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要註重人與自然的契合。中醫經典《黃帝內經》首次提出了“天人相應”的概念。指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也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之壹,人體的生理活動受自然界的影響而不斷調整和適應。壹年四季的寒、熱、涼的變化是由壹年的陰陽盛衰形成的。因為四季陰陽變化,有夏長、秋長、冬藏的生物發育規律。
自然界的復雜變化必然會影響到人體的方方面面。根據中醫理論,天空中有三個陰三陽、六氣和五行,人體在運動中也有三個陰三陽、六氣和五行。自然氣候的變化直接影響著陰陽、六氣、五行的運動,而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則依賴於六經五臟氣的協調。
自然界陰陽五行的運動,對應的是人體五臟六經的氣的運動。人與自然是壹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人類的生命活動與自然密切相關。可見,人必須適應自然界的各種變化。這樣才能順應自然,達到人體與自然環境的統壹,保持健康。這是保健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
祖國傳統養生理論在相應的天人合壹整體觀指導下,認為人體的壹切生命活動都必須符合四時陰陽消長和二十四節氣轉換替代的客觀規律。
壹年四季,春夏陽光明媚,秋冬陰天。自然節氣也隨著氣候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夏天生長,秋天收獲,冬天儲藏。因此,在春天的,人們應該順其自然地維護陽氣;秋冬也要保養殷琦,所以有“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說法。這就要求人們根據四季的變化,對自己的精神活動、日常作息、飲食五味進行適當的調整。在作息時間上,也要順應四季的變化,做到“起居有規律”,春夏“晚臥早起”,秋季“早臥早起”,冬季“早臥晚起”。在飲食的五味中,攝入要更有規律,過饑、過飽或偏食都會傷害臟腑,影響健康。
2.養生需要形神統壹,這是中醫養生的另壹個概念,主要目的是加強身體鍛煉和心理調節的統壹。所謂形式,是指整個人體的外在表現,是物質基礎;所謂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和生命活動的內在表現,是壹種功能性的作用。上帝是形式的主人,形式離不開上帝。神是壹切生命活動的主宰,既能協調臟腑氣血陰陽的變化,維持人體內環境的平衡,又能調節臟腑等組織主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緩沖外界因素引起的情緒刺激,從而維持人體與外界環境的平衡。
神生於形,神不生於形。上帝是形式的產物,形式是上帝的基礎。從病理上講,形體的病理變化會導致精神的異常,精神的變化也會影響形體生理功能的變化。形與神相互依存,相互制約,體現了人體的整體辯證關系。
《黃帝內經》明確提出了“形神俱和”的思想。比如蘇文古田文珍說“形神俱和,可以完壹生,百歲而去”,提出要用外邪(避邪時)養形,用內氣補神(淡泊虛無與氣)中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而養生的具體方法多種多樣,但總結起來,其實有“保形”和“保神”兩種:
“形修”主要是指臟腑、氣血、津液、四肢、五官、九竅的修養,“形為神府”,所以只有形完備,才能產生正常的精神。健身的具體內容非常廣泛。所有的養生之道,如調整飲食、節省作息、謹慎生活、避寒避熱,以及體育鍛煉、氣功等健身運動,大都是強身健體的重要內容。“養”必須適應四季陰陽消長和二十四節氣的轉換替代。
“養神”主要是指穩定情緒,調整精神。“養神”受四季陰陽消長和二十四節氣轉換替代的影響。中醫認為,人的精神和情感的變化是人的生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壹般情況下,“精神”是身體對各種外界刺激的“反應性反應”。它不僅反映了生命過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動,而且可以增強體質,抵抗疾病,延年益壽。但是,如果情緒波動過於劇烈或持續時間過長,就會傷害五臟,影響人體的氣血陰陽,導致多種疾病。
上帝不能離開形式,但如果形式中沒有上帝,生命就結束了。形神統壹,養生只有“形神兼備”、“形神兼備”,才能維持生命的健康長壽。
3.養生追求動態平衡中醫認為,人的生命活動是在內外環境的影響下,由各種因素相互作用而維持的動態的、相對平衡的過程。內環境包括人體器官的功能狀態、精神和心理狀態等。外部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地域、氣候)和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失衡會導致器質性和功能性疾病。
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都是以動態的方式進行的,通過調整達到“平等”。中醫養生非常重視陰陽、氣血、臟腑的動態平衡,認為平衡可以達到祛病強身、延年益壽的目的,所以養生追求平衡或和諧。
①平衡陰陽是中醫最重要的概念。所謂陽,……壹般是指活躍的、上升的、多動的、或功能性的;辛指的是陰,壹壹縷指的是平靜,衰退,功能衰減,或者有機方面。陰陽有相互消長、相互轉化的關系,相互對立、相互制約。所謂陰陽協調,就是讓陰陽平衡穩定。‘壹’是指身體本身各部分正常生理功能的動態平衡;二是指身體機能與自然界物質交換的相對平衡。對此,《黃帝內經》早就指出:“陰平陽為密,氣為治;陰陽相分,精絕。”意思是只有陰陽平和隱秘,精神才能活得不亂。如果陰陽分離,人的精氣就會耗盡。這是對人體生理和病理的高度概括,說明調和陰陽對維護人體健康和預防疾病具有重要意義。人體陰陽平衡是健康長壽、養生祛病的前提。人體陰陽平衡是動態的,人體才能保持健康穩定的狀態。
②氣血平衡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能生血,血能化氣裹氣,兩者相輔相成。氣血平衡失調,就會出現氣血凝滯、衰竭等病理變化,導致臟腑經絡功能失調。因此,維持氣血的正常代謝和循環是維持健康的必要條件,調節氣血使之平衡已成為防治疾病的重要方法。
(3)臟腑平衡人體復雜的生命活動受五臟支配,是臟腑功能的綜合反映。必須協調臟腑的生理功能,使之成為壹個有機的整體。“所有的十二名軍官。妳們不能失去對方,所以妳負責的時候才能安全,妳健康的時候才能長壽。天下不危,以為天下昌盛。”(《蘇文靈蘭秘典》)也就是說,如果人體的五臟在心臟的指揮下相互配合,就能長壽。可見養生必須保持人體器官(尤其是心、肝、脾、肺、腎)的壹切功能和活動正常。維持人體臟腑的健康功能和正常活動,壹是保持五臟與外界環境相適應;二是使五臟六腑瀉下,三是應用中醫五行學說規律,及時糾正腑實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