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說,“靜則神藏,躁則神亡”,靜則陰。只有通過尹和的配合,人心才得以維系。情緒是全身的主宰。人有七情六欲,即喜、怒、憂、思、悲、懼、驚。壹有事情發生,七情失衡,心神失和。要知道過度快樂傷肝,過度憂慮傷肺,過度思考傷脾,過度恐懼傷腎。如果壹個人整天想著過去,欲望不止壹個,那麽必然會有很多疾病。說不良情緒是疾病的催化劑也不為過。消除不良情緒的重要方法之壹就是學會冥想。心平氣和才能健康,健康才能運動。打坐最好的方法是修心,打坐的最高境界是音樂。安靜,是指人在復雜的世界裏,可以獨自安靜。
沈默是壹種心態。比如老子說“要空,要靜。”它指的是不為名利所困擾的自然寧靜,這有助於保持壹種自我克制的空氣。相反,過度勞累和躁動不安,被名利誘惑,往往容易消耗人的活力。所以,心靜則明,心靜則靜,心虛則浮,心靜則圓滿,有利於身體健康。當外在環境和內心世界都能安靜舒適,妳就能養心,心平氣和,有安全感。安靜可以控制憤怒,安靜可以消除煩惱,安靜可以平靜自己的心靈。《內經》說:“無所淡泊,真氣隨之,靈藏於內,病安。”寧靜是思想穩定;虛無是指沒有雜念、憤怒、擔憂和恐慌。這句話告訴人們,如果精神穩定寧靜,無貪無癡,那麽就有了真氣,把精神藏在裏面,不受體外邪氣的幹擾,身體內部沒有情緒波動,人體與外界環境協調統壹,體內真氣和諧無傷,精神充足不外散,那麽疾病和邪氣就不會侵入人體,人就不會生病。
養心重在養神。佛教徒有話。天有三寶,地有三寶,火有三寶,水有三寶,人有三寶。人的三寶中,精要化為氣,氣要化為神;神是本質的總和,神是人的靈魂。所以修心、禪定、喜樂,最終都要歸結為修靈。神的凝能使靈平靜,靈能使心平靜。調理精神,說到底就是凈化人的靈魂。如果妳的靈魂總是美麗的,那麽妳就有了青春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