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苦的東西多了可以養心,或許是真的,因為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心屬於火,五味對應的是苦。吃點苦的東西,確實有去心火的作用。
而且有些人提倡靜下心來,比如夏天中午定時午休,平日心平氣和,經常靜坐,也是養心的好方法。
但是,這些養心的外治法並不是根本的方法。
孟子告訴我們:“養心不擅好色。”
“寡”即稀缺,即沒有什麽比“寡”更能滋養心靈。
不得不說,我們當代人都或多或少有心理疾病。
物質文明的極大豐富直接導致了我們欲望的失控。
人們在思考如何擁有更多,比如錢,房子,車子,手表,包等等。這些物質財富已經成為這個時代非常普遍的幸福定義。
但是當我們有了這些,我們又不得不在內心開始新的焦慮和煩惱。
俗話說“從簡到奢易,從奢到儉難”,人壹旦擁有了,就會對未來可能的損失感到焦慮,擁有的越多,這種焦慮就越嚴重。
而且,人的欲望如果不被控制,就會肆意膨脹。
當我們達到壹個物質層面的時候,我們必須盯著壹個更高的目標去渴望。
在這種欲望的過程中,人們原本的善良和純真逐漸被抹去。
所以我們會發現,壹旦社會的物質資源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的心都要碎了。
人開始變得貪婪自私,凡事以錢為先,於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越來越淡。
而且,內心的焦慮影響身體機能的轉化。當代社會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癌癥、心血管等疾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其本質來自內心的貪婪和焦慮。
所以孟子告訴我們,知“寡欲”,減少自己的欲望,才是修身養性的最好方法。
但是怎麽才能減少欲望呢?
當代社會,足不出戶拿著手機就是琳瑯滿目的美食、商品、短視頻等等,商家絞盡腦汁提供誘惑。
孟子說:
“大人說,矜持占優勢,不要見其巍峨。堂高幾米,題數幾尺。我必須成功。方丈在吃飯之前伺候過上百個嬪妃,而我是成功的。我很樂意喝酒,騎馬,打獵,我會在後面騎壹千次。我會得到我想要的。”
用現代的觀點翻譯,就是人在精神上是平等的。遇到有錢有地位的人很正常,沒必要刻意巴結。
豪宅、豪車、美食、美酒、遊艇、美女等等大多數人渴望的東西,即使我成功了,有能力了,也太奢侈了,享受不到。
孟子告訴我們:“我在彼處無為。”對我來說,這是壹個古老的系統。"
要樹立正派的人格,保持平凡簡單的生活習慣,註重自己精神信仰的塑造,追求更多對國家和社會有意義的事情。
而不是被那些迷戀金錢金錢的人的奢靡生活所羈絆,陷入壹種空虛而無意義的虛榮風格。
心中有了堅定體面的精神信仰,物欲自然會少壹些。就這樣,無論社會上的事情有多復雜,物質誘惑有多大,我都絲毫動搖不了自己的心。我還能在乎什麽?
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就好,這才是養心最根本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