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思政課傳統課堂教學有哪些弊端?

思政課傳統課堂教學有哪些弊端?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師生間的有效溝通是課堂有效教學的重要保證。無效的溝通會導致教育目標難以實現,不當的溝通必然導致師生關系的不和諧。師生交往中的問題主要是師生關系、教育理念和方法、教學方法和交往方式的不和諧造成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更新觀念,以學生為中心,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克服溝通障礙,提高溝通能力,加強教學交流,因人而異,增加交流的靈活性,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師生思想政治溝通,原因,對策

壹,思想政治課中的溝通問題

教育是師生交流的過程,與學生的交流密不可分。如何與學生溝通決定著教育教學的成敗,每壹次無效的溝通都可能阻礙教育教學。師生間的有效溝通對培養學生健康豐富的人格,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幫助學生學好知識,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和智慧,增進師生間的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增加師生交流機會,在實踐中不斷創造有效的師生交流方式,有利於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激發學生對知識的熱情和創造力,培養學生勇於擔當的精神和實踐能力。有效的交流有利於克服學生學習過程的局限性,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1]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於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思想政治課中的溝通問題是不可避免的。

(壹)不當溝通導致師生關系不和諧

在平時的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壹種現象:老師在熱情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卻不感興趣。教師經常會面臨學生的抵觸情緒,學習動力低下,註意力不集中,厭學,甚至直接反對。傳統教學主要采用“誘導學習動機-感知知識-理解知識-應用知識-檢查反饋”的模式,力求讓學生盡快掌握知識。但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這種模式演變成了“填鴨式”教學。在教學中,片面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過程枯燥乏味,按操作程序機械套用,學生被動接受灌輸。再者,學生自古受師道尊嚴觀念影響,從交往角度看,師生交往存在困難。比如在語言交際中,教師在課堂上有話語權,對學生進行主觀評價;在肢體語言的交流中,教師往往會不當使用肢體語言,容易向學生透露自己的負面情緒,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或者說,教師很容易通過肢體語言表現出對某個學生的關心,而忽略了其他學生的心理和情緒,這就很容易導致學生極其反感的課堂教學的公平性。再次,師生之間往往存在情感交流缺位的現象。師生之間的交流基本局限於課堂教學中客觀事件的交流,而缺乏情感、信仰、價值觀、態度、道德等情感領域的深入溝通和交流。

(二)溝通不力,難以實現教育目標。

在思政課教學中,學生考試成績好,但只停留在表面語言上,思想行為卻大相徑庭,往往表裏不壹,這是壹個普遍現象;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了所謂的加強行為訓練的主動開放教學,但眾所周知,還是“為活動而主動,為開放而開放”。[2]學生長期受這種灌輸形成了壹些理想主義的道德認識,可以應付考試,但對提高行為品質作用不大。除了傳統教學模式的種種缺點和不足之外,思想政治課師生溝通的障礙更為突出。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思想政治課教師大多進行“照章辦事”的教學,教學過程變得生硬灌輸。老師講的越多,學生越不願意接受,沈悶無趣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失去了任何興趣。這就發展成了學生怕學,老師怕教的被忽視的課程。

二,師生溝通障礙的原因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的交流往往會因為壹些微小的錯誤而無法進行,更糟糕的是,還可能出現相反的效果。師生之間的交流無法實現,影響了信息的有效傳遞。在當今我國的中小學教學中,由於教師尊嚴觀念的影響,教師在課堂教學和日常生活學習中經常用激烈的言辭批評學生,甚至用不恰當的語言侮辱學生,傷害學生的心理和人格。雖然老師的出發點也可能是為了學生,但如果只註重老師的權威,不關心學生的感受,忽視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的理念,必然會讓學生對老師產生畏懼和逆反心理,導致師生關系的緊張和冷漠,進而對師生之間的進壹步交流造成障礙。師生交往作為壹種具體而復雜的社會關系,壹種具有情境特征的具體社會實踐活動,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壹)教育理念和方法造成的溝通障礙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往往給師生之間的交流造成障礙。比如有人列舉了12教師的不同角色:知識的來源和學習的助手、行為的示範者、社會的代表、學生行為的判斷者和調停者、小組長、代理家長、自信的支持者、不良行為的偵探、保姆、泄憤的目標或替罪羊、老師和朋友、偶像。[3]這些教師的角色大多決定了教師應該在師生互動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而教師受這些角色因素的影響,往往在師生互動過程中不自覺地將矛頭指向學生。強調問題的源頭都是學生造成的,不僅不能緩解學生的負面情緒,反而增加了他們的壓力。鑒於這種觀念,現代教育提倡尊師愛生,但潛在的規則還是尊師第壹,愛生第二。長此以往,會扼殺學生表達自己的勇氣,同時剝奪學生的自主決定權和責任感。這種方式最終無法建立壹種開放的、令人鼓舞的、建設性的積極溝通。

雖然經過多次改革,但現實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與教育研究者所倡導的現代、科學、合理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還有很大的距離。至於教育中的知識是什麽,教師在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格、情感、道德和態度?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分別扮演什麽角色?教師應如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等。這壹系列的基礎教育問題在中小學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4]

(二)師生雙方造成的溝通障礙

在這個特殊的學校群體中,教師面對的是成長中的獨立個體。由於我國中小學的班級規模通常比較大,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很難關註到每壹個學生,並與每壹個學生進行即時的交流。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有的同學性格開朗大方,善於和老師溝通。有的同學比較害羞,自卑,喜歡獨處,不善於交流,對老師發出的交流信息反應不強烈。學習興趣強、成績好的學生往往願意和老師交流;而那些認為課程枯燥,被成績和規定逼著來上課的學生,學習沒有主動性,根本無意與老師交流;成績差的學生因為自卑,不願意和老師交流;壹些保守內向的學生想和他們的老師談談。

交流也怕“阿諛奉承”,所以也和老師保持距離。這樣會對傳播效果造成不好的影響。

另壹方面,影響師生溝通的主要障礙不僅是地位和角色的差異,還有師生在成熟度(如知識、經驗、情感、誌向、態度等)上的差異。)、性別、年齡、社會背景、興趣等因素,以及獲取信息的渠道和獲取的信息量不同,導致無法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由於這些差異,師生在交流時,會對同壹信息產生不同的看法,雙方存在代溝,因此缺乏共同語言,導致了這種特殊的人際交流障礙。

(三)教學方法和交流方式造成的交流障礙

老師講課生動,信息量大,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們會喜歡聽老師講課並與老師交流。但是老師太死板,迂腐,教學方法死板,只會填鴨式教學,學生就會不願意去聽老師講課,不願意和老師交流。此外,教師的個人風格也影響學生的交流意願:開朗、大方、真誠、個人魅力強的教師往往能吸引學生;面對過於嚴肅、冷漠、傲慢的老師,學生不願意和他們交流。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依靠經驗和想象與學生交流,並不能真正接觸到學生的內心。在師生交往過程中,如果教師不註意交往的方式方法,就會在不經意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情緒,從而影響師生的人際關系,甚至導致師生關系的僵化或敵對。這個時候,老師再好,學生也不會接受,會從內心深處對老師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

三,促進思想政治課有效溝通的途徑

(壹)更新觀念,以學生為本,是有效溝通的基礎。

思政課每周上課相對較少,課間間隔時間較長。再加上壹個政治老師在多個班上課,所以學生人數多,師生交流的機會也少。思想政治課應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其中之壹就是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知識實際。所以壹定要從只在課堂上接觸學生轉變為平時盡可能多的接觸學生。在上課、自習或其他課余時間,我經常在教室、走廊、操場散步,或與他們交談,或參加他們的課外活動,既了解了他們的各種情況,又培養了師生感情。中學生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不再像小學生那樣輕信、盲從老師的言行,這就要求老師在情感教育中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以獲得學生的信任。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教師總是面帶微笑,態度和藹,語言親切,做“臺上的好老師,臺下的好朋友”,關心愛護學生,對學生寄予希望,這樣才能取得他們的信任,學生才會願意接近老師,願意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生才會進步很快。可見師生的這種情感力量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1,實現角色轉換,壹切以學生為本。

長期以來,教師作為課堂的管理者和控制者,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其角色從權威變為平等,從傳授者變為求知的參與者。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再是命令式的,而是具有朋友間對話的特征——是雙向互動的,而不僅僅是單向的信息傳遞。因此,教師作為師生交流互動的主要行為者,必須改變傳統的交流角色,在教學過程中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應該是師生良好交往環境的創造者,交往機會的提供者,師生積極互動的組織者,學生發展的支持者、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要“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全面服務學生發展。

2.理解學生,實現情感認同。

要真正了解學生,關鍵是老師不能對學生抱著固有的偏見和主觀判斷。他們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設身處地,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感受,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從而進入和體驗他們的內心世界,與他們的心靈達成共情感。教師如果不能與時俱進,進入學生感興趣的領域,最終會無法接受和理解學生的經歷和感受。

3.尊重學生,平等交流。

有效的師生交往要求教師平等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價值和尊嚴,而這種平等和尊重不是教師的善意給學生的,也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教師相信、看到、珍惜每壹個學生的價值和潛力,相信每壹個學生都有改變和成長的動力和能力,而不是強調成績好、品行好、出身高貴、相貌醜陋。只有這樣,老師才能真正把學生當成平等的朋友,當成壹個和自己壹樣值得尊重的人。

4.真誠對待學生,實現心靈互動。

我們經常聽到學生說:“我喜歡這個老師,因為他對我很好。”在學校裏,幾乎每個老師對學生的期望都來自於對學生的美好祝願和善意。但是,不同的老師與學生交流時,學生感受到的真誠程度不同,教育的效果也大相徑庭。在教育教學方面。教師要擺脫偽裝和防禦,真誠地與學生交流。教師的壹個眼神,壹個微笑,壹個動作,甚至講話中的壹個停頓,都向學生傳達著他的肯定、欣賞和滿意,實現了“無聲勝有聲”的心理溝通,無私地把自己的愛奉獻給學生,無時無刻不與學生進行有形和無形的心理溝通,而這種溝通是教育成功的關鍵。

俗話說:“人非草木,誰能無情。”只要老師真心對待學生,持之以恒,做到“真心實意,金石為開”,相信學生壹定會願意接受老師的教導。

(二)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克服溝通障礙是有效的溝通策略。

溝通在課堂管理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溝通的本質要求是溝通的有效性。要克服溝通障礙,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選擇最佳的溝通渠道,合理組織教學,註重信息反饋。

1,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

任何學校的教學,本質上都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活動。這種活動的成效與學生的學習自覺性、積極性、創造性是否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實際上很大程度上受教師教學質量的影響。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作為壹名合格的教師,應該具備多種較高的素質。具體指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心理素質和自身的人格魅力。[5]教師只有具有高尚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質、淵博的知識、高超的教育教學藝術、良好的儀表和作風、強烈的責任感和耐挫力、健全的人格,才能奠定師生間有效溝通和交流的基礎,引導學生感受知識的魅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2.克服溝通的心理障礙。

疏導學生心理是教育教學中壹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教師與思維活躍、個性鮮明的學生壹起工作,運用生活幽默疏通學生心理,對於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克服溝通障礙,必須註意以下心理因素。首先要關註學生的心理背景,在人際交往中科學應用壹些心理效應。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認真聽講,準確及時地關註老師的教學內容。同時,學生可以在相互討論和交流中傾聽別人的發言,並與自己的想法、感受、態度和價值觀進行比較,從而進行自我批評和自我修正。這也是壹個自省的過程。其次,增強記憶是消除師生交流障礙的有效心理措施。記憶力強的學生也更容易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第三,註重班級文化建設。良好的班級文化是課堂教學中人際交往的積極背景。班級文化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營造優秀的班級文化,要關註身邊的小事,不要好大喜功。班級文化是壹種無聲的教育,它潤物細無聲,因而是最美的教育。[6]

(三)提高溝通能力,加強教學交流

1,提高溝通能力。

語言使用是否得當,直接影響著交流的效果。首先,演講要重點突出,語言要簡潔明了,敘述推理要有理有據,條理清晰,邏輯嚴密;措詞恰當,通俗易懂,不濫用詞語,不說空話和套話。其次,要善用比喻。即使是復雜的問題,也可以用簡單的比喻講出來。再次,可以利用手語和面部表情來增強交流的生動性和形象性,讓對方容易接受。大家交流中的語言或肢體語言文字的表達都是在個體人格的背景下做出的,是整體人格的反映,特別能增強師生之間的親和力。思想政治課不同於其他以傳授知識為主的課程。思想政治課所傳授的道德知識是壹種支撐和橋梁。其目的是通過知識的啟蒙,讓學生從內心接受妳說的話,從而改變他們的觀念,影響他們的行為。思政課的這壹特點要求我們更加註重講課的藝術,不僅要懂道德的觀點,而且要有感染力,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以情感化人,以理服人,從而達到教育目的。

2.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也是學習的主體。

著名教育家狄多輝指出:“科學知識不應該教給學生,而應該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自主地掌握它們。”因此,為了達到良好的教學質量,必須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壹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它更重要。”因此,提倡學生可以隨時提問,必要時進行討論,並采取試講的形式引導學生進入角色,讓學生從單壹的觀眾,從被動學習到主動探索,成為教學舞臺上的主角。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壹定的表現欲。學生為了勝任教學階段的角色,必然會認真專心聽講思考,然後才能積極參與到課堂上的這種相互交流和溝通中去,溝通的有效性也會更高。教師作為教學舞臺的導演,要精心備課,對自己要教的內容了如指掌,使交流的信息充分有效,從而達到最佳的交流方式,使課堂教學豐富多彩,促進課堂教學的互動。

(D)學會有效溝通和傾聽,選擇最佳溝通方式。

1,學會有效溝通和傾聽

傾聽是壹種習慣,傾聽是壹種尊重,傾聽是壹種內涵。有效的傾聽可以增加師生的信任,是克服交流障礙的重要條件。聽不同於壹般意義上的“聽”。心理學將其分為“外部傾聽”和“心理傾聽”兩部分。所謂“外在表現傾聽”,就是教師在行為上采取積極參與的態度去傾聽學生的對話,與學生交流。“心理傾聽”的層次更深。既要積極傾聽學生的言語表達,又要仔細觀察學生的非言語信息表達,從他們的眼神、語氣、手勢、面部表情中“聽”出他們話語中隱含的深層含義。對於很多老師來說,不是聽不進去,而是不願意聽。學會傾聽,可以從傾聽必備的態度入手,包括:接納與平等、專註與警惕、欣賞與學習、堅持與冷靜、參與與體驗。這種傾聽是真誠的傾聽,它有效地改變了教師的傾聽方式,使他們從外部傾聽轉變為內部傾聽,從抽象傾聽轉變為具體傾聽。在聽的同時,也要及時與學生互動,表現出自己在聽,並給予積極的反饋,這樣聽力才能事半功倍。

2.選擇最佳的溝通方式

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交流,尤其是在信息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在師生交流中,教師壹般占據主導地位。因此,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能給學生最恰當表現的交流方式。壹般來說,老師會采用面對面的交流方式。這是最直接最傳統的溝通方式。師生面對面,真誠坦率地交談,溝通的效果可以立竿見影。

但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有些東西不方便師生直接面對面交流,所以需要壹種間接的方式。比如壹個電話,壹句問候,方便拉近彼此的距離,可以避免面對面溝通中的尷尬,保證溝通的時效性。通過電子郵件、QQ、MSN、博客等進行交流。可以讓師生之間的交流更加深入,了解壹些學生平時不容易掌握的情況,甚至可以直接面對學生的內心世界,而作為學生,會得到老師更完整的幫助和指導。

(五)因人而異,增加溝通的靈活性。

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他主張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和智力水平,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育。

根據人類心理和智力水平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異同靈活運用交往。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壹般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學習氛圍、學習態度以及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儲備、智力水平、思想和身體特點,做到從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同時,在教學中,既要註重面向全班的集體教學,又要善於兼顧學生個體,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相應的發展;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提出不同的要求,設計出適合不同性格特點學生成才的最佳方案。