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3000根無處安身的亂發——在德國理發

3000根無處安身的亂發——在德國理發

昨天去上班時,我看到我的德國同事巴魯的頭發被剪短了。

“妳理發了嗎?”

“剪短就好,”她補充道,“20歐元。”

這正是我想問的。

“在德國剪頭發很貴。我自己來切。”

“自己剪的?”韋麗娜睜大了眼睛。“妳學會理發了嗎?”

“沒學過,但在德國開始自學了。”

理發在中國是小菜壹碟,但對生活在德國的中國人來說卻沒什麽大不了的。在德國生活了三年,壹直沒有找到完整的解決方案。每次剪頭發都要考慮壹下。妳可能會問,不就是剪個頭發嗎?至於麻煩嗎?我不知道剪頭發對別人來說容易嗎,對我來說,很容易。

當然,最簡單的理發方式就是去理發店,洗壹洗,剪壹剪,吹壹吹,付錢就走。在中國就是這麽解決的。在中國,我經常利用上班的午休時間去附近社區的理發店理發。我每兩三個月去壹次,30元人民幣20元到20元人民幣不等。每次理發都是熟悉的紅磚店,熟悉的理發師,熟悉的流程。店內外沒有任何裝飾,很自然,甚至有點簡陋,但很親切。在這裏就像去鄰居家壹樣。

“妳在這裏。”“還是壹樣的發型?”每次都那麽簡單,交流幾乎都是用文字完成的。20多分鐘吃完,然後謝謝,交錢,再見,離開。現在想起來,感覺好熟悉,好輕松。幾年來,理發師壹直是同壹個人,就是老板。可人和理發師之間的默契是平凡而溫暖的。

在歐洲剪頭發有很多麻煩。首先,價格高。

在我生活的德國小城有很多理發店,理發的價格在15-35歐之間。女人比男人貴。看到這個價格,我不得不做乘法。如果8元人民幣等於1歐元,理發的價格是15× 8...這是我在中國理發的總費用。德國人工成本高,理發師是典型的體力勞動者。這是在德國剪頭發的價格。德國人開的理發店的特點就是價格高,不聽不理解顧客的想法,不管顧客滿意不滿意都要付10%的小費,真的是離譜不合理。

如果說生活在德國的窮人覺得15-35歐的理發費用有點貴是個別現象,那麽中國的青年鋼琴家郎朗到底是不是有錢人?幾年前看過壹篇文章說郎朗去歐洲演出。演出前,他想去理發。當聽說在歐洲剪壹次頭發大約需要180元人民幣時,鋼琴家覺得“太貴了”。

這樣,中國人,無論貧富,都認同理發費用在德國乃至歐洲都很高。這裏可能還有壹個價值觀的問題。喜歡做壹件事,喜歡壹件事,往往不在乎價格。作家海巖喜歡收藏,壹件古董能花上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卻不舍得花100元去飯店吃飯。

二三十歐元對德國人來說是很普通的價格,很多年來都是這樣。但對於中國人來說,20-30人民幣是國內理發的價格,相差7-8倍。德國勞動力貴,但也貴吧?另外,德國人缺乏國內商家的服務意識,消費越低越沒有服務意識。也許在他們看來,這麽低的消費需要什麽服務?德國人和外國人的這種思維差異,導致德國大城市出現了越來越多外國人經營的理發店。

其次,擔心溝通不暢,語言不通,說不清話。理發師的發型和他想象的大相徑庭。我也想過,如果我遇到壹個會說英語的理發師,我可以碰碰運氣,做壹只老鼠。但是我聽我小鎮上的德國朋友說,這裏的理發師不會說英語。

在德國,英語對理發師的要求很高。即使是說德語的理發師,那又怎樣?

德國女鄰居今年60歲,在小鎮生活了15年,但每次理發都在考慮同壹個問題:去哪裏?理發師是誰?鄰居告訴我,以前給她剪頭發的俄羅斯理發師辭職兩三年了,至今沒有找到滿意的理發師。每次她花30多歐元理發,總是換壹家新理發店,換壹個新理發師。有壹次理發師給她理發,她很不滿意。其實他們都是說德語的,所以就跟理發師說了她想要的發型,理發師欣然同意。但當“哢嚓”壹聲停下來定睛壹看,左右兩邊長短不對稱,厚薄不均,劉海太整齊像個學生...心理上的尷尬和自責:妳為什麽來這個家找這個理發師?這樣走過兩三家理發店,去壹家後悔壹家。現在,我的頭發長了,但是去哪裏呢?她向我抱怨:“理發師似乎不理解她的想法和要求,總是剪不出她想要的發型和效果。”

德國理發師也沒有耐心聽顧客的想法。妳來我店裏剪頭發,是我的理發師說了算,不是妳的顧客,這和國內完全不壹樣。德國人的思維邏輯是:因為我的理發師是專業的,受過訓練的,所以妳的顧客就得聽我的。

德國理發師不習慣中國的這種習慣。土耳其人開的理發店比較好嗎?我學過壹次土著理發師的技巧和習慣,發誓再也不去了。

到德國沒多久,壹個中國人介紹我去她家附近的土耳其理發店理發。

理發師是個土耳其女人,三十多歲,來德國多年,沒戴頭巾。我跟那個土耳其女人說:簡單點就好,發型不用換。土耳其姑娘沒等我說完,剪刀就開始在我頭上飛過。他壹邊剪壹邊說:“妳過去的發型不明顯,像假發。我今天給妳剪短,等妳頭發長壹點再來,我給妳重新設計壹個合適的發型。”

剪完之後,我擡頭看見鏡子裏的自己。我真想潛入地下。頭發剛好過耳,不長不短,不男不女,而且臉異常飽滿,像十五的月亮,感覺自己的年齡壹下子10歲,跳過阿姨的級別,直接升級為奶奶。我長這麽大從沒見過這麽醜的發型。就這點本事還敢開店?還不如國內的街邊攤主。土人真是“膽大妄為”,狂妄自大。理發師的剪刀切斷了我的好心情。

我抑郁了,壹個多月不想見任何人。那壹刻,我發誓再也不去原生理發店找不開心了。外國人終究是外國人。他們不懂對方的語言。雞鴨講它。再加上土人壹貫的做事風格,讓他們“兩把刀”“兩個眼睛”。沒有金剛鉆,他們不敢從事瓷器工作,他們沒有傾聽客戶想法的習慣。反正顧客壹進門就把頭發交給理發師,顧客沒有自主權。

雖然德國的理發師剪不出客戶想要的發型,但是10%的小費是不會錯的。當時給土人的小費是1歐元。給我壹個“奶奶式”的發型。我非常生氣,不得不違心地給理發師兩把刀作為小費。太離譜了。就像小區裏的物業公司,不管是什麽服務,物業費都要交。好像國內外都有不合理的地方。

這次理發經歷讓我不再踏進理發店,不管是德國人還是本土人,視而不見,就像德國沒有理發店壹樣。想理發,就要自力更生,強迫自己做半個理發師。

我問在德國的中國人如何解決理發的問題。有的可以回國,每次回去都會順便換臉;有的留學生互相剪頭發;有些人得到了孩子、親戚和朋友的幫助。以前看到有人從國外回國探親,總有壹個小問題縈繞在心頭:為什麽生活在國外的人發型感覺有點過時?當我在國外生活了壹段時間後,我明白了這個問題。

沒什麽大不了的。歸根結底是文化差異。頭發可以剪得很整齊,但是東西方、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文化差異很難匹配,價值觀和審美不同,對壹些事情的看法和做法也有很大的不同,體現在很難對這些小事感到滿意。理發師只是手藝人,修養不夠高,理解不了亞洲人的審美和要求。亞洲人在歐洲畢竟是少數外國人,剪刀下的發型自然因文化不同而不同。難怪外國人在德國開的理發店遍地開花。

中國人不多,壹個小鎮,不可能有中國人開的理發店。妳必須向別人和妳自己尋求幫助來理發。如果生活在國外的人回到國內,國內的人壹定不會對他們獨特的發型感到驚訝,可能是毀了,可能是長短不齊,也可能是左右不對稱……因為這是壹個DIY作品。

每次在國外理發,我總會想起在國內理發的場景:熟悉的紅磚墻卷首,親切的“妳在這裏”...心裏總有壹種特別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