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2月3日至5日)
春天養生要符合春天太陽精神的特點,萬物開始生長。註重護陽,重在“健”字。按性質來說,春屬木,對應肝。肝的生理特點是,肝主要負責散氣,主怒,主郁,主喜。在春季心理養生方面,要盡量避免暴怒憂郁,豁達樂觀,保持良好的心態。同時,我們要充分利用和珍惜大自然“老”的春天,利用陽氣的上升、萬物的出現和人體新陳代謝的旺盛,通過適當的調節,使春天楊燦之氣得以宣發,代謝功能得以正常運行。
在春季的日常生活方面,人體氣血需要舒展自如,就像大自然壹樣,要求我們夜臥早起,披頭散發,衣著放松,舒展身體,多參加戶外活動,克服疲倦困倦的狀態,使精神感受適應大自然,爭取身心和諧,精力充沛。
在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陽氣生於春季,宜食甘化發散之品,不宜酸味。有目的地選擇壹些柔肝養肝、疏肝理氣的藥物和食物,如枸杞、郁金、丹參、延胡索等。,並選擇大棗、豆豉、洋蔥、香菜、花生等。以新穩發粉為食品,配方選擇靈活。
另壹方面,春季養生是為了預防疾病,保護健康。尤其是初春,天氣由冷轉暖,各種致病菌和病毒生長繁殖。溫毒致病因素開始移動,現代醫學中提到的流感、腦膜炎、麻疹、猩紅熱、肺炎等也發生並流行。
雨(二月18-20)
雨季要調理脾胃。為什麽春季的肝木與脾土有關?在中醫五行學說的應用中,五臟的生理功能是用五行的特性來解釋的。肝屬木,柔韌挺拔,光滑有生發的特點,所以肝喜除郁,有止瀉之功。脾(胃)屬土,具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還具有消化水谷、運化精微、滋養五臟六腑和四肢的功能,是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在生理上相互聯系,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在五行關系的傳遞和變化中,旺姆以土為利,即肝木過強,切脾土,也就是說,因為肝木過疏,脾胃氣虛,肝氣過滯,脾胃為氣滯,肝木和脾土也都為氣滯。難經稱為“逆傳”,即肝病傳至脾。所以要註意春季陽氣生發的特點,扶陽,切忌傷脾胃。
中醫稱脾胃為“水谷之海”,具有益氣、化生、養血的作用。人體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如魏瑩、氣血、津液、精氣等。,都生於脾胃,脾胃健碩,化生之源充足,臟腑功能才能旺盛;脾胃也是氣機升降的樞紐,脾胃的協調可以促進和調節機體的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協調和平衡。人體的元氣是健康的基礎,脾胃是元氣的基礎。元代名醫李東垣提出脾胃損傷導致元氣下降,元氣下降導致壽終正寢的觀點。在他的脾胃學說中:“真氣,又稱元氣,為先天之精,無胃氣則不能養”。並指出:“內傷脾胃,百病叢生。”說明脾胃虛弱是百病之主。
脾胃是生命健康之本。歷代醫家和養生專家都非常重視脾胃的護理。現代醫學實驗證明,調理脾胃能有效提高人體免疫功能,防止衰老。
飲食調節:少吃酸的,多吃甜的,養脾。可以選擇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菊花、薺菜、竹筍、山藥、蓮藕、芋頭、蘿蔔、菱角、甘蔗等。
藥物調養:要考慮脾胃的生化功能,用升陽補脾胃的方法。可選擇沙參、西洋參、決明子、菊花、何首烏粉和補中益氣湯。
心理調節:“所有的憤怒、悲傷和恐懼都會傷害妳的活力”,所以在心理調節中,妳要安靜,什麽都不做,滋養妳的活力。
起居作息:日常生活規律,勞逸結合。即順應自然,保護元氣,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四季的變化而調整,從而達到健脾養胃、後天調理、延年益壽的目的。
忌食:正月忌羊肉、狗肉、麻雀肉。不要吃生的洋蔥和大蒜。花生應該煮熟而不是油炸。
驚呆了(3月5日-7日)
驚蟄節氣的養生要根據自然物候和體質差異,從精神、起居、飲食等方面進行適當調養。但是,體質的差異,其實是指人的體質的壹個方面。由於人體是自然賦予的,受許多後天因素的影響,在其生長發育和衰老過程中,形成了壹些相對穩定的不同心理和生理功能的特征,這些特征往往決定了機體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變過程中的傾向性,所以在保健中應因人而異,不能壹概而論。
節氣期間人們體質的四種常用養生方法:
壹、陰虛體質:這類人的體質表現為消瘦、手腳發熱、心緒不寧、睡眠少、大便幹燥、小便黃、春夏不耐、喜冷飲。
保健方法:
1.陰虛體質的人急躁,經常心煩易怒,這就是陰虛火旺擾神的原因。要遵循“加虛無,藏神於內”的養生方法。加強自我約束,養成冷靜沈著的習慣。少參加為了輸贏的娛樂活動,控制性生活。
2.環境適合陰虛的人,怕熱喜歡冷,寒冷的冬天容易過去,炎熱的夏天難。所以有條件的人每年春夏都可以去海邊、林區、山區旅遊度假。最好選擇安靜的客廳,坐在朝南的房子裏。
3.飲食調養的原則是滋陰潛陽,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奶制品、豆腐、魚、蔬菜、甘蔗等。有條件的人可以吃壹些海參、甲魚肉、蟹肉、銀耳、公鴨、冬蟲夏草等。,少吃幹燥辛辣之品。
4.體育鍛煉不宜過度活躍,肝腎調養。太極拳是更適合的運動。
二、陽虛體質:這類人白胖,或面色蒼白,手腳溫熱,小便長,大便稀,怕冷怕熱。
保健方法:
1.缺乏養陽之氣的人,往往表現為心情不好、恐懼或悲傷。這樣的人要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多聽音樂,多交朋友。
2.陽虛體質的人適應氣候的能力差。他們冬天要避寒保暖,春夏要註意補陽。要“貪得無厭地曬太陽”,即春夏多曬太陽,每次不少於15至20分鐘。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冬季的耐寒能力。
3.陽虛人的體育鍛煉春夏秋冬四季都要加強體育鍛煉,可以采取散步、慢跑、太極拳、五禽戲等項目。日光浴和空氣浴是必不可少的加強陽光的方法。
4.多吃壯陽食物,如羊肉、狗肉、雞肉、鹿肉等。,按照“春夏養陽”的原則,尤其是夏天的三伏天,吃“附子粥”(附子10g,先炒30分鐘,加粳米150g煮至熟)或羊肉湯。
三、血瘀體質:面色晦暗、唇暗、皮膚幹燥、眼睛發黑者,多為血瘀體質者。
保健方法:
1.體育鍛煉要多做對心臟和血液有益的活動,如交誼舞、太極拳、保健按摩等。,可以讓身體各個部位都活躍起來,是幫助血液流動的運動。
2.靠精神調理血瘀的人,往往有氣郁之證,所以培養樂觀的心態很重要。精神愉快導致氣血和諧,經絡氣血運行正常有利於血瘀體質的改變。反之,抑郁、憂郁會加重血瘀的傾向。
3.飲食調養常吃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桃仁、黑豆、油菜、慈姑、醋等。,還經常煮壹些山楂粥、花生粥。也可以選擇壹些活血養血的藥物(當歸、川芎、丹參、地黃、地榆、五加皮)和肉湯喝。
4.痰濕體質:肥胖、肌肉松弛、貪食、體重是痰濕體質者的明顯特征。
保健方法:
1.雨季調節環境,避免濕邪入侵;不適合在寒冷潮濕的環境中生活。
2.飲食調節要多吃健脾祛濕的;化痰祛濕的食物,如白蘿蔔、扁豆、白菜、蠶豆、洋蔥、紫菜、海蜇、菱角、銀杏、枇杷、大棗、薏苡仁、紅小豆等。少吃脂肪多、香甜可口的產品、飲料和酒精,每餐不要太飽。
3.體育鍛煉有痰濕體質的人肥胖,容易疲勞,要長期堅持散步、慢跑、各種舞蹈、球類等活動,活動量要逐漸增強,使松弛的皮膚逐漸變成結實致密的肌肉。
春分(3月20日至22日)
因為春分和節氣平分晝夜,所以人們在養生保健中要註意保持陰陽平衡。立春節氣到清明節氣這段時間是植物生長的萌芽期,人體血液也處於旺盛期,激素水平也處於相對高峰期。此時,容易發生的常見非傳染性疾病有高血壓、月經失調、痔瘡、過敏性疾病等。在這個節氣裏,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保持身體機能協調平衡的飲食,避免太熱、太冷、太升太降等飲食誤區。比如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原則上壹定要配以蔥、姜、酒、醋等溫性調料,以免這道菜涼了又涼,吃後損傷脾胃,引起腹部不適。再比如,在韭菜、大蒜、木瓜等壯陽菜肴的食用中,雞蛋往往伴隨著滋陰,以達到陰陽互補的目的。保持輕松、愉悅、樂觀的精神狀態。在日常生活中,要堅持適當的運動,規律的睡眠,定量的進餐,有目的的調養,才能達到最佳的養生效果。
清明節(4月4日至6日)
清明是高血壓的易發期。高血壓是指體循環中動脈壓持續升高的臨床常見綜合征,可傷及血管、大腦、心臟、腎臟等器官。主要原因是年老,身體虛弱,情緒失衡,疲勞和慢性疾病,以及飲食成癮。其病理主要是陰陽失調,虛實夾雜。常見證候有:陰虛陽亢(頭痛、頭暈、耳鳴、失眠多夢、腰膝酸軟、面色潮紅、四肢麻木);肝腎陰虛證(頭暈、眼幹、耳鳴耳聾、腰酸腿軟、足跟痛);陰陽兩虛證(頭昏花,行如舟,面色蒼白,偶有發熱,心悸,氣短,腰膝酸軟,夜尿頻,或浮腫)。高血壓患者在養生時,應針對陰陽失調、虛實夾雜的病理,以調和陰陽、扶助正氣為主要方法,采取情誌調節等綜合調理方法。由於本病與情誌因素密切相關,在情誌不滿足、情誌過多時,常影響肝木的排泄和腎水的養護。
谷雨(4月19-21日)
谷雨節氣過後,雨量增多,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增大。這時,我們在保健中就不能脫離自然環境變化的軌道,通過人體內部調節,使內環境(體內生理變化)適應外界環境(外部自然環境)的變化,從而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在谷雨節氣後,神經痛發作,如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等。,基本上與肝氣不適有關,所以治療離不開疏肝行氣、活血通絡的原則。
谷雨節氣氣溫雖然以晴暖為主,但早晚時冷時熱。早出晚歸的人要格外照顧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