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國功夫中的“氣”是從拳法諺語“內練壹口氣,骨練皮同處”看出來的。在傳統的功夫訓練理論中,內外兼修。長拳講究八法,即“手眼身動與精神力量”,南拳講究“內練心神,外練手眼身腰馬”,八卦掌講究“外練手眼身動,內練心神”,都體現了外訓與內訓相結合的思想。外部訓練是形體訓練,即由外部肢體和完成的動作組成的“形”,是外在表現。但更重要的是內功,也就是練氣。功夫練氣體現的是五臟六腑的訓練。長拳的技法要求“氣要沈”,即氣要沈入腹部。由於長拳結構復雜,起伏快,力量大,決定了長拳強度大,對氧氣的需求量大。如果妳不善於掌握和運用“沈丹天”的腹式呼吸法,很容易使氣血上湧,使氣息在胸中遊動。氣往上走,就會內空,氣短、氣短、缺氧、力量不足、頭暈、惡心、面色蒼白、紊亂、難以持久,運動的平衡就會被破壞。所以運動時壹定要用腹式呼吸,善於“儲氣”,這樣才能長期運動,保持運動的平衡。南拳講究“沈氣填腹”、“吆喝”。沈氣壯腹就是讓臀部收斂,腹肌參與收縮,與“脫肩肩塊”和“直圓胸”融為壹體,屏氣蓄力。在南拳演練中註重發聲和吼叫,是指通過合理發聲,壹能助拳,即氣勢;第二,幫助原力;第三,幫助形象;第四,幫助排除體內殘留的氣體,以體現“身強體壯”的特點。太極拳講究“胸闊腹實”和“顯腹”。它采用傳統經絡理論,拳姿采用螺旋纏繞伸縮旋轉法。要求以腰部為軸心,內氣發源於丹田,通過蜿蜒運動到達任督二脈,分布於全身,達到運氣運化的局面。八卦掌三病之壹是“憋氣”,容易造成氣血不和。八卦掌“十要”中第二重要的是要有“氣”,氣就是呼吸。“腹為氣之根,氣如雲。”八卦掌移動時,必須使用腹式呼吸。腹部像空中的雲,慢慢調整氣息,不允許吸氣,不允許喊叫。各種拳法都把運氣和動作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不僅是為了讓動作更輕松,也是為了通過呼吸系統鍛煉循環系統和其他內臟。戚繼光在姬曉的新書中寫明“每個士兵平時都要學會跑步,做到壹次跑壹裏,不喘粗氣”,意思是這樣可以“練足勁”,但實際上他練的是“筋骨皮”和“氣”。力量是功夫中獨壹無二的東西。所謂力量,即在人的思想意識指導下,在氣的催促下,通過人體骨骼、杠桿、肌肉的收縮所表現出來的壹種特殊力量,不同於現代運動中的“爆發力”,也表達了西方健美操的柔軟。因為有了力量,武術的技法和招式就表現出了壹定的威力,攻防特點得以展現,套路的壹致性和可變性得以展現。在王宗嶽的《太極拳論》中,李晶被視為“神”的先決條件,可見李晶在功夫中的重要性。但是,力量的產生離不開氣(精、氣、神)。雖然南拳的力量分為短力、長力、彈跳力和爆發力,但總的來說,剛勁和力量是南拳的共同特點。南拳的發力強調發力前要有壹個屏氣蓄力的過程,通過屏氣達到內緊(意識)外松(肌肉);通過呼氣,我們可以用氣體推動力量,提高發力和爆發力的速度。形意拳講究氣勢的銜接,就是每壹個動作,每壹個趨勢都要貫穿其中,做到勢斷勁連。需要蓄力時吸氣,發力時吐氣,用氣輔助,達到氣與力的結合。八卦掌講究“十要”。第壹,應該是意向性的,即要用意識指導行動,用精神活動指導肉體活動,把意識投入到行動的攻防、力與意之中,做到以意引神,以力合神,即意、氣、力的結合。八極拳講究“松肩降氣”。運動時如果不能松肩,氣就很難下沈,就會造成聳肩縮頸飄,限制了上肢的快速動作,同時會使重心上升,基礎不穩,力量難以滲透。八極拳常以吐氣發聲,以氣催勁。腳壹抖就有“哈”的聲音助力。震腳是外力,吹氣是八極拳特有的運氣法。兩者要有機結合,體現實力和內外壹體的統壹。少林拳把思想比作心臟,“心生勇氣”,“心必隨形”,“心與誌合,誌與氣合,氣與力合”。少林拳譜上說:“法為拳,勁為氣,練氣動作,呼之以發,氣之以收,力出於氣,運貴於緩,氣貴於急,氣為先,力為後。”平時用聲音加油,用聲音督促。傳統美學認為,美離不開氣,氣是美的本源,世間萬物和人都是陰陽相互作用產生的。生命也離不開“氣”,氣是生命的本源。所以美在生活中,生活就是美。傳統美學思想以和諧發展為美,以生機勃勃的充分表現為美。中國功夫註重內在的氣的修煉,從完善人類的“小宇宙”到認識和肯定萬物的根源和生命,與中國古典美學“元氣論”有著密切的聯系。歷代拳手都是通過內功修煉氣來達到“元氣滿滿”,精神旺盛,體魄強健,動作敏捷,力量飽滿,從而表現出生機與飽滿,這是對人的生命活動的肯定,體現了生命之美。功夫講究“練氣”,不僅包括元氣的培養,還包括人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它非常重視人類生活的基礎。氣是生命力的源泉,氣是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