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追求西方的物質文明時,每壹種弊端都出現了,這提醒了我們民族傳統文化文明的價值。面對古人克己、善良、冷漠、心靈純潔等人生價值觀,會折射出我們今天極端功利主義對人心的束縛。極端的功利主義把人的心靈變成了物欲的“黑洞”。這個貪得無厭的“黑洞”是壹個無底洞,它不僅能汙染社會人群,腐蝕壹個國家,還能破壞人類心靈的安寧與和諧。使人煩躁、怨恨、煩惱痛苦、心灰意冷等等。
當我們再次渴望追求人類心靈的平和和諧之美時。研究中國傳統的人生價值觀和人生心態變得更加重要。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精華,有助於我們在追求現代生活價值和滿足生活欲望的過程中保持心理和諧。從而充分熱愛和享受生活。換句話說,既有物質文明,也有精神文明。
(壹)非必要的生活原則
孔子最早提出“無必然”的人格準則:“子爵斯,無心、無必然、無固、無我。”《論語·子涵》的意思是,壹個人不要主觀臆測,認為事情必然是這樣,而要自以為是。這種對個人意誌的約束和克制,不僅有助於人的有意和教養,還能使人的心理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保持穩定和諧的狀態。“不要做我”的境界就是讓人在受到挫折批評的時候不要堅持,可以主動調解自己,保持心理平衡。“不需要”的思想是通過自我心理調節,使人主動適應社會生活。這種思想在現代語言中是壹種積極的生活態度。
儒家所提倡的限制人的自由,或者說他告訴人們,對自由的需要(物欲、情欲、欲望、求知欲)的限制是很有價值的。在尊重客觀世界的條件下,壹個人的本分就是“守心養性,故須天道而死幼,修身以達,故天命也。”孟子全心全意
“老公開心舒服,心也舒服。人情,想長壽恨死,想安穩恨危險,想驕傲恨羞恥,想逃避恨工作。欲四物,除四害,則心安。”四欲在於勝理。妳贏得了治愈身體的理由,妳就活了壹輩子,活了壹輩子,妳就長壽了。“呂的《春秋》。合適的聲音
我們在理解儒家人生價值觀中的“寡欲”思想時,應該把它理解為對個人欲望的理性限制,而不是對個人欲望的否定。自我真正的價值和自由是學會適應它,適應它,改造它,同時更多地為自己所用,為社會服務。使他們在社會生活中始終保持心理和諧。
“以道制欲,則樂而不惑,欲忘道,則惑而不樂。”樂理
用理性的方法控制人的欲望,讓人們享受生活而不煩惱。人如果只追求欲望的滿足,而忽視了對欲望的限制,就會迷茫,就會不快樂。
人生價值的自我實現
儒家思想就是讓人們自覺遵守和踐行仁義禮義。仁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壹種友好關系。孔子說,“仁者愛人”。禮是社會生活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標準。"儀式被稱為制度節日."他們追求社會價值作為個人價值。在“自我否定”的過程中,實現了人內在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實現了人的自我價值。這應該說是積極的,有益於人們的社會生活。
儒家思想是以禮義來適應社會和自然。這是最高層次的自我價值的統壹。儒家給的規範是修身養性,才能達到仁。在尊重和服從社會的“儀式”中實現自我價值。在自我價值的形式中,自我並沒有丟失,而是社會化了。這種社會化的自我價值使人們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能夠聰明地發揮個人潛力,利用環境。這種運用和利用最能發揮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調動人的積極因素,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但是,他強調在實現自我的同時保持心理平衡。
伊壁鳩魯說:“幸福可以認為是沒有欲望的人和有欲望並被實現的人。”在儒家的人生價值觀中,它不是對欲望的否定,也不是完全從屬於欲望的功利主義。但在接受生命欲望這壹客觀事實的條件下,通過對客體的改造,我們可以創造新的生命,發揮內在能量,以實現自我為樂。在自我的人生價值中,既有個人成就的成分,也有社會價值的成分。作為真實自我的超越和升華,它的形式是通過對客體世界的改造來完成的。
這樣,自我價值包含了真正自我價值的全部能量,同時又與客體世界保持和諧,實現了儒家人生價值的最高境界“天人合壹”。在這裏,自我並沒有喪失,而是主體的“人”和客體的“天”高度統壹,“以壹個哲學家的姿態接受他的自我、生命、無數的社會生活和自然客觀現實”。在儒家的現實生活中,馬斯洛:人的潛能和價值的沖突、挫折和威脅都得到了解決。他們覺得“天”與“人”之間看似不可調和的鬥爭,不是鬥爭,而是愉快的合作。與現代社會的心理健康標準相比,儒家的人生價值體系更完全的個性化,對人類社會的認同更深。
在實現人生的過程中,他們看重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價值,還有他人的生命和成長。多麽充滿人性的社交啊!壹定會引導人成為更完美的人。“創造壹個尊重和贊美所有人性的世界。”人本主義心理學
身心和諧
身心是分離的。壹方面指的是形式,欲望和利益的需要都是從形式中衍生出來的;另壹方面指的是精神,禮義需求就是從精神中衍生出來的。儒家在理論上強調身心關系的統壹,在實踐上極力追求其整體性。
“欲望只有進氣沒有出氣,理智只有出氣沒有進氣。好的學者在進退之間作出判斷。”“所以,讀書人首先要知分,知分者,常和平,常欲得之。所要之物,自給自足,用之於安全之地。”呂坤:呻吟
儒家所追求的身心和諧的特征是:人通過自我完善達到身心和諧。這種身心的和諧,就是物與心、靈與肉、形與神、欲與義的滿足。屬於自己身體的滿足感,只有通過勞動,向著自然和社會進步才能獲得。而人的勞動能力,自然和社會能給某人的東西是有限的。這樣無限的欲望和有限的儀式產生了心理矛盾。儒家用“禮”通過自我反省來化解矛盾,這是壹種極好的方式。“儀式從哪裏開始?都說:人生而有欲,但不能有欲,更不能無所求。如果以量來分界限,他們就忍不住打起來了。打起來就亂,亂了就窮。先王恨亂,令禮義分之。為了培養人的欲望,給他們想要的東西,使他們的欲望不局限於事物,事物也不會屈服於他們。”兩人長時間黏在壹起是壹種禮貌。“《禮記》是人們追求身心和諧的方式。使社會中的每壹個人,無論貴賤老幼貧富,都在社會生活中有壹個適當的位置。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的條件出發,達到心理平衡,享受自己的快樂、幸福、人格和尊嚴。
"...願吃,願美,願安,願樂。”
這幅圖是安居樂業的和諧狀態。言歸正傳。我們今天想要的。中國古人的修身教育也是從內部制約人心,使人有意識地約束自己的行為和個人欲望,以此作為達到內心平和安定的手段。不是沒有原因的。
個人欲的理解是,“讀書人需先知分以養心,知分者常安,欲常得。”要的人自給自足,用在安全的地方。“儒家所追求的身心和諧,是欲望宣泄與控制的辯證統壹。這種身心的完美和諧,會讓人的內心得到滿足,也就是心理上有自豪感,有自信心,身體上有幸福感。所以儒家的這種思想有其合理性。
現代人本主義的代表馬斯洛也認為”。.....無節制的放縱和滿足也有其自身的危險後果.....要控制,要拖延,要限制,要放棄自己的訴求,要忍受挫折,要自律。只有對自律負責的人,我們才能說:隨心所欲!很有可能這是完全正確的。”馬斯洛:人的潛力和價值
“人性生來好利壞淫,適則生來爭賊淫亂,故必有博采眾長,禮義之道。然後,出於無奈,符合文理。荀子
可見儒家所追求的身心和諧。不僅僅是對人的本能欲望的抑制和否定來達到心理平衡。而是借助倫理道德,激發自我意識,通過求知、修身、養性——社會化的自我,在價值自我的最高層面(人格的深度)統壹身心。在遵守社會禮儀的條件下,人們在自己的實踐中尋求身心的和諧。
儒家的心性修養思想是壹個整體的價值目標,它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和身心的和諧。這些和諧思想深深植根於中國古代人民的心中。除了社會穩定和秩序穩定的要求,另壹個因素是對人生價值的理解。和諧是古人追求的最高人生價值。作為修行,是建立在個人道德修養上的。個人的意向和修養總是和個人的道德修養聯系在壹起的。正如《中庸》所說,“君子必修身,而思修身,不可輕忽親人。他想事不可不知人,想人不可不知天。”
所以儒家的心性修養思想,大多與道德修養有關。在對善與美的追求中,必須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高境界,也必須有人清心寡欲,與天分享人生經驗,道德的提高是以修養為基礎的。
綜上所述,儒家道德修養中的修養思想有其糟粕,但也有其積極的壹面,其中很多值得我們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