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時期,出現了許多傑出的養生專家,如華佗、陶弘景、孫思邈、陳僖儀等。他們對四季養生理論都有精辟的論述,提出了許多更為具體的四季養生方法。比如華佗的《漢藏經》提出了“陰陽升降合時,新起更無窮,人可借鑒”的觀點,開創了五禽戲的鍛煉方法;孫思邈的《千金方耀》和《千金方毅》記載了各種具體的食、藥、術方法。晚唐道士陳僖儀編創的二十四氣引坐操,源於四時陰陽變化和五行歸附學說。演習按照壹年二十四節氣的更替來安排,深符合“天人合壹”的原則。這套操在明清時期還是相當流行的,記載了很多養生著作。
宋元時期,湧現出金元四大名醫、、丘處機、王等壹大批養生專家。他們撰寫了大量的養生專著,如《養老贈家書》、《取養生報》、《太定養生主論》等,繼承和發展了《黃帝內經》的四時養生思想,日臻完善了四時養生的理論和方法,特別是在食療和用藥方面。例如,宋代陳至寫了162個食補補養方劑,指出“四時胃氣為本”,明確提出飲食在四時陰陽變化中的調節和維持作用:“壹體陰陽用,五行同生,皆因飲食”。他的論述促進了四季食補的普及和發展。
明清時期是四季養生的鼎盛時期,在理論和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萬全的養生四要,郜璉的尊生八記,龔廷賢的《壽世保元》,曹廷棟的《奶奶常話》等。,詳細總結了四時養生的經驗和成果,不僅在理論上有所創新,而且對養生的普及和促進人民健康長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