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研究制定《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戴濤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看病貴的重要原因是創新藥物和高端醫療儀器設備主要依賴進口,未來需要加大創新藥物和儀器設備的研發力度;要改變過去強調醫療而忽視預防保健的以醫療為中心的服務模式,轉向以健康為中心,實現從“被動醫療”到“主動健康”的轉變。
談到2020年和2030年健康中國的規劃關註點有何異同,戴濤告訴記者,經過這麽多年的改革開放,醫學科技創新已經從“跟跑”轉變為“跟跑”和“引領”並行。“圍繞建設健康中國的需求,加快實施國家健康保障工程,加強重大疾病防控、精準醫學和轉化醫學研究,轉變醫療衛生服務方式。他強調。
“到2030年,醫療衛生科技創新對保障人民健康、促進衛生事業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更加突出,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的作用更加突出。醫療健康科技創新實力進入世界創新型國家前列,提前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戴濤說。
精準醫療和生物治療是重點發展方向。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健康科學中心主任詹表示,精準醫學就是應用現代基因技術、分子影像技術和生物信息技術,結合患者的生活環境和臨床數據,實現精準的治療和診斷,制定個性化的疾病防治方案。其本質是通過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先進的醫學技術,對大樣本人群和特定疾病類型進行生物標誌物的分析、識別、驗證和應用,從而準確找出疾病的病因和治療靶點,對疾病的不同狀態和過程進行準確分類,最終達到對疾病和特定患者進行個性化、精準化治療的目的,提高疾病診療的效益。
他強調,精準醫療的重點不是“醫療”,而是“精準”。精準醫學更註重“病”的深層特征和“藥”的高度準確性;是在對人、病、藥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形成的高水平醫療技術。
生物治療包括免疫治療和基因治療。對此,強調要抓住生物技術與醫學領域融合創新的戰略機遇,推動生物治療前沿技術在醫療衛生領域取得重大原創性突破,創新臨床治療技術和方法,提高臨床治療水平。
慢性病機會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士諸宸給出的數字描述是,中國主要健康指標達到世界發達國家水平,半數以上城鄉達到國家健康城市(鎮)標準,50%的人具備健康素養,慢性病過早死亡率降低1/3,基本實現健康覆蓋。總之,健康中國的基本內涵應該包括三個方面:健康的環境、健康的公民、健康的覆蓋面,這是壹個大健康概念。
“慢性病的預防和控制已經成為衛生領域越來越重要的問題,因為所有遺留的問題都是長期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要想取得突破性進展,必須從基礎研究入手。”慢性病防治專家周曉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如:個體發育與分化機制研究、組織器官再生機制研究、衰老控制研究、腦科學與認知神經科學研究、健康與醫療大數據挖掘、新型基因操縱技術等。
中醫藥創新
健康中國2030,中醫藥創新發展也備受期待。在從“被動醫療”模式向“主動保健”模式轉變的過程中,以中醫保健防病理論為基礎,有望開發出壹批可推廣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保健方法和技術,以及壹系列功能因子明確、保健功能確切的大健康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