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看了壹本健康書。這本書所說的“保持健康”是什麽意思?或者是什麽藥?
告別溫飽之後,養生是中國人的普遍追求。“養生”理論自古有之,只是在“極左”時代作為“另類”被“掃地出門”。所謂養生,也稱養生,就是保養身體,延年益壽的方法。古人在這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如《管子·形勢解》說:“活著的時候,節衣縮食,寒暑適宜,有益身體,延年益壽”;《莊子·盛達》雲:“畏人者,席間也,不知戒者也,危也”;《戰國策·齊策四》雲:“食遲為肉,行安為車,無罪為貴”;《荀子·修養》說:“延安之血不懶,其累而貌不枯”,等等。這些先賢的理論是科學的,是經過幾千年實踐檢驗的,堪稱經典。養生固然重要,但道德修養勝過養生。壹個只註重養生而忽視道德的人,是無法達到養生的。這是因為人的壽命與德行密切相關,所以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仁者長壽”、“大德則壽”的觀點。唐代名醫孫思邈也說:“周備百行。雖然沒有藥餌,但足夠休閑幾年;德行不克,縱役玉液便未能延壽”。明代龔廷賢在《壽世保元》中說:“積善立功,守善,可延年益壽。”針對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老子提出了“三寶”說:“我有三寶,我會堅守:壹是仁愛,二是節儉,三是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善。”這種說法和孔子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把養生和道德的培養“高度統壹”了起來。現代人還總結出了健康和道德的“三寶”:吃、睡、笑。這表面上是指壹個人的身體狀況和外在形象,實際上卻反映了他的精神氣質和內心世界。它的珍貴之處在於,它完美地融合了“仁者長壽”的理念。有“庶民中的大師,大師中的庶民”之譽的著名學者季羨林,曾稱贊文學大師張中行“淡泊恬靜,不貪榮華,樸實無華,待人真誠”他不就是這樣壹個誇誇其談,言行壹致的“大師”嗎?嵇老說“能為了國家,為了人民,為了別人而克制自己本性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他做到了這壹點,所以他和張中行壹樣,可以安享晚年,取得偉大的成就。貪圖名利,有其他心思的人很難達到這種境界。想想看,那些曾經發號施令、養尊處優的前“權貴”,如今被繩之以法,在健康道德上,不都是“手硬腳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