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至日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之壹,也是古代民間“四季八節”中的壹個節日。自古以來,至日就有祭神祭祖的習俗。“天地是生命之本;祖先是人類的基礎。”天地是生命之本,祖先是做人之本,祭祖是傳承孝道的習俗。此外,夏季至日上還有“避夏躲”、“清場”等民俗。
夏季至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二十四節氣”最初是由北鬥的鬥柄確定的,鬥指正午,也就是夏季的至日。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用“恒氣”的方法劃分的,即每個節氣對應地球在黃道上每運行15所到達的某個位置,夏季至日點是太陽在黃道上運行到90度時。從黃道平面上看,太陽位於金牛座、雙子座和巨蟹座的背景上。夏季至日是壹年中太陽最北的壹天,是太陽向北運行的頂點,是北半球日照最長的壹天,也是超過黑夜時間最多的壹天。而各地的長日則呈現由北向南遞減的趨勢。這是因為地球自轉軸傾斜造成的晝長夜短,越接近兩級越明顯。在夏季至日的這壹天,除了南極圈的南極點和極夜區,整個地球上所有地方的日出方向都是從東北方向開始,在西北方向落下。夏季至日是太陽在壹年中最北的壹天,是太陽向北運行的極限。在這壹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多,幾乎是南半球的兩倍。經過夏季的至日、北回歸線及其北部地區,正午太陽高度角也開始日益減小。
在夏季的至日,太陽在地面上的直射位置達到壹年中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到北回歸線,北回歸線自西向東穿過中國的雲南、廣西、廣東和臺灣省。這四個省區都是太陽在天中間,日影最短,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地區,也就是古人說的“日長,影短,甚至極處。”同時,對於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來說,夏季至日也是壹年中中午最高的壹天。此時,南半球正處於隆冬。比如海南海口的日長是13小時多壹點,杭州是14小時,北京大概是15小時,黑龍江漠河可以達到17小時多。北極圈以北,太陽全天都在地平線以上,是北半球最寬的壹天。
夏季的至日是太陽的轉折點。過了這壹天就回去了,陽光直射點從北回歸線(北緯23° 26 '開始南移,北半球的白晝壹天天變短。對於北回歸線(北緯23° 26 '及其以北地區,夏季至日過後,正午太陽高度開始逐日降低。夏季是北半球日照時間最長的季節,北極圈內會出現極端的日子,壹整天太陽都不會落下。1~3年7月,地球將運行到其軌道的最遠點。夏季至日是太陽位於天空最高位置的壹天。有壹句民間諺語說“夏天的至日是多雲的”。其實嚴格來說,“節氣”反映的是季節、物候、氣候變化的規律,而“陰陽五行”屬於“支”的範疇,“陰陽”的消長是以“支”為基礎的。夏季至日在盛夏,也就是中午,屬於太陽。毫無疑問,太陽照耀在夏季的至日上,但太陽照耀的日子不壹定是在午後。太陽照耀的具體日子是根據幹支計算的。盡管夏季至日白天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它並不是壹年中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此時還在繼續保存,沒有達到最大時間。俗話說“三伏天熱”。真正的高溫天氣是公歷7月中旬到8月中旬(立秋前後),全國各地氣溫最高。
夏天,室外陽氣充沛。夏至日後,陽極為陰,陰在其中。因此,夏季至日過後,飲食應以清熱解暑、刺激食欲為目的。所以要多吃點苦的食物,補壹補。《魯春秋》指出:“無食則濃而厚,無酒則重而味濃。”唐代的孫思邈主張人要“凡事以甘淡為輕,大麥曲、粳米為佳”,並說:“善於養生的人,往往需要少吃肉,多吃米”。在強調飲食進補的同時,不要太鹹也不要太甜,多吃能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
俗話說“飯不香吃姜”,“冬吃蘿蔔夏吃姜”,“早上三片姜不如喝參雞湯”,都是對生姜營養價值和醫療作用的精辟概括。夏季炎熱,多數人食欲不振,生姜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利於防暑避暑。還有壹種說法是“壹個人離不開生姜壹百天”。夏季萬物生長,陽極為陰,心旺腎衰。因此,適當進補對男性性功能的保護和促進是非常有益的。
夏季至日過後,氣溫逐漸升高,出汗量也會增加,所以人體需要大量的水。對此,也可以調整飲食,比如喝綠豆湯,淡鹽水。需要註意的是,不能多喝綠豆湯,更不能當水喝。寒性體質和體質虛弱的人也不適合喝綠豆湯。
以上就是從飲食上註意保健,精神上也要註意調養。夏天屬火,對應五臟之心。因此,夏季至日後,重要的是培養心臟。夏季炎熱,常常使人心煩意亂,而煩惱更熱,可影響人體的功能活動,從而產生許多不良的精神影響。俗話說“心安自然涼”,因此,要善於調整,多靜坐,排除心中雜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