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天沒有茶則氏癥,三天沒有茶則氏癥."或者三兩個知己在茶館裏相聚,品著紅茶喝著綠茶,隨心所欲,讓清香阻隔了塵世的喧囂,味道才會寧靜淡泊。或者壹家人可以隨便坐坐,聊聊天。妳可以喝妳的鐵觀音,我可以喝我的金駿眉,淡淡的味道,悠閑的味道。或者壹個人坐著,隨意泡壹杯玫瑰花茶,看著玫瑰花在水中慢慢綻放,聞著茶霧中淡淡的花香,想想往事。
記得當時為了寫新詩,癡迷毛尖茶。閑來無事的時候,我總喜歡坐下來,手捧藝術茶杯,欣賞壹群綠衣少女在透明的杯子裏優雅地起舞,感受那種簡單到骨子裏的美。我也喜歡普洱,因為它的顏色細膩醇厚。我喜歡碧螺春,因為它是白色的,卷曲成蝸牛狀,顏色是銀綠色的,翠綠色的很誘人。我也迷戀過像雪壹樣銀的白茶。不說別的,就因為“白茶生於絕壁之間,與正規茶不同”;“有的人,不過四五個,活著的人,不過壹兩個。”這是世界上罕見的美景。.....至於茶的味道,我似乎從來沒有錯過。我只記得什麽樣的茶在水中升起的時候最美,什麽樣的杯子捧著的時候最美,茶杯上什麽樣的花最有茶色的詩意,什麽樣的茶名聽起來更優雅。
後來看了《茶經》,了解了茶葉的起源、制作和茶藝。我不敢相信,如此微小的綠茶精靈,還要經歷七八十攝氏度的高溫,在反復的搖、炒、揉、揉、曬中才能達到美、色、香、醇的“四絕”。紅茶是通過采摘、收集、揉撚、萎雕、發酵、幹燥和分類七個階段制成的。烏龍茶要經過采摘、晾曬、冷卻、搖青、晾曬、炒制、揉撚、復炒、復揉、幹燥後才能完成。還有紅茶、白茶、黃茶、花茶等。沒有壹片小葉子不經過幾次“揉搓”就能稱之為茶。
在火中幾波之後,茶葉失去了嬌嫩的樣子,留下了清香;雖然有香味,但壹定要在沸水中沖泡幾次,才能舒展開來,綻放美麗,透露芬芳,慢慢走向淡漠無味,最後歸於沈寂。壹小片茶葉,浸透了風霜雨雪的滄桑,也包裹了太多鮮為人知的痛苦和孤獨,從容坦蕩,美麗安穩。
我對茶有壹種敬畏感。
手裏拿著壹朵“碧螺春”,可以看到葉子細長,披著絨毛,銀白色和綠色的精靈在透明的杯中緩緩展開。她矜持矜持,美麗內斂,像傳說中的羅比少女款款而行,美艷而不妖嬈,美麗而不張揚。她仍然把半邊臉藏在她的吉他後面,壹副軟綿綿的狀態,讓人忽然生出壹些憐惜。我不忍直視,我不忍品嘗,生怕世俗的精神毀了她來之不易的芬芳。我常常和杯中的尤物無言以對,默默的讀著她光鮮背後的隱忍和艱辛。
泡壹盞鐵觀音,看著濃濃的蜻蜓在水裏開出墨綠色的花,把清澈的水浸成金黃色、橙黃色。取壹股淡淡的香味,壹股獨特的蘭花香馥郁持久,沁人心脾。難怪古人說“先聞聖妙香,後嘗甘露”。輕輕地喝壹小口,輕輕地轉動舌根。妳能感覺到茶湯醇厚,甘甜鮮爽,慢慢咽下去,甜甜的,有無窮的魅力。
鐵觀音有“七泡多香”之說。在壹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壹個安靜的月夜,坐下來慢慢地喝著酒,似乎在和壹個有著很深涵養的老人和哲學家交談。他會慢慢的給妳解釋壹片樹葉的滄桑,講人在草木間的故事,告訴妳茶有澀、香、濃、淡、苦的味道,就像人生的苦與甜。
隨著額頭的幾縷白發和人生的跌宕起伏,我對茶的欣賞不再停留在儀式感上,也不再刻意制造壹些情緒感受來喝茶。茶的味道,茶的湯色都不再挑剔。重要的是喝茶的時候心態平和,心情放松。茶成了我排解生活煩悶,創造詩意人生的知音。有空的時候,捧壹小碗南妮給妳各種情調;著急的時候,也可以用壹大碗粗瓷,比如春風,盡情地喝。
我喜歡看著老公用茶刀把做好的普洱茶餅壹個個打開,放在茶盤上,茶壺上,公平杯上,漏杯上,體面杯上。房間裏茶香縈繞,窗外微風搖曳。我們壹杯給妳,壹杯給我,壹句給東方,壹句給西方。從結婚時的花言巧語,到今天的琴瑟和諧,從風口10多平米的小房子到100多平米的冬暖夏涼的大房子,從上班第壹個月工資買的自行車到現在的私家車。雖然瑣碎,但也溫暖了心肺。
每次喝茶前,老公總是先倒壺,暖杯,用開水慢慢洗茶,然後把第壹口茶裏的陳味倒掉,把茶拉長,等開水倒掉第二口茶,我才開始品。老公說,不管喝什麽茶,只有靜下心來,才能體會茶在跌宕起伏中的從容,才能品味茶的清香與美好。
人生不就是壹杯茶嗎?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展示那些耀眼的、表面的美,追求與眾不同的情懷和個性。隨著年齡的增長,海浪在水中翻滾了幾次,我們慢慢平靜下來。愛情、事業、婚姻都從表面的繁華中褪去。壹些沈甸甸的人生經歷被積累儲存起來,慢慢發酵成生活中芬芳的資本。即使失意,也像茶裏的雜氣,被壹泡清水沖走,剩下的是平淡而芬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