都是“無為而無不為”。基於這壹思想,老子認為治理國家和人民應該反對“有所為之治”,提倡“無為之治”。在他看來,“無為則無死”,“聖人無為,故無敗,故無損”,聖人“無為而無所為,總從世間取無;而事出有因,不足以取天下。”老子把“無為”作為聖人“取天下”、“治天下”的手段。
老子反對儒家追求“以德治國”、“以智治國”。指出:“道棄,有義;智慧帶著極大的謬誤出來;六親不睦,有孝子;國亂,有忠臣。”認為“上古之善為道,不以智為民,以愚為民”,“民因智而難治。”所以,以智治國,是國之賊;不以智慧治國,是國家之福。”同時,老子也反對軍事家的“以武治國”和暴力戰爭。認為“兵是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主張“民以道輔,天下不以兵強”。只有無為,才能達到“吾無為而民為本位,吾靜而民自以為是,吾無為而民富,吾無欲而民簡”的理想社會。
什麽都不做,什麽都做。
“無為”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的。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諸侯大亂,統治者胡作非為,貪得無厭,肆意放縱,導致百姓生活貧困。在這種情況下,老子提出了無為思想,呼籲統治者“無為而治”。他說:
“我什麽都不做,人民是白手起家的。我安靜,人民自以為是。我無事可做,人民富裕。我無欲無求,百姓淳樸。”
“善靜”是針對統治者的騷擾而提出的,“無為”是針對統治者的暴政而提出的,“無欲”是針對統治者的貪婪而提出的。老子認為,政治家應該能夠“無為而治”,管理而不幹涉,有君而不壓迫。讓人民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人民就太平富足,社會自然就和諧穩定。
“無為”就是不做違背自然規律、破壞道德規範、違背社會規律、有害眾生的事情。但這裏的“無為”不是什麽都不做,不是不作為,而是指不輕舉妄動,不亂作為,順應客觀情況,尊重自然規律。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不為而不為。在這裏,“無為”是壹種立足於世間的態度和方法,“無為”是指什麽都不做的效果。老子曾說“無為而死”,意思是用“無為”的態度對待社會生活,什麽事都做不成,也做不好。所以,老子講的“無為”,不是消極等待、無所作為,而是“無為而為”、“有為而不為”、“有為而不爭”,即無為而為,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為某事做某事。
我說的“無為而治”和“無為而治”,並不是指坐在那裏什麽都不做,什麽都做。老子生活的時代,百姓日出而作,自給自足。不需要統治者來組織生產和交換,誰“做”就自然做什麽。而統治者壹旦“行動”,就是督促重稅用於豪華宮殿的建設,或者發動吞並他國的戰爭。如果我們這樣做,人民就會受苦,社會就會動蕩。如果我們什麽都不做,人民就會安心,社會就會安寧。所以“無為”就是不輕舉妄動,不吊兒郎當。也就是說,統治者的行為要符合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根據規律制定相應的法律和制度,不輕易改變。在這樣的法律和制度下,人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努力去做。
“無為”追求的是奉獻,“無為”的結果恰恰變成了“有所為”(有奉獻)。
不爭而成。
在自然界的萬物中,老子最推崇水。他認為“不爭”是美好的“水德”的壹種品質。老子曾說:“水為萬物所好,無爭。”這裏的“無可爭辯”指的是無私。水利滋養萬物,但不爭取壹切對自己有利的東西。第二,意味著沒有與世界的鬥爭,不僅是在被自己滋潤過的事物上,也包括面對世界上的壹切。
“因為無可爭辯,所以世界無法與之抗衡。”
“站著不奮鬥不煩惱,站著不奮鬥不成功。”
“不爭之爭”與無為(南方日報)
劉小青
東漢時期,貴族鄧綏受到皇帝何的寵愛,皇後殷十分嫉妒。但鄧穗為人謙和順從,對殷十分敬重。與殷家同時代,鄧綏從不坐直;而且每次皇帝提問,鄧綏總是讓尹先說,跟尹說個不停。每當我發現自己的衣服和尹的壹樣或相似時,鄧穗都會馬上換掉,絕不和尹搶風頭。盡管如此,殷還是夥同他人行巫術,企圖殺害鄧綏。鑒於殷的跋扈陰險與鄧綏的謙讓隱忍形成鮮明對比,被皇帝下獄,在鄧綏辭官時執意立她為皇後。這個故事被後世史家公認為“不爭之爭”的典型。
這裏的“不爭之爭”類似於作為領導方法的“不作為”。這裏的“無爭議”不是真正的“無爭議”,而是壹種“無爭議”的手段;“無為而治”中的“無為”並不是真的“無為”,而是以“無為”為手段。所謂“無為而治”,本質上就是把“無為”作為執政的方法和藝術。孫子兵法的創始人姜太公說過,最開明的政治是無為而治。無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道家也把無為而治作為治國的最高境界。至於歷代的皇帝、將軍,大概沒有人不想用最少的努力做出最大的成績。只是要做到無為,確實需要領導藝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領導者如何才能達到無為的境界?從歷史經驗來看,至少應把握以下五條:
1.與民同樂,寬容大度。姜太公說,天有規律,人有自己的規律。如果君主能遵守修身之法,天下自然就太平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漢高祖劉邦遵循“無為而治”的原則。表面上看,他並不勤奮,但實際上,通過讓百姓耕種生活,農業和工商業發展迅速。明朝的馮夢龍說,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宋初宰相趙普,總是收到士大夫之間互相揭櫫的公文,看也不看就燒掉。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不負責任的,但實際上,正是通過遏制勾心鬥角的不正之風,他維護了當時的“安定團結”。
2.順應自然,遵守天道。漢文帝的母親姬伯只是劉邦的壹個妾。雖然只被劉邦“寵愛”過壹次就懷上了“龍種”,但生下兒子後依然很少見到劉邦。後來,姬伯不僅因為得不到劉邦的寵信而把母子二人從呂後的囚禁中解救出來,還因為兒子幸運地登上了皇位而當上了太後。這說明削尖腦袋有所斬獲不壹定是好事,但即使輸了也要順應自然不壹定是壞事。
3.清純淡泊名利。南北朝時期,傅昭歷經宋齊梁,歷任縣官、地方長官、朝廷官員。當時朝代更叠如燈籠,官場混亂,險象環生。傅昭之所以沒有遭受任何挫折,能夠保全自己的地位和名譽,是因為他淡泊名利。據史書記載,他住在朝廷,沒有受到任何邀請;家庭室,沒有學生,沒有黨羽,沒有個人利益。這些無疑是他能夠死得其所,名留後世的重要原因。
4.以義避惡,言行謹慎。西漢後期,政治非常腐敗,朝廷日薄西山。當時,哀帝寵信了高安侯董賢,並把他的妹妹作為自己的妾。嚴復,傅皇後的父親,害怕有壹天會有壹個改變廢除,意想不到的麻煩。他的朋友桓譚說:再嚴厲的刑罰,也不能加在無辜的人身上;再邪惡也不能平白的加在忠誠上。桓譚告訴他,此時此刻,最重要的是告訴皇後不要用巫醫和技術的手段與董妃競爭;其次,他自己要辭退徒弟,要謙虛,防止別人利用他的處境在外面胡作非為。不然皇帝抓到什麽東西,後果不堪設想。嚴復按照指示做了。後來在皇帝的授意下,董賢想盡了辦法,包括把傅皇後的弟弟抓起來受審,卻沒能找到陷害傅家的借口。
5.打消疑慮,保護自己。俗話說得好,有伴如虎。如何打消皇帝的疑心,壹直是官海沈浮的關鍵。楚漢相爭期間,率軍東進的漢王劉邦派人去慰問留守關中的丞相蕭何。為了打消漢王的懷疑,蕭何從自己的親戚中挑出壯士,讓他們護送糧草去滎陽參軍。就這樣,蕭何贏得了劉邦的信任。在歷史上,功成身退也是官場規則。道家始祖老子認為,功成身退是天地之道。有很多功勛卓著的英雄,比如漢武帝時期的“飛將軍”李廣,唐朝的代理護國公李靖等等,都因為不服老頭子的功名利欲而沒有好下場。
道教的歷史背景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和紛爭。在這個混亂的時代,周聞建立的社會、道德和政治秩序正面臨崩潰。用來維持這種秩序的周聞變成了壹個純粹的架子。儒家想用仁義來豐富這個外在的架子,而老莊認為這些東西是外在的形式。即使他們能夠實現社會秩序,這種秩序也不是理想的秩序,在這種秩序中,人們受到束縛,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道家哲學和儒家哲學壹樣,基本上是壹種內聖外德的學問,其終極關懷是個人修養,成為壹個有德之人[6]。但是,修養和道德修養離不開社會,而社會如果沒有* *,它的存在就會有危險。道教不是政治不可知論者。對於什麽是理想的政治秩序,道家提出了壹套理念,即“無為而治”論。這壹理論與道家的內聖論和玄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道家的內聖玄學最重要的理論就是讓人順乎自然,順乎自然,而不是刻意為之。莊子刻意篇中所列的五種人:谷中之人、凡間之人、朝廷之人、江海之人、道導之人,都是刻意不順從的人物。這些人違背了自然,所以他們不得不成為道之人。莊子認為,只有幹癟無涯的聖人,才能做到“高而無誌,行而無仁無義,治而無名,閑而無江海,過而無悟,忘而無例外。”。只有這樣,人才能順應自然,獲得自我解放。天地之所以大,是因為它能順應自然,從而成就壹切。所以老子說,“是為玄德而生而無之,是為行而不倚,是為長而不殺之。”(《老子》第十章)並說:“道法自然。”
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可以說是他們玄學和內聖的政治運用。老莊有很多地方講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