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警察心理如何面對陷入龐氏騙局的父母?

警察心理如何面對陷入龐氏騙局的父母?

眾所周知,時代經濟在發展,但無論怎麽發展,總有壹個基本規律不會改變,那就是孩子的錢好賺,老人的錢好騙。好賺和好騙是有區別的。好賺終究是願意的。畢竟好的欺騙對孩子來說是很刺激的,尤其是父母被騙的時候。

這種事情很難避免,別說普通人,就算是警察自己。壹些同事的父母被帶入龐氏騙局,勸也沒用。確實是壹種特別痛苦的感覺。我親身經歷過,壹個很要好的同事讓我陪他去說服他的父母,但是這個話題經常壹說出來就僵住了。我的同事氣得大喊:“我是警察,可我自己的父母卻被騙了。我為這身警服感到羞恥。我就辭職!”我相信這是壹句氣話,但其中包含的感情壹定是很真實的。

是的,老人壹旦陷入龐氏騙局,往往很難脫身。為什麽?因為老人們已經進入了壹種邏輯自洽,理論上可以實現因果內循環,幹預和解開特別困難。我們這壹代人的父母,往往不同程度地經歷了對社會生活的很多概念從相信到質疑的人生歷程,會更容易相信規則之外的東西,比如八卦、潛規則、灰色地帶、曲線捷徑等。尤其現在是壹個信息量特別活躍的時代。過去他們的觀念不斷被洗白和顛覆,連朋友圈裏泛濫的養生雞湯都難以免疫,更何況是經過精心包裝的龐氏騙局。

這是壹個難題,所以我們必須面對它。當然這裏只討論那些真正被騙的老人。畢竟龐氏騙局不是什麽新鮮事。相當壹部分老年人其實知道它是什麽,但他們只是相信自己已經老到可以從火中取栗了。

通常情況下,孩子和家長之間關於龐氏騙局話題的溝通很容易擱淺。最直接的原因是孩子壹開始就會以消極的態度介入。因為大部分孩子過去已經習慣了處理父母的事情——妳不懂,我來告訴妳怎麽回事——如果妳不信,回想壹下,父母不知道怎麽用視頻通話,父母不知道怎麽用數字點播,父母不知道怎麽用移動支付。我們是否都以正確的方式直接覆蓋了它們?但為什麽他們以前像小學生壹樣緊張聽課的時候突然爆發出強烈的抵觸情緒?

原因很簡單。以前那些東西都是技術,但老人們比不上妳的是知識,對自己學習新事物能力差沒脾氣。但是關於龐氏騙局,當妳告訴他們被騙的時候,妳會否認的是他們的判斷力,說的通俗壹點,妳會否認他們的智商。這是非常致命的。所謂羞成怒,大概可以廣義理解。老年人更容易因為羞愧而生氣。我走過的橋,見過的事,吃過的飯都比妳多。我在社會上度過了大半輩子,閱歷豐富。我怎麽會被騙呢?就像現在的妳,就算妳不老,別人說妳沒經驗,或者有點年輕,妳會不開心嗎?相信我,當老人僅僅在還能感到壹點自信的體驗中被妳否定的時候,這種不快會被放大壹百倍。

然後,沖突就會開始,老人和子女之間的爭鬥就會升級。很多孩子說,他們已經設身處地,試著輕聲說話,但是沒有用。其實應該說共情是不夠的。很多孩子匆匆進入父母的視野去觀察,然後又匆匆回到自己的本位去施加壓力。

沒想到的是,父母對龐氏騙局越焦慮,與孩子的對抗就越激烈。

父母有判斷力。他們會因為子女的陳述而試圖分析龐氏騙局是否可靠,但也會沖回自己的標準。然後,他們會不自覺地轉移內心對自己是否被騙去攻擊孩子的焦慮,用這種對抗來安慰自己或者維持自己的事態。他們對龐氏騙局的最終結果無能為力。他們唯壹能影響的就是自己的孩子。所以,他們和孩子吵架越激烈,內心的焦慮就越嚴重。

其實沒有人會突然變傻。龐氏騙局的洗腦能力並沒有傳言的那麽強。老年人之所以會變得偏執,往往是因為他們必須變得偏執的內在動機,比如,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改善,結果就是老人們越來越絕望地信任龐氏騙局。畢竟下沈成本太高,可能不僅有賠錢的風險,還有子女的親情。在兩種作用下,他們會更傾向於龐氏騙局,他們會依賴並強化龐氏騙局作為自己的內心支撐。所以龐氏騙局壹崩潰,很多老人馬上就會崩潰,不僅僅是因為錢,更因為錢只是壹種表現。更重要的是,老人們內心壹直繃著的那根弦斷了。

那麽,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都說老人像孩子——大家回想壹下,小時候在學校是不是明顯吃虧了,父母發現後去找老師找父母,但還是不開心,甚至和父母吵架?原因是我的主要生活圈子在學校,那裏有既定的規則和存在的模式,對我的日常生活有重大影響。雖然父母的介入是為了給自己找壹個位置,但也會把我從這個生活圈子裏扯出來。老年人面臨的情況也是如此。在龐氏騙局的圈子裏,他們有投資獲利的預期,有互相鼓勵的熱情,有贏得羨慕的成就感,這些對他們來說都充滿了正能量。在沒有明確決裂之前,這個生活圈給了父母強大的吸引力。如果妳從小就想從遊戲開始拯救妳的父母,不如再去思考壹個正面的問題。

是什麽讓這些“正能量”進入了妳父母的內心?

大多數情況下,深層原因是對孩子陪伴的忽視。

——我的孩子不跟我聊天,龐氏騙局的業務員卻願意聽我說。

我的孩子總是和我爭論,龐氏騙局的推銷員總是笑得很真誠。

我的孩子經常找我的茬,但是龐氏騙局的業務員覺得我很有眼光。

甚至,壹些老人即使知道龐氏騙局有漏洞,也願意投入資金購買詐騙。

就像所有的疾病都來源於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不健康習慣,而病竈壹旦形成,就永遠無法治愈,就像那樣,不要試圖通過強行幹預讓父母擺脫龐氏騙局。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龐氏騙局意味著老年人心理需求的不滿和移情。說對了真話也沒用,但是迫切需要重新找回精神的位置。作為父母,對孩子的免疫力其實很低。只要孩子對自己好壹點,很多怨氣就會消散,心軟了,就會想做點什麽來回饋孩子——算了,家裏會整潔壹點,就算不賺點錢——這樣,試圖把父母拉出龐氏騙局的機會就真的出現了。雖然這種做法的方向並不明確,家長可能想給妳壹些其他的反饋,但總的來說,成功的概率要比開門見山高很多。

本文討論僅限於心理學,具體案例請考慮多管齊下。

原創稿件須聯系作者授權,可分享給好友。

超年輕原創公安文學發布平臺

-關註id:超級發布者-

提交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