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大多數人對中醫養生的概念知之甚少,導致在養生過程中出現壹些誤區。對此,龔將為大家詳細講解中醫養生的誤區。
誤區壹:養生是老年人的事。
說起養生,很多人認為養生是為了長壽,這是老年人的事。其實,保健壹定不能等到中老年階段才開始重視,而應該從青年時期就開始重視。養生在於調和陰陽,達到陰陽之秘,提高心理調節能力,保持健康。對於任何年齡段的人來說,養生都是必要的壹課。
專家表示,年輕人的壓力比老年人更大,70%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近80%的成年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焦慮、易怒和疲勞。
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例子,年輕人自以為很強,喜歡熬夜做自己想做的事。身體不適的時候,也要堅持“小傷”。長此以往,必然導致五臟精氣虧損或氣血陰陽失調,導致精氣不足,如肝郁脾虛、肝陽上亢、氣虛血瘀等,進而引發高血壓、糖尿病、腦梗塞、冠心病等疾病。
專家在此提醒,年輕人應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如規律作息、日常鍛煉、健康飲食等。,並把健康的生活方式融入他們的生活,確保他們能以健康的身心投入工作。
誤區二:中醫就是吃中藥。
很多人認為看中醫就是吃中藥,這並不完全正確。吃中藥只是中醫防病治病內容的壹部分。對於中醫來說,講究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
中醫的核心不是吃中藥,而是通過辨證來決定吃中藥還是通過針灸、推拿、艾灸等自然療法來防治疾病。或者調整心情,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據專家介紹,中醫養生強調“未病先防”的理念,是通過養神、調節飲食、鍛煉身體、慎行房事、適寒溫等多種方法,達到保健防病目的的綜合性養生方法。
西醫把身體當成機器,有些部分損壞了,就更換修復。中醫把身體和精神看作壹個整體,陰陽對立,相互依存。所以中醫在防病治病的時候,是通過讓身體恢復到氣血陰陽動態平衡的狀態來緩解不適的。
除了中藥內服外,還有針灸、艾灸、外敷藥物、穴位按摩、藥浴、食療、心理治療等。
誤區三:稍有不適就吃藥。
很多人覺得有點不舒服就吃藥,認為藥越貴越好,劑量越大效果越好。專家提醒,這些誤區對身體傷害很大,所以用藥要對癥,要根據病情使用。
病後不要盲目用藥。首先明確診斷,然後壹定要看清楚藥物的禁忌癥。不要同時服用禁忌癥的藥物。有必要區分成人和兒童在用藥上的差異。有些大人是禁止給孩子用藥的,壹定不能亂用藥。不要盲目聽信廣告,要根據診斷和醫囑服藥。
身體有些輕微不適,不要急著吃藥。因為頻繁用藥會降低身體自身的修復能力;“是三分毒”,有些藥物有副作用;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也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正常情況下,人體有很強的自我恢復能力。在家裏了解壹些中醫保養知識,勞逸結合,適量運動,情緒調節,飲食治療,可以防患於未然,即使稍有不適,也可以調理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