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忙、壓力大、有自我追求都不是問題。問題是,人在忙的時候,很少審視自己的身心。註意力不集中的結果,身體長期疲勞拉伸,長期坐臥,缺乏運動;呼吸不規則、急促或不規則;內心焦慮煩惱,容易生氣難過。這些會慢慢消磨身體的活力,久而久之變得虛弱;因果合而為壹,E來則散。
如何緩解甚至消除這些生理和心理壓力?下面就列舉壹些我接觸過的養生方法,拿其中的壹兩個來說說如何讓自己的身心安全。
下面是我學到的壹些養生方法,從身心的角度來說基本都是壹樣的:
練習:五禽戲(華佗創造)、郭林養生操、太極傳朝聖(不要笑,藏傳佛教徒壹步壹個腳印磕頭,行萬裏路)。這是壹種健身清心的方法。它的身體是健康的,它的心是真誠的,它的頭腦是平靜的。我聽過很多每天上萬次,堅持幾個月到幾年最終治愈癌癥的例子)
中醫:艾灸、針灸(疏通人體經絡,活血行氣)
冥想(使身心共同冥想的方法):冥想、呼吸、四念、瑜伽冥想。
安心:虔誠祈禱,念佛名如南阿彌陀佛,誦六字大明咒,誦聖母經,學佛觀諸法空。
其他:品茶、國畫、書法、音樂療法、釣魚、養殖花草。
以太極點就是壹個例子。大師說,太極的本質不在於動作是否標準,而在於妳是否能放松,是否感到舒服,是否能全神貫註。當妳打太極時,妳的肌肉放松,妳的呼吸很好,均勻,溫和而悠長。只有少數肌肉在最初的訓練中感到放松,其他的還在平時的那套,長時間拉伸。
所謂肌群,就是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肌肉長期處於緊張狀態。我們身體的很多肌肉不是主動控制的,而是大腦無意識控制的。大腦可以熟練地使肌肉緊張來完成相關動作,但大腦不壹定擅長放松肌肉。反而會讓肌肉保持日常固定的狀態。舉個例子,我們的手大部分時間都是可以閑著的,但往往有些人即使手閑著也還是會握緊拳頭。更不用說很多我們不自覺控制的腰頸椎肌肉了。
妳所需要的是通過練習太極拳有意識地放松妳的肌肉。剛開始的時候,只有部分肌肉可以主動放松。練久了,可以感受到身體放松的地方越來越多。那麽,打太極拳不僅能讓妳感到放松,還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意無意地放松不必要的緊張肌肉。最終可以達到壹種放松無處不在,無處不在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身體往往處於安靜自然的狀態,不容易疲勞。即使感覺很累,也能很快恢復。如果有疾病,身體在放松的狀態下更容易調動自己的治愈能力來抵抗邪惡的力量。就這樣,師傅已經幫助很多人治好了醫院治不了的各種奇怪的內科疾病(內分泌、痛經、月經不調、腰椎間盤、癌癥、幹燥癥)。。。)
以上很好理解,就算沒經歷過,聽聽還是有道理的。但是安心不是那麽容易理解的。
我們經常看很多雞湯,時不時被勸忘記它,放下它,放下它。馬老師也在510上說過,婚姻最好的算法就是算了。算了,好嗎?我們真的能忘記嗎?老公背著我偷偷給了前妻20萬。妳認為我應該忘記它嗎?!身體的某個部位壹直有點痛,好像有針戳過壹樣。妳叫我不要難過放下?今年業績被差評,領導SB卻什麽都不知道,關系到我的遠大前程和家庭幸福。妳為什麽不叫我算了?對不起,我真的做不到。
不是不可能,只是沒辦法找到。有方法可以讓妳的心放開,而且這些方法不是雞湯,它們是系統的,完整的。任何遵循這些方法的人都可以度過難關。
讓身體靜下來修行,然後讓心靜下來修行。訓練頭腦是壹個純粹的思維過程,有點像學習文化知識。從幼兒園數數到大學學習微積分和線性代數,整個過程就是壹個大腦思考的過程。練習冥想的方法也是從學習“計數”到最後學習“微積分線性代數”。
每當談到這個話題,我都覺得有點尷尬,不知道從何說起。我們從小就在學習數學,所以上了大學就知道怎麽學習微積分了。但是就心智訓練而言,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幼兒園剛畢業。怎樣才能學會練習心中的“微積分”?這個話題很大,內容很多,門派很多,值得寫壹系列文章來闡述。
禪修、打坐、學佛都屬於這壹類。雖然深入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但初學者只要努力,馬上就能感受到顯著的效果。我自己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在我自己練習這些方法的過程中,雖然我練習的時間不長,但是我已經達到了身心極大的平靜,我之前的抑郁和焦慮都得到了很大的緩解,而且還會繼續改善,尤其是失眠的問題幾乎消失了,不再需要依賴安定等精神類藥物。
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貪婪而釋懷。如果演出被惡評,妳可以嘗試辯解,但至少不要生氣,讓身體受罪;除此之外,就是貪財,自私自利。不貪心就不會生氣。但不貪不代表不打,但打還是要打,就是打不要生氣,不要傷到自己。好吧,我已經明白原因了,但還是做不到。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時刻保持壹顆自覺的心,時刻練習觀察自己內心的變化,思想的起起落落,時刻觀察自己是否有憤怒、貪婪、慈悲、慈善之心。久而久之,那顆有意識的心可以幫助我們控制自己的情緒。壹開始我壹天都沒覺得生氣(於是和老婆和好了)。慢慢的,妳可以更快的感覺到生氣,從壹天到壹小時壹分鐘,甚至最後生氣的想法都可以壹起撲滅,甚至永遠不生氣。
所以修行心的壹個方法,就是時時保持覺知,呼吸是否被擾亂,情緒是否波動,思緒是否滿天飛。如果它飛了,就把它帶回去。怎麽拿回來就是覺知當下,吃的時候吃,走的時候走,念經的時候念經,拜的時候拜。如果吃飯的時候沒有吃好,工作的時候還想著要做什麽,那麽吃飯的時候就無法安心,內心也無法寧靜。
佛教有壹套理論,就是要觀察五蘊皆空,行無常,法皆空。要認識到我們所追求的壹切都是空虛無常的,這樣我們就不會貪得無厭,自尋煩惱。為什麽萬物皆空無常,很多佛經裏都有詳細的解釋。佛經上也說眾生皆苦,得不到苦,得了怕失去苦,得了也失去苦。說白了,比如錢是個好東西,但是沒錢的人賺不到。有錢就怕變窮(這大概是中產階級的焦慮),從有錢到沒錢會變得更苦,不管有錢沒錢。但錢只是壹串數字,活著的時候帶不來,死了也帶不來;所謂的尊嚴、成功、榮譽,不過是別人對自己的稱呼,無非是導致自己的情感感受發生變化;食物也有點改變舌頭的感覺。吃到肚子裏也是壹樣的。吃多了還會造成腸胃不適和肝腎代謝壓力(所以佛教奉行素食主義,吃自助餐對自身身體是壹種浪費);房價太高,房子太小,生活太不方便。這些抱怨其實心裏都是苦的。所有的苦都是心裏的苦,只是心裏的壹種感覺。所以,都是空的。既然是空的,那就無所謂有沒有,無所謂有錢沒有,無所謂有沒有痛苦。(這是佛教理論,我知道妳再也受不了了...)在《心經》中說,要打破六業,看透生死,把自己從業障之輪的六大司中解脫出來,這應該是心境平和的極致。
綜上所述,修行的方法就是觀察自己的心,覺察當下,觀察壹切法的空性,與人為善(所以馬老師鼓勵我們做公益,佛教徒鼓勵無為(wèi)布施)。這些方法需要時不時的練習鞏固,就像做操壹樣,漸漸的心就變了。
身心兩者缺壹不可,就像人的兩條腿,妳不可能單腿走路。心不靜,則身不能靜;身體不安靜,心也靜不下來。
太極雖然打,但最直接的是靜下心來。但是在靜下心來的過程中,也要感受到安心的感覺,所以太極也是壹種心靈的修行。
佛教說,我們應該拋開妄想和自我依戀。在修行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修行方法就是打坐。所以,修行的主要目的是修心,但同時也是修身養性,修心平氣和。
我們很忙,怎麽會有那麽多時間練習養生呢?特別是還有很多人生價值要實現。如果什麽都不做,什麽都不做,那做人還有什麽意義?
的確,剛開始練習這些方法要花很多時間。但是這些方法應該成為我們生活方式的壹部分,而不是花時間去實踐。比如打太極放松身體。除了打太極,吃飯的時候也要放松身體。剛開始的時候,妳需要專心練習太極拳,感受身體放松的感覺,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把握這種放松的感覺,漸漸的就不用花時間打太極了。
同樣的精神調整,壹開始要花壹些時間去觀察我們的心,學習覺察的方法,花很多時間在禪定上。慢慢把覺察變成壹種習慣,隨時隨地觀察自己的呼吸,覺察當下。當這些平和的心態成為我們自身的壹部分,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好處。不會再有對自己的擔憂,不會再有抑郁、焦慮、失眠;周圍的人會覺得我們平和,容易溝通,願意和我們做朋友,願意互相幫助。
靜有不同的層次,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方法。
同樣,求身靜,太極是動中取靜,禪定是不動中取靜。但是,如果有人打坐時坐不住,總是感覺不舒服,思緒飄忽,那麽他可能暫時不適合打坐(根本原因是他的心不平靜,所以身體不平靜)。先學佛,打太極比較合適。
心態平和也是如此,可以讓身體放松,停止思考,停止呼吸。還有壹種說法是,當主導思想停止時,大腦深處可能會有細微的想法。這個時候,有些人會看到光,看到自己的靈魂出竅,因為從來沒有這麽安靜過,所以從來沒有看到過。所以我會聽到有人說他打坐的時候看到了神仙菩薩!稍微安靜壹點,就是連這些細微的想法都沒有了,真的是空蕩蕩的,什麽都沒有了。普通人練禪,直到主導思想停止,呼吸平緩甚至停止。後壹種境界多為修道士、苦行僧等專註修行者所追求。
最後祝各位僧人、道友、拳友、茶友等。,繼續堅持養生之路,在生命的每壹刻都保持身心安全的狀態。讓身體更健康,事業更順利,婚姻更幸福,家庭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